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肆、八條目釋義(上)

 肆、八條目釋義()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要旨:本章謂之八條目,乃聖人明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則,此法則,放諸四海而皆準,行乎百世而不悖,乃修持內聖外王的方法,此哲理在世上無人能出其右,吾人若能信受奉行,小者能明心見性,明哲保身,大者能大化天下,以臻大同盛境。


二、分解: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註解】:古:指自古以來,有抱負的盛德君子。上一明字,乃是動詞,意即昭明也,亦即斷除所蔽,使之發出光明的意思。明明德者,靈明之天性也。欲:想要的意思。


【解釋】:自古以來,有抱負、有盛德的君子,如果想要發揮其與生俱來靈明不昧的本性光輝,使能大用而普傳天下,使天下百姓皆能明白本性是上天所賦予,是與生俱來、是靈明不昧、更是光明潔淨。


*心得記要:


1、明德者,天賦之本性也,明明德者,得明此本性,勤修不輟,立己達人,必能恢復其本性的光明,以成至人、聖哲。


2、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願力也、目標也。得道明白本性以後,發大愿力,渡化有緣,使天下同胞齊歸善境,乃聖賢仙佛的慈悲心懷,符合天心也。


3、聖人留此八條目,乃修齊治平的準則,若能信受奉行,大同盛境可期而至矣。


【原文】:先治其國


【註解】治:當動詞,解釋為「治理」之義。


【解釋】則必先使天下之本的國度能安和樂利,由民富而達國強。


*、心得記要:


1、完美自己之本性,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一視同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國可治也。


2、天下之本在國,故當以真理來治國,使天下百姓明其明德,每人各遂其生,各盡其性,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則心清息爭,大同之瑞象也。


3、天下百姓皆能明白天賦靈明的本性,素位而行,必能使國家富強、安定、進步,此為治國第一良方。


【原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註解】:齊其家:即整飾其家,家有兩種含意,一種指家庭遵守五倫,使家庭充滿天倫和樂。另一種則指由一戶戶所組成的社會大家庭,祈能由『親親』的功夫,推展至『仁民愛物』的境界,使人人安和樂利,社會均富,努力於進德修業的境界


【解釋】:如果要想達到國家富強,安定進步,必先使自己的家庭和諧、溫馨、美滿與幸福,如此人人都能安享天倫之樂。


*心得記要:


1、居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充滿天倫和樂,家可齊也。


2、齊家修道,充滿親情與道情,先齊其心,以道德為規範,是入門之課題。


3、治國之道,除推行仁政以外,使家庭中每個人明禮義,知廉恥,先親而後疏,則家齊而自然國治矣。


【原文】: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註解】:修其身:即除去每個人的脾氣毛病及革除一切壞習慣,讓每個人的品德、人格更為高尚。


【解釋】:如果想要家庭美滿,同享天倫之樂,必須從每個人的品格道德先修養好,使品德操行達於完美的境界。


*心得記要:


1、齊家之道,必須先從修身入手,自身能明明德,立起標杆,再推己及人,而後身可修,家可齊也。


2、修身之道,宜戒心之三毒:貪、嗔、痴;口之四惡:惡口、妄言、綺語、兩舌;身之三惡:殺、盜、淫。二六時中,如對天地鬼神,言行相顧,捨己從人,嚴守四勿,齊莊中正,品德自然高尚。


3、修身要意志堅定,持之以恆,時時抱守道心,一心向道,不容有物慾紛擾身心,使靈台一塵不染。


【原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註解】:正心:即是令本性湛然清明,一切喜、怒、哀、樂等感情的發動,處處皆中節,達於舉措皆當之中庸大道。


【解釋】:要使每個人的品性道德,達到湛然清明之境界,必須先從內心的純正端莊開始。


*心得記要:


1、身之本在心,擒賊先擒王,欲修其身者,首先要正其心,正心之道,宜使心中湛然清明,如清潭印月,內外合一,身可修也。


2、心者一身之主,心之所發。身必行之。欲正其心者,宜多讀聖賢經書,培養浩然正氣,加以齋身、齋口、齋心,身口意自然清淨,則思想自趨純正矣。


3、正其心之道,就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自然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原文】: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註解】:誠其意:即是誠實自己的意念,不受物慾所遷,要做到「毋自欺」之境界,進一步做到去人慾,存天理的慎獨功夫,使心胸光明磊落,不愧於屋漏。


【解釋】:如果要使自身的思想,不偏不倚而達於中庸之道的境界,必須要誠實自己的意念,不被一切物質慾念所遷,無愧於天地鬼神。


*心得記要:


1、不受外界物慾所遷,至誠無息,貫徹始終,浩然正氣,充塞天地。


2、主敬存誠,抱持一心無二念,遠避三毒空五蘊,馴服六賊正四非,去七情而平八邪,自然心不妄想,而意自誠矣。


3、意存至誠,身心意清淨,胸懷大中至正,可達天人合一之境界。


【原文】: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註解】:致其知:即是把那天賦的良知良能發揮到至高的境界。


【解釋】:欲使自己的意念不為外物所遷,達到誠實不欺,真摯坦然,就必


          須要推極我們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天賦良知,達到至高的境界。


*心得記要:


1、致知之道,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多聞廣見,增加智慧,溫故知新,則可以為師也。


2、欲誠其意,必須致其良知,如何致知,求明師指點明路,則良知良能完全顯露,率性修行,知行合一,明德親民、利世益民、積功累德、福慧可得也。


3、致知之好處,良知良能發現,智慧透出,邪思妄想自除,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內聖外王之道可得,自可超凡入聖也。


【原文】:致知在格物


【註解】:格物:就是革除物慾,了悟真理,以恢復自身的本來面目。


【解釋】:要想發揮人人所俱天賦的良知本性,就必須從窮理盡性的功夫入


          手,亦即革除自性本來沒有的不良習性及私慾,以恢復本來面目


          而已。


*心得記要:


1、欲致其良知,必須先革除物慾,去除習染,物慾革盡,天性自然純正矣。


2、求明師指授心源,再以觀照的功夫,用力除棄內魔外障,物慾全消,本性如浩月當空,清且明矣。


3、格物是除其污染之惡,致知是明其本體之善,先行格、致、誠、正、養性之德,以益於內,進而修、齊、治、平、培性之德,以壯於外,內聖外王之道可得也。


4、以上係大學一書之八條目,此段是由外而內,由遠及近的大學之道,是由事功而求性理的功夫也。


1 則留言:

  1. 致知之道,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多聞廣見,增加智慧,溫故知新,則可以為師也。
    -----------------------
    經理道安:
       博學是否等同多聞廣見,多加上這兩條,是否早已包含在博學裡頭?感謝慈悲
    後學  水田  敬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