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67)--真疑現前,身心一空,唯有參究一念,再將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關現矣。
出處: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萬法歸心錄第一卷。
經文:初學入門,從何下手?師曰:先悟後修。問:云何先悟?師曰:將平日能所,一切善惡知見,置於肚外,不守一處,單參玄關在於何處?二六時中,深究疑參,此一關竅,是何面目?真疑現前,身心一空,唯有參究一念,再將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關現矣。然後隨緣保任, 淨除微細流注,自待與虗體一,方為始終了當。
【文經釋義】:
萬法歸心錄,是小楊山祖源禪師所著。祖源禪師為都人士名宿,得到臨濟宗的真傳。祖源禪師慈悲心提攜後學,直指妙源。萬法歸心錄,言言見性,句句明心,可以蕩滌邪執,掃除異見,直證菩提,頓成佛道,真是苦海中的慈航,暗室裏的明燈。更印證修行,要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有深入淺出的解說,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初學入門,從何下手?」:有學僧請問祖源禪師,初進入道場修道的人,要從何處下手呢?「師曰:先悟後修」:祖源禪師回答說:首先要開悟世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只有這一點本性,才是真實不虛,然後進入道場修道,才能讓道心常住不退。「問:云何先悟?師曰:將平日能所,一切善惡知見,置於肚外」:學人又問曰:如何是先開悟的道理呢?祖源禪師回答說:將平日所接觸到的視聽言動,行住坐臥等,所有一切意識知道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嘴巴吃到的,無論善的、惡的,都不執著於心,擱置於外面。「不守一處,單參玄關在於何處?」:不可以將精神守住在眼、耳、鼻、舌、身、意等一處的地方,單獨參究玄關一竅是在什麼地方?「二六時中,深究疑參,此一關竅,是何面目?」:在一天二六十二時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時之中,深入研究,意志力集中,細心研究,這一個玄關竅,是什麼樣的本來面目。「真疑現前,身心一空,唯有參究一念,再將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關現矣」:只要將所有疑問都拋棄,善惡都不取捨,萬緣放下,身心都放空,將萬念歸一念,再將這一念也粉碎去掉,真心本性光明坦蕩,玄關自性就顯現在眼前了。「然後隨緣保任,淨除微細流注」:玄關竅裡面的自家菩薩,現在眼前以後,再以觀照轉念的功夫,隨順因緣,保護自家珍,消除一切微細的雜想妄念,流入清靜的本性裡面。「自待與虗體一,方為始終了當」:自性現前以後,一切視聽言動,行住坐臥,都與虛無清靜的本體合而為一,到了這個時候,才算修道辦道終始過程完成,沒有差錯,就可以達本還源,了愿還鄉。
【延伸演義】:
萬法歸心錄序言指出:夫心者,真如之體,法者真如之用,心不能離法以為源,法不能離心以為宰。心外無法,法從心生,千支萬派,莫不匯歸一源。可見世人要修道、成道,只要在心性上用功夫,就可以成就一切道業。初學道一定要有儀軌。俗語說寺廟的神明要開光點眼,畫龍要點睛,那麼世人修道呢?要求明師點開玄關竅,再積極修辦,才能功愿成就,證果成真。有學僧請問祖源禪師,修道要從何處入手,才是最正確的道路呢?所以萬法歸心錄說:「初學入門,從何下手?」祖源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所以非常明確的開示後學說:初入道場,要發愿,依序八道前進,這八道是:慕道、訪道、求道、得道、學道、修道、行道、成道。求師指點明路,從悟開始起修。悟者用直心了悟五口,五口者即眼耳鼻口玄關也,其中以玄關竅為身心的總持,是靈性所居住的至善寶地,儒家謂明明德,佛家謂降伏身心如是之處,道家謂玄牝之門,天地之根,所以萬法歸心錄說:「師曰:先悟後修」。古時候修道,要先悟後修,先修後得,一旦因緣時機成熟,才能遇到天命明師,再傳授大道。如何先悟道,再修道呢?其方法就是前面所說的,用直心了悟五口,五口就是以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當家作主,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無論是善是惡,都不執著於心,都置之度外。六祖壇經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完全不要落入二元對立的觀念,就在當下,體悟自己本來就有佛性,所以萬法歸心錄說:「問:云何先悟?師曰:將平日能所,一切善惡知見,置於肚外」。修道得道開悟的關鍵,就是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開啟玄關金鎖,所以金剛經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曰:「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行人,單獨詳細的參究玄關一竅是在什麼地方?因為玄關一竅,是靈性所居住的地方,回天的真明路,你雖然知道玄關竅的地方,但是如果沒有恭請天命明師的開啟,是沒有用的,例如你考試一百分,如果沒有經過註冊,是沒有辦法領到畢業證書,道理也是一樣。眾生往往不能自悟,故有:「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的行事,以祈能得到超生了死的聖道。可見求明師指示口訣的重要,所以法寶壇經般若品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大善知識,就是點傳師,點傳我們明心見性的法門。因為心是不容易捉摸,不好理解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故六祖說:「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故除了明師示導之外,尚需要靠自己的修證,才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行由品曰:「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眾生的自性本來是清靜無染,只因為被塵緣所染,失去本來,但是若能依照明師的指點,本來具有的般若妙心,加以存養省察,就可以回復本來真面目。所以萬法歸心錄說:「不守一處,單參玄關在於何處?」開啟玄關金鎖以後,一天二六十二時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時之中,將意志力集中,細心參究,這一個玄關竅,是什麼樣的本來面目。濟公活佛說:「指開玄關見真佛,執著玄關跟人走,忘了玄關已成佛。」因此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以後,要開悟玄關竅裏面的主人翁,是我們的真主宰,但是不可以執著在玄關一點上,也不可以執著在天命明師的手指頭,要借天命明師之一指,而見到自家明月,所以說忘了玄關一竅,積極修辦,才能證果成佛。萬法歸心錄第一卷,非常詳細的指出,開啟玄關金鎖以後,要遵行以下十點,來做為修辦道的明燈指南,內容如下:
一者、警省俗迷。返惡歸善。
二者、同儒論理。掃除異謗。
三者、與道辯偽。不向外求。
三者、與道辯偽。不向外求。
四者、頓悟修證。直超佛域。
五者、教乘差別。細示一心。
五者、教乘差別。細示一心。
六者、惟心淨土。佛非外來。
七者、禪分五宗。理無二致。
七者、禪分五宗。理無二致。
八者、十魔亂正。養道預防。
九者、經語引證。斷疑憑信。
九者、經語引證。斷疑憑信。
十者、勸善印施。答報佛恩。
禪宗主張三教同源(或五教同源),不可以偏廢,更指出頓悟法門,可以直超聖域,非常尊貴與殊勝。道在自身,所以不可以向外追求。出家一脈的般若正法,分為五宗七家。在家一脈傳承到現在,就是一貫道。所以說道本一體,理無二致也。得道的原來佛子,在求道的當下,經過點佛燈、獻供、請壇、跪讀末後一著、引保師當愿、新求道人當愿‥‥等莊嚴的儀式,讓新求道人從散亂心到專心,專心到一心,在天命明師開啟玄關的一剎那,身心皆空,連一心也沒有,將一念也粉碎,契入直下無心,這個時候,玄關竅裏面的主人翁----真心本性顯現在眼前,佛就是我,我就是佛,原來菩薩不離我身,二六時中,無論視聽言動,行住坐臥,都是自家菩薩的作用。六祖壇經云:「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又云:「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可見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佛性在我的自身裡面,只在有志無志耳,所以萬法歸心錄說:「真疑現前,身心一空,唯有參究一念,再將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關現矣」。點開玄關竅,開啟自性,是一佛乘的無上心地法門,它是截斷一切左道旁門,令修行人直接開悟見性,最直截了當,萬萬人修,萬萬人成,最殊勝與尊貴的無上圓頓法門。授記是一種開導性質,指點本性之所在,再依照儀軌修辦,以頓見漸修的方式,一方面渡眾生,一方面了業障,就可以一步一步邁向成佛之道。開啟玄關金鎖以後,要時時刻刻守護自家珍,隨順因緣渡化眾生,福慧雙修,內外並進,消除一切細微的雜思妄想,流入清靜的本性,防意如防賊,不要讓六賊搗亂清靜的本性,所以萬法歸心錄說:「然後隨緣保任,淨除微細流注」。明心見性以後,好像陽光普照大地一樣,視聽言動,都是善美德行的流露,身體與虛無的本性合而為一,靜則修己,動則渡人,好像鏡子一樣,物來則照,物去不留,清清靜靜,修道修心,辦道盡心,要有一息尚存,永矢弗諼的精神,繼續修辦,到了這個時候,才算修道、辦道終始過程完成,沒有差錯,就可以達本還源,了愿還鄉,所以萬法歸心錄說:「自待與虗體一,方為始終了當」。
【修持心得】:
從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萬法歸心錄第一卷的記載,肯定最上上乘的頓悟法門,就是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祖源禪師,非常明確的指出,修道入門的程序,要從悟道、修道、得道入手,然後看開浮世,不可以執著外在的假象。開啟玄關金鎖以後,二六時中,要在玄關自性的地方用功夫,觀照轉念,將萬念歸一念,然後將這一念也放下,則真心本性現前。真心本性現前以後,要時時刻刻守護自家珍,將虛無的本性,與身體合一,體現大機大用,隨緣渡化眾生,靜則修己,動則渡人,積極修辦,福慧雙修,內外並行,才能功愿成就,返本歸鄉。
二六時中深究疑參沾聖澤
與虛體一始終了當脫沈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相萬年修不得,要不可得之心,不是不要心,死人植物人也有《靈心》,《那個》不能說不可說無《法》說的《那個》,是講不出來的,講的出來就有《如來》,那是不可得的假相。凡有言說都無實義,《起信論》也不可得,是假名而已,全都是戲論。有佛永遠不是佛,那是不能修無自性的體性實相,能看見實相也要放下,不然還是有那個。佛也不可得。無我是不能修的,無相無不相如虛空,虛空怎麼能修啊,不要再迷惑人家了,那也是《造業》啊,不能不知,本心本無那來能所,是《無字天書》嗎?《無字天書》還是有相啊。
回覆刪除修行就是吃飯完 上廁所 肚子餓了就吃 睡覺時間到了就睡 心煩無法靜心默念五個字快一點 心靜了就慢慢念 默念久了才知道道味!哈 哈 哈常常大笑 就像祖師爺了
回覆刪除歷練是過程.結果是暫時.不要在意?....經過無數次劫後.那會心一笑.恍如*釋佛*拈花示眾般的歡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