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中庸釋義2 朱子章句序

     中庸釋義2    朱子章句序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一、要旨:


中庸一書,朱熹將其重新編輯,分成三十三章,本章第一段是朱熹夫子,引例他的老師程子的話。指出中庸的定義。第二段強調此書是因為恐怕孔門心法失傳而作。第三段說明心法真傳的妙用,闡明得此心法真傳,終身受用有無窮無盡的功效。


一、分解:


【本文】: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註解】:子程子:第一個子指老師或先生,程子是指朱熹的二位老師,程顥(明道先生)及程頤(伊川先生)。不偏之謂中: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不易之謂庸:常而不變,萬古永不改變的法則。


【解釋】:我的老師程子說:﹁不偏不倚的叫做中,常而不變的叫做庸。中乃是天下間最光明正大的道路;庸即是天下間,恆常永不改變的真理。﹂


  、心得記要:


1、中國道統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孔子傳之顏子、曾子、子思、孟子,但是到了孟子就中斷了,聖經賢傳雖然仍存在,但是所蘊含的精神已經無人了解,直到一千年以後的宋代,才由程顥,程頤二位兄弟,傳揚起來。


2、有周濂溪二程子及朱子學者的宏揚,才奠定了理學在中國文化的地位。


3、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即不落邊見,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六祖壇經無相頌曰:「邪正俱不用,清靜至無餘」。


4、故知中庸這部聖書,講的是大中至正,不偏不倚,常而不變的性理大道。


本文】: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註解】:心法:口授以心印心,授受率性之道,正法眼藏的心印大法。


【解釋】:中庸這本書,乃是孔門之中,師生之間,代代相傳的心法。孔子的嫡孫子思,恐怕時間久了,心法的傳授會有差錯,所以特別將他寫成中庸這本書,傳授給孟子,寄望道脈的傳承,永不間斷。


  、心得記要:


1、心法,乃是祖祖相續,不令斷絕,昔時五祖擊杖於槽廠,傳法於三更,也,是吩咐六祖曰:「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六組壇經行由品)。


2、桃園明聖經曰:「希賢希聖由天命,學禮學詩聽自然」,故欲成聖成賢,必須要有天命明師指授心法真傳,才能成就。


3、何以成聖成賢須要明師指授呢?六祖壇經般若品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所以俗語說:無師不說聖,即是此意。


4、六祖壇經行由品曰:「三更受法,人盡不知,傳授頓教及衣缽」。此授受心法的記載。


5、因恐年久有誤,故筆之於書,以為印証。六祖壇經般若品曰:﹁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此授受心法的尊貴也。


本文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註解】:一理:一為數字的開始,也是道的別名。萬事:指治國修身的法則。彌六合:充滿四方上下整個宇宙間。卷:收藏。密:極微小的地方。玩索而有得焉:指研究書中的道理。


【解釋】:這本書一開始,就說一貫的道理,再來便論到治國修身的要義,最後又回歸到原來的正道上,這個正道若散放開,可以充滿整個宇宙間,卷藏起來,可以退藏於極小的玄關竅。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道味奧妙無邊,這都是成聖成賢真實的學問。善於讀書的人,若能仔細研讀玩味中庸的道理,一旦領悟並且貫通書中的道理,在進德修業上,這一生一世上的應用,受益當是無窮無盡的。


  、心得記要:


1、一理者道也,乃是未有天地之前的一團真理,也就是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


2、此一理,在天為天理,在地為地理,物有物理,事有事理,賦於人謂之性理。


3、一理即是道,即是本性,萬物不離自性是一理,故道言抱元守一,儒言執中貫一,佛云萬法歸一,耶言默禱親一,回言清真返一。


4、道能生育天地萬物,故曰放之則彌六合,道雖大,卷之則藏在自身極小的玄關竅。


5、若能受明師指授大道,真修實煉,把本性發揮出來,則終身受用,無窮無盡也。六祖壇經般若品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故云終身受用,有不能窮盡也。


 



 












 


一本散萬殊



本性由理天而來→理



氣息由氣天而來→氣



色身由象天而來→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