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修道課程

      修道課程


  修道是仙佛讚嘆,人天共同護持的一條光明大道。自古以來,修道的人多,而成仙證佛果的少,這是什麼緣故呢?皆因為未遇真道而時機因緣未至也。古代的修道者,都是苦修苦煉,拋家捨業,斷情絕慾,自修自得,心不妄動,修到內功圓外果滿,至誠感動上天,然後上天慈悲,再派仙佛指點迷津,否則是不能得到上乘大法的。現今我們很輕易的得到真道,幸授真傳,是多麼幸運呢?


  俗語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正應了這一句話,真是三生有幸,趕上佳期。但是一般人往往因為得來容易,便作等閒看,結果失之更易。大部份都是因為著形著象,只看外表,所以雖在佛堂,誠心修辦道幾年,但是日子久了,便生厭倦,以為修道也沒有什麼新奇。因此在無形之中,自行淘汰了。正所謂:「一天兩天,佛在心中;三天五天,佛在空中;十天半載,佛便不見了。」六祖壇經曰︰「一無所得,萬法盡通,離諸法相,名為最上乘法。」所以最上乘法是:一無所得,離諸法相,一塵不染,正是點傳師點玄關之後,在臉部畫一個圓圈,這是契入真空,然後在點一點,這是顯露善美德行,是最上乘的祖師禪。修持天道,要有真功實善,不在外表虛名;在於實至名歸,不在於浮華表面功夫。所以形象外表,非為修真者所追求,原之本體,無形無象,形象皆為道之枝末,道德經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由此可知「道之奧妙」不假外求,只要能迴光返照,妙自生矣。聖人云︰「行遠必自彌,登高必自卑」。實乃修道至理名言。考察歷代修道者之成就,與今時修道者之成就,其理並無二致。有的誠心不變,任勞任怨,則可以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有的遇到逆境,功課不專,雖掛個修道的虛名,但是經過一番考驗,便生退道之心,結果扁便隨波逐流而去,實在非常可惜。所以修道如果若沒有實際的功夫,怎能證果成真?若想果證無極,必須要平時認真下功夫,內聖外王之道都要精進,才能開花結果。總之,修道的功課?概括有四門,副科無數,對於這些功課如果沒有認真去做,將會越陷越深,難以自拔矣。


  修真者,若不從各門基本功課下手,怎能談得上真功實善呢?今天特別提出來與各位前賢作一參考,作為我們日後修道之寶鑑。


修道之功課分為四門︰一品格、二功德、三火候、四禮節。
  修行品格要當先  功德勤培速向前


  火候工夫急鍛鍊  規章禮節永無偏


1、品格︰品格是修道的首要功課,也是修己的工夫,聖人云︰「己之不正,何以正人?」又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為道本無形無象,以人來代表道,夫修道者,品格高尚,能誠於中形於外,別人必定認為道很好。前賢常說︰「修道者每個人足以代表道,一個人之好壞,直接間接都會影響到道的名譽,如果每個人能改毛病去脾氣,謙恭和藹,低心下氣,孝父母,友兄弟,信朋友,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此品格自然高尚,人人敬佩,如此再勸化世人,可獲大成就。」故無論富貴貧賤,都應實修好品格。孔子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誠不以富,亦祇以異。』其斯之謂歟。」由此可以知道,品德修養修之重要。可見修行之人,身負立己達人的重任,怎可不重視品格之修養呢?


2、功德︰功德乃是成聖成賢的主要條件,故修道必須立功、立德。聖人云︰「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功者自積,德者受到別人之肯定,功德圓滿德,才能消冤解孽,證果成真。顯化大帝:「有德無功難成道,有功無德變成魔。」可見功德要相輔相成,才能果證無極。,中庸曰︰「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故修道若不立德、立功,怎能名留千古,受人崇拜呢?尤其這回三曹普渡,萬佛降世,神人共忙,三曹會議,全靠功德為急,功多果自強,無功無德道難成。古時候修行,先修內果,再立外功;如今上天大開普渡,立功在先,修果在後。立功者分為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各當盡力而為。仙佛常說︰「天上果位人間定,西方果位人間證」,我們如不行功立德,怎能位證九品蓮臺呢?若能認真修辦道,日積月累,積沙成塔,何患功德不能圓滿,不成仙作佛呢?


3、火候︰火候是煉性的主要功夫,倘若品格不錯,功德也有,而火候缺乏,也是不行的。因為火候缺欠,遇不如意的事,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者前人考驗、後學批評即生嗔心,動肝火;或因為某一個人,講一句不中聽的話,便不意願修辦,這豈不可惜嗎?故「功德」非火候不能鞏固。火候煉足之時,才會呈現太和之氣,人人歡喜,否則嗔火一動,火燒功德林,如竹籃打水一場空,。豈不可惜。故修真者,必謹慎而謹防,不能不慎。總之,學火候之功,就是要心平氣和,要心平氣和,就要修練心性,修這顆人心,要去脾氣毛病,煉這個性。在人群中,在辦事中磨練信心,不管遇到考驗,遇到挫折,都要無怨尤、無爭辯,一有爭辯,就落於是非,一有是非,就淪為極端,就不符合中庸之理了,以上是煉火候的功夫,希望大家要好好學習。


4、禮節︰中庸曰︰「誠於中形於外。」又曰︰「文質彬彬,然 後 君子。」禮節之行,要從內心來顯現。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禮本出於內心,至誠表現於外,才能成為一位文質彬彬的正人君子,我們現在是由凡夫俗子,現在要學君子而步入聖賢之門。若不知到禮節,如何能成就聖賢呢?若禮節學好,自顯道氣高超,若失禮節,逞野氣,好高騖遠,任你功德有多大,也是枉然。論語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故禮節可以修己治人,治國安邦而平天下,若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人人自然有恥且格。又聖人之教,禮儀八百,威儀三千,聖人定禮雜而不紊,繁而有序,實乃修道辦道者必須遵循之準則,以達上行下效為要,承上啟下之功。不管對方之好壞,我能以至誠之心,以禮感化之;任其多頑劣?久之,必能受教而改頭換面。


  以上略述四點,果能實地奉行,時刻存心,何愁同胞兄弟不能上岸,有緣人不能登船?若有缺失之處,請急速檢點改過,如此時時刻刻督促自己,勤修功課,方不失為前人的好後學,師尊師母的好徒弟,方不負皇母降道之隆恩,能如此,才能負起代天宣化,普渡三曹之重責大任。


心養性濟時巔


德遵行學佛仙


業精通登覺路


宣一貫證金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