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中庸釋義36 中庸小結

中庸釋義36  中庸小結


一、中庸一書所載乃孔門心法,子思恐怕年久日深,心法變質而作,是明體達用,盡性了命,貫通人天的一部聖書。


二、中庸全書,內容首尾相應,前後貫通,本是渾然一體,不分章節的,朱熹夫子將其分為三十三章,並立下章旨章義,把本書的奧旨更清楚的標示出來。


三、中庸之道,是在闡揚心法,頓悟本性,即在日常尋用間,由天命開始,以天載終,內容從天、性、道、教、中、和、忠、恕、誠、慎獨::並讚頌周公、孔子的成就。


四、中庸從天言天命之謂性,即一本散萬殊,復言率性之謂道,如能率性,才能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境界,最後修至德,完成至道,以達無聲無臭的真善美聖境界,這就是萬殊歸一本也。


五、中者是本體、核心、原點、源頭,在天是大靈源、老,賦於人謂之性,即玄處的行為,是天下間的定理,永不改變的法則,所以中庸是人生光明的大道,天下間常而不變的真理。


六、中庸首章至第九章,對於天、性、道、教、中、和::等定義,都作詳細的解說,首先闡明性是上天老所賦予,時時要以本性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以戒慎、恐懼、慎獨的功夫做起,並且強調好像飲食般的要自己去實行體會,以達到中和的境界。還引例大舜的尊貴,以及顏回的貧窮,都能實行中庸聖道,說明中庸之道,是人人易修,個個能行的康莊大道。


七、第十章,子思引述孔子的話,以四強中的真理,來告誡子路,教導弟子要時時守中,至死不變才能成就。第十一章再引例孔子對違反中庸之道的比較,強調中庸之道的修持,是要安住平常心,不可行那些素隱行怪的歪道。


八、中庸第十二至第十五章,說明中庸之道的內容,應從忠恕入手,則離道不遠矣。故提出。孝悌忠信四件中道的事,要我們盡人的本份來做事,還提出修道的程序,自然合乎中庸之道。


九、第十七至第十九章,從孝道講到禮的重要,並引例大舜、文王、武王、周公的聖德,承受天命的典故,說明孝道雖然是庸行,但是能以至誠行之,則為大德。


十、第二十、二十一章提出五達道、三達德、治國九經、為學次第::等功夫,而能行之,唯在誠字,其行持要領前後是一貫的,藉中庸來解釋大學,這是致中和的具體功夫。


十一、第二十一至二十五章,都在講誠的功用與變化,強調誠的寶貴,只有真誠,才能成己成物,盡人合天,圓滿功德,變化氣質,超凡入聖。


十二、第二十六章、二十七章|讚美周公、孔子的成就,只有履行至誠之道,以修至德,至道始凝,其要點是:尊重本性,研究道理,深入精細的道理.以達聖人的境界,溫故,才能知新,多行功立德,以加重其德行,依照佛規禮節修辦,才能完成聖業。


十三、第二十八章子思引例孔子的話,說明議禮、制度、考文三事,乃是天子用以規範人心,化民治世的法則。第二十九章,說明君子修道立德,不可以離開自己的身心修辦,並預言大道的普傳,是在每個人旳身上都可以証驗出來。且中庸聖道的心法是夏禹、商湯、文王三代聖王所留傳下來的真傳,考諸五教經典而無誤,質問鬼神,鬼神也不會感到疑惑,等到百世三千年以後,也就是後東方第十八代祖師,師尊張天然、師母孫素真二位老大人,共領天命,普渡眾生,共歸覺路,繼往聖,開來學,是千真萬確的。


十四、第三十章,說明心法真傳,是上承唐堯、虞舜的聖道,近守文王武王之法令,並述說四時、日月、天地並育的法則,叫我們要學習聖人的大德教化,純然天理,率性接物。


十五、第三十一章說明聖人的修持境界。第三十二章指出至誠的功用及偉大。第三十三章,則由己達至天,達於無聲無臭的最高境界。


十六、全書的內容,由天命始,以天載終,首先指明人的本性源自於天,賦於人謂之性,率此天性而行,即為修道。其修持功夫,從中和、忠恕、隱惡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和而不流、四種強中的真理、孝悌忠信、素其位而行,五達道、三達德、治國九經、為學次第、自誠無息,博厚高明悠久,聰明睿知、不愧屋漏::以上都是本諸身,而後及於妻子、兄弟、父母、祖先,鬼神、帝、天::等由己至天,由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盡人道,以達天道的偉大聖業。


 


 


學庸釋義


編著者:智音


流通處:崇生中醫診所


地址:彰化市中正路二段73號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