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中庸釋義34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中庸釋義34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 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 能知之?


一、要旨:本章是述聖子思,再闡明至聖、至誠、大德敦化的意義。首段說明最誠心的人,才能成就三大事功。第二段指出三大事功實施的具體要領,第三段闡明只有聰明睿智,明心見性的人,才能達於至德凝至道的境界。


二、分解:


【解釋】: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


                 育。


【註解】:經綸:有條不紊的把人倫治好。大經:指綱常、倫理、九經。大本:人道人性的根本。化育:天地萬物的生長與化育。


【解釋】:只有天下最誠心的人,才能夠治理天下的倫理大道,確立天下人道人


                     性的根本大德,而且知道天地萬物的生長與化育。


  、心得記要:


1、述聖子思再次提出唯有天下最誠心的人,才能夠完成三件事功的成就,這三件事功是:(1)經綸天下之大經。(2)立天下之大本。(3)知天地之化育。


2、如何經綸天下之大經呢?就是制定人倫大道,令天下之人遵行,這人倫大道是:君臣相敬,父子相親、夫婦相和、兄弟相睦、朋友有信。


3、如何立天下之大本呢?闡明中庸之道,使每個人以至誠的心求道,率性修辦,無一毫之私,渡化眾生,也能夠修道行道,以至於成道,本立而道生也。


4、如何知道天地之化育呢?前章說至誠如神,以至誠之心來立己達人,人心與天心契合,人性是道的分靈,人心與天心既然合而為一,就是歸於道,歸於道故能知道天地的變化,萬物的生育。


5、以上之大經、大本、知天地的化育,只有至誠的人才能做到。


【註解】:夫焉有 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註解】:肫肫其仁:以誠懇仁慈的心來經綸天下之大經。淵淵其淵:以深靜清遠的涵養,為立己治人的大本。浩浩其天:以廣大的胸襟,知天地的化育。


【解釋】:然而他是用什麼方法來依靠呢?只是用真實誠懇仁慈的心,來經綸天下的倫常,以深靜清遠的涵養,來為己立達人的大本,以及如天地一般廣大的胸襟,以參贊天地間的化育。


  、心得記要:


1、述聖子思認為,要聖業有成,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依靠真誠,以仁慈的心,才能調和陰陽,補天地之失偏,贊天地之化育。


2、以誠懇仁慈的心,來經綸天下間的倫常,去假聰明機智,以及私心偏見,曾子在大學篇說:﹁君子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


3、又要以深靜清遠,奧妙無邊的智慧,渡人求道修道,行功立德,找到每個人的根本,將本性安置在大中至正的中道上,才能達於真善美聖的境地。


4、如此以廣大的胸襟,聖人般的見識,發揮天性自然的流露,則如日明月明


      長明,德無量壽無量的來參贊天地的化育。


【註解】: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 能知之?


【註解】:聖知:聖人的智慧。


【解釋】:沒有聖人的智慧,以及明心見性的聖人,那裏能夠知道這種道理呢?


  、心得記要:


1、要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不是有聖人的智慧,明心見性的人,是無法知道的。


2、世人本性迷昧已久,已經失去本來的真知,故不知道天之道,地之德,以及中庸美好的道理,故凡夫終究為凡夫也。


3、欲學聖人的智慧,回天的大道,必須要求道、修道、立德。這是大學中庸的三綱領。


4、何以故呢?以大學來說,求道即是求明德之所在;修道即是明明德;立德即是在新民也,以達止於至善的圓滿境界。依中庸言,求道即是求天命之住處;修道即是率性之謂道;而立德則是修道之謂教了。


5、聖人有聰明睿智,至誠不息,大德敦化,普渡眾生,有教無類,故能參贊天地之化育,達到立德、立功、立言於天地間,永垂不朽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