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中庸釋義35 第三十三章 衣錦尚絅

中庸釋義35 第三十三章  衣錦尚絅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一、要旨:本章是述聖子思引例詩經上的話,說明修持中庸之道的次序,來作為中庸這本書的結論。第一段說明君子的修養,注重內在的美,是踏入大道的門戶。第二段說明君子能常自身反省,無愧於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用功。第三段指出君子不愧於屋漏,自然會受到別人的禮敬與相信。第四段引例天子的誠心主祭,以及有德的君子,都能感動別人,互相向善,不敢為惡。第五段引例天子本身若能篤厚恭敬,天下自然太平。最後一段指出以德感化他人的重要。全章首言為己立心,再說存養省察的功夫,繼說不賞不怒、平天下的效驗。


二、分解:


【原文】: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


                 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註解】:衣:穿著。錦:有花紋的綢衣,絅:穿在外面的單衫。惡其文之著:


                      惡:討厭。文:衣服上的文彩。討厭衣服的花紋色彩。闇然而日章:


                      外面雖然幽暗看不見,但是內中更加彰顯。


【解釋】:詩經國風衛碩人篇說:「裏面穿上色彩鮮艷的綢衣,外面加穿一件單衫。」這是希望不要讓那件綢衣太過顯著。所以君子待人處事的道理,好像這樣,外表鋒芒不要太顯露,但是美在其中,時間久了,自然一天天的讓美好聲譽張揚開來;而小人的為人,恰好相反,外表雖然很鮮艷好看,但是沒有內在的美,有名無實,時間久了,自然一天天的消失。君子待人處世的道理,雖然平淡無味,卻不會給人厭惡,以本質來說,雖然簡單而平凡,但是文理井然有序,知道達到遠處是要從近處著手,知道地方的風氣好壞,是有來源的,知道隱微的,結果也會明顯,能夠明瞭以上的道理,便是可以踏入大道的門徑了。


  、心得記要:


1、此章是進德修業者,踏入道德之門的次第功夫,首先引例詩經的話,「衣錦尚絅」,內中雖然穿著美麗的衣服,外邊還是不要露出來,這正是君子的作風。


2、有道的君子,但求內心光明,不求表面形色,道德經第二章云:「眾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釋云:「掃三心飛四相」皆是叫我們不要著外面的形相,並且強調內德的重要。


3、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因為有道的君子,充實內德,改毛病去脾氣,自性光明,故闇然而日章,小人者虛有其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故的然而日亡。


4、有道的君子是處事淡然,不尚奇異,又能明理做事,留下模範給人效法。性情溫和,內方外圓,不改初志,知道靈性的根源,以及超生了死的大道,故可以入德矣。


5、君子「知遠之近」,遠指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功夫。近是指: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的內聖功夫。


【解釋】: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君子之所不 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註解】:詩云:詩經小雅正月篇。潛雖伏矣:潛:隱藏。伏:看不見。指魚潛


                     藏在深淵之中,似乎看不見。亦孔之昭:孔:極致。昭:明白。也可


                      以明白清晰的看出來。無惡於志:沒有愧對良心。


【解釋】:詩經小雅正月篇說:「魚兒潛藏在深淵的地方,但也是可以清楚的看


                     出來,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時時反省自身,心地光明,沒有


                     悔恨,無愧疚於心就好了,因為君子所以使別人趕不上的,就是在於


                     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用功夫。」


*、心得記要:


1、「潛雖伏矣,亦孔之昭」以及「衣錦尚絅」,乃是君子存養省察,戒慎恐懼的功夫,因為不鋒芒外露,故能明哲保身,德行便會日漸明顯。


2、潛者潛心修行,潛藏各種慾望、邪念,一但妄念除盡,真性自可復明,俗云月本光明因物蔽,水原清靜與心同。


3、人心之一動一念,潛藏於內,雖然伏而不可見,但是誠於中,形於外,日久真假善惡,仍會被人看得清清楚楚。


4、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修道立德,一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心中光明磊落,無愧於心,可得心安理得之樂。


 5、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修辦道的君子,以慎獨的功夫,在人所不可見的內心深處用功夫,才能達到不為財產、名譽、情愛、生命、功果所牽纏。


【解釋】: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


                 信。


【註解】:相:看。爾室:你的房間裏面。屋漏:房屋的西北角、隱密之處、外


                    人看不到的地方,有屋漏之神。


【解釋】:詩經大雅抑之篇說:「看你一個人獨自在屋子裏,最深暗別人看不到


                     的地方,也要兢兢業業存養省察,做事光明磊落,不會做出愧對屋漏


                     之神的事。」因為君子的修養到這種境界,所以不須要有什麼舉動,


                     別人自然遵敬他,不須要說什麼話,人家自然會相信他。


*、心得記要:


1、段乃是詩經大雅抑之篇,衛武公所作,意義是告誡子孫日日誦念,以自警的銘語。


2、在爾室,指你一個人單獨在自己房屋內,要有戒慎恐懼,存養省察的功夫,看你自己房屋(玄關竅)的主人,有沒有正大光明。


3、於屋漏,在屋中的西北角上,是最黑暗處,別人看不到,譬如人如果犯了罪過錯,愧對良心,心中的黑暗,如同屋中的西北角屋漏之神,這是我們心中的上帝,一心無愧,不怕天理良心的監察。


4、愧屋漏之神,要時時把良心安置在大中至正的玄關竅上,以良心做主,學老子所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5、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進德修業的君子,只要標杆立好,品德高操,人格圓滿,不須要什麼動作或美麗動聽的言語,就能感化他人,這就是身教勝過言教也。


【註解】: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


                 民威於鈇鉞。


【註解】: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奏:奉上,假:降臨,靡:沒有。內容是詩經


                     商頌列祖篇所言,大意是當神明降臨時,雖然沒有言語,但是人們受


                     到感化,肅靜沒有紛爭。勸:互勸行善。威於鈇鉞:威:敬畏,鈇


                     鉞:古代行刑的斧頭。


【解釋】:子思引例詩經商頌列祖篇說:﹁神明的降臨,沒有一點的聲音與言語,人們受到聖靈的感化,都能肅靜而沒有紛爭。﹂所以君子立身處世,不須要用獎賞與利誘,人民都能互相勸勉向善,也不必要發威動怒,而能使百姓不敢為非作歹,甚至還能比殺人的大斧頭還來得有威力。


*、心得記要:


1、本段乃是詩經商頌烈祖篇,是祭成湯之詩文,用意在說明以德化人的效驗。


2、詩承上段君子戒慎、恐懼、無愧於屋漏,再進一步言,以至誠、身教、亦能教化群生。


3、假無言,時靡有爭:當主祭者,誠心誠意的祭拜上帝時,至誠能感動天地的神明降臨,亦能感動周遭的人,沒有是非與紛爭,這是至誠專一,無邊大德的流露,雖然沒有言語,也能感動四周,同歸善道。


4、賞而民勸:修辦道的君子,因為履行中庸之道,動靜合一,誠敬感人,以天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三施佈道,犧牲奉獻,乃是道的化身,故能感動群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且能把聖道宏揚於天下。


5、怒而民威於鈇鉞:俗云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修辦道的君子,以良心處世,以身教感人,以德行化人,以佛規禮節,端正人心,誠心一片,守住這一點⊙,不賞不怒,也能宏揚聖道,渡化群生,比用鈇鉞的刑罰化世,更有效千萬倍也。


【解釋】: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註解】:不顯惟德:顯:表露出來。德:德性。此指君子顯露出美好的德性。百辟其刑之:刑:法的意思。諸侯全部效法。篤恭:誠實恭敬。


【解釋】:詩經周頌烈文篇說「天子因為顯露出深遠的聖德,所以所有的諸侯都


                     效法他。」因為有修養有學問的君子,只要本身有誠實恭敬的修養,


                     天下就有太平的一天。


  、心得記要:


1、段引例詩經周頌烈文篇,乃是祭周文王的詩文,以歌誦他的聖德。


2、顯惟德:指修持中庸聖道,達到致中和的極處,德行自然顯露出來。因為聖人與天地同德,涵養中和之道,行不言之教,不宣而化,道合自然,是以聖德流露於平素的神態之中。


3、辟其刑之:因為天子有幽深玄遠的聖德,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此偉大德行的流露,所以在朝內的公卿大夫,朝外的公侯伯子男,無不效法之。


4、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無不存養省察,戒慎恐懼,誠誠實實,恭恭敬敬的效法,以德行做為天下人的模範,世界才有大同的一天。


5、逢普渡佳節,天降真道,真儒復興,中庸聖道大普天下,只要大家都能明明德(不顯惟德),必能親民渡眾(百辟其刑之),以達到止於至善境界,使彌勒淨土早日來臨。


【註解】: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註解】:予懷明德:予:我。懷:懷念。明德:天賦靈明的德性。即我時時刻刻懷著光明的德性來化民。不大聲以色:不在大聲與厲色的態度。德輶如毛:詳見詩經大雅蒸民篇,大意是說以德使人,別人容易接受,其輕鬆猶如鴻毛,如坐春風般的舒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言上天的造化萬物,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至矣:達到極點。


【解釋】:詩經大雅皇矣篇說:「我時時刻刻懷著光明的德性來教化人民,不用大聲與厲色的態度,以自尊自大。」至聖先師孔子對以上這兩句詩談論道:「如果用大聲與厲色來教化百姓,那是枝葉末節最下流的功夫。」再談論到以德化人修養功夫,詩經上還提到很有義意的道理,說:「以德來化人,使人人都能夠接受,不著任何痕跡,好像毛髮般的輕巧。」以毛髮拿來相比,還不能完全形容德性的妙諦。更有那詩經文王篇中所說的:「上天能夠生化養育萬物,實在太奇妙旳了,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只有這句話,才可以將君子的德性,形容的淋漓盡致,盡善盡美。


  、心得記要:


1、懷明德,不大聲以色:此段是子思引例詩經大雅皇矣篇的真理,來敘述周文王的聖德。


2、為周文王以光明的德性,來感化人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希望世人效法之,以德服人,才是治本之道。如果以大聲厲色或刑罰來斥責別人,乃是治標末節之法。


3、德輶如毛:乃是詩經大雅烝民篇所載,這是尹吉甫讚美仲山甫的詩,大意是說以德服人的可貴,不但使人人都能夠接受,內心感受到像毛髮般的輕快,飄浮在天空之中,安泰、自在、逍遙無礙。


4、天之載,無聲無臭:本段乃引例詩經大雅文王篇,乃是在讚揚周文王的聖德,以及得授上天之明命,代天理物以德感人,效法上天無聲無息、育化萬物的典故。


5、天的育化萬物,乃是出於自然,既無聲音,也沒有味道,人的本性源自於上天,也是無聲無臭,虛靈一團,吾人若能體悟喜怒哀樂未發之前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景象,就能盡性了命,盡人合天,超凡入聖也。


 


 










































 


 


 







本諸身



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



明明德



正心修身



徵諸庶民



符合民心



有德有位



有驗有驗



超生了死



考諸三王


而不繆



符合夏、、


周法制



心法、道統


天命、無誤



繼往聖


開來學



持之久遠



而建不諸


悖天地



合乎天地之




五教真理


道義修持



符合天時


地利人和



立德立功立


言於天地間



質諸鬼神


而無疑



符合陰陽


之道



對於鬼神


沒有疑惑



光明磊落


不違良心



諸天神聖萬


仙菩薩助道



百世以俟


聖人而不惑



一世三十年


百世三千年



師尊張光璧


母孫慧明降世



民國十九


年同領天命



三陽開太


普渡收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