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8)、得處雖同用不同,玄關向上振宗風,峻機疊疊傾三峽,生死去來游 戲中。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8)得處雖同用不同,玄關向上振宗風,峻機疊疊傾三峽,生死去來游  戲中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七○冊五燈全書卷四十九、增集續傳燈錄卷四、續指月錄卷五,龍源介清禪師語錄。
經文:得處雖同用不同,玄關向上振宗風,峻機疊疊傾三峽,生死去來游戲中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七○冊,五燈全書卷四十九、增集續傳燈錄卷四、續指月錄卷五,記載了龍源介清禪師語錄,指出靈性的來源與功用,以及得道修道的結果,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得處雖同用不同」:我們的靈性都是上天所賦,雖然來源相同,但是靈性來到凡間以後,每個人所做的事情卻不盡相同。「玄關向上振宗風」:有仙根佛種的人,玄關金鎖被天命明師打開,知道本性所居住的地方,往向上一路的地方走,弘揚般若正法,大振禪門宗風。「峻機疊疊傾三峽」:雖然弘揚般若正法的困難重重,非常險峻,機關重重,勝過長江三峽的險峻。「生死去來游戲中」:修道以後,弘揚般若正法,通過重重考驗,一定可以超凡入聖,證果成真,脫離生死的束縛,好像在遊戲人間一般的輕鬆自在。
【延伸演義】:
何以:「得處雖同用不同」呢?每個人的靈性都是上帝的分靈,上天老 所賦予,但是來到人間以後,被紅塵的虛花假景所迷惑,認假為真,為了妻恩子愛的牽纏,在社會上與人爭名奪利,酒色財氣樣樣都來,染上貪嗔癡愛等種種的壞習慣,非常熱鬧。但是不知道夫妻是冤家,兒女是債主,常常惹出很多的怨恨與煩惱。也有一些人,知道紅塵的萬事萬物都是虛假,人身的水火風土四大皆空,例如身中的精血是水,有熱氣是火,口鼻呼吸是風,皮毛筋骨是土,無常一到,精血枯竭,水流盡了,全身冰冷,心臟跳動停止,氧氣燃燒完了,風吹散了,肉體腐壞,仍歸塵土,四大一空,我在何處呢?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上的真假,認真修辦道,到處去弘道渡人,積功累德,以求靈性的解脫,所以說靈性來處相同,但是所做所為有天淵之別。「玄關向上振宗風」的大意又是如何呢?玄關竅經過天命明師打開以後,知道本性所居住的地方,良知良能顯露,日後起心動念,以良心當家作主,不再被六根六塵等左道旁門所誘惑,自然胸懷大中至正,流露出慈悲與智慧,修正自己本性中不應該有的習氣毛病,恢復原來清靜光明的本性,一方面渡眾生,一方面了業障,就可以一步一步邁向成佛之道,稱為向上一路。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是回歸自性原點、覺也、性也、如如不動,藉指見月,藉天命明師之指,見到自性明月,修子切不可作一指之想,切不可只滯著在此手指點上,而忘卻其所指之自性天真佛。不要只執著在玄關一點之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忘卻所指的先天本覺,無生真人。宗風者,正法眼藏也。禪門寶藏錄云:「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眾皆罔措,獨迦葉破顏微笑,世尊告大迦葉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法門,付囑與汝,汝當流布勿令斷絕。」佛世尊於靈山會上所傳授的正法眼藏,就是無上的心法,因為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故稱為無上法,有別於一般教門中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的道理,此謂平等法。大振宗風就是大大的弘揚般若正法-----正法眼藏也,讓佛世尊所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不致斷絕,廣渡無邊無數的眾生,都能聞得無上大法,修道行道而證果成真也。「峻機疊疊傾三峽主要的意義又是如何呢?修行的道路並不好走,考驗無數,機關重重,比長江三峽更加險要,為何修道要經過魔考呢?因為上天要讓我們分真偽,選精拔萃,淘汰不良,如果修道不經過魔考,則煙館酒市盡神仙也;其次魔考可以消我們的冤孽,吾人以往生生死死,輪迴轉變,六萬年以來之冤孽債賬,如山之高,似海之深,如何還完呢?故皇天慈悲,降下考魔,切磋琢磨,以見真志,而了宿世冤愆,凡經過一次魔考,必定可以了一次之冤欠,漸漸讓冤孽轉輕。古聖仙佛,未有不經過考魔鍛煉而成功的。再者就是化稟性,人性本善,因為墮落於後天,氣質被環境所污染,在所難免,若能受幾次魔考,碰幾回釘子,自然會漸漸改掉,以化除稟性。最後是定品位。九品蓮台,按功而定果,所謂真道真考見真心,在最困難的時候,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操守、志向、見解、學問,以所遭遇之深淺而定升降也。修辦道之人,明心見性,功德圓滿,解脫自在,興慈佈化,隨緣渡化眾生,好像仙佛倒駕慈航一樣,遊戲人間,來去自由,此大乘菩薩的境界也,故云:「生死去來游戲中」。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把聖道傳給曾子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吾道一以貫之。曾子便說:」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手中拿了一朵金色的波羅蜜花搓動,唯獨迦葉尊者會心微笑,體悟那不可明示的心傳;五祖傳授心法給六祖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便當下契悟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當點傳師向我們的玄關一點,口念:「一指中央慧,萬八得超然(),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我們已經從現實界的束縛,而進入絕對界的超越,頓悟本來真面目,了解超生了死的真諦跟聖賢仙佛一樣,隨緣渡化眾生,來去自由自在也。六祖壇經般若品曰: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四書大學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上是宗門大道,定入聖位的正路,自古以來的聖賢仙佛,都是求得大道以後,從倫理道德入手,盡人道合天道,沒有人想修成特異功能,炫耀人間而修成證果的。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五燈全書、增集續傳燈錄、續指月錄,龍源介清禪師語錄的記載,讓我們體會到靈性投入在人間,每個人的境遇都不一樣,有的根基不好,投生在惡劣的環境,被五濁惡世所污染,以致染上種種的壞習慣,繼續為非作歹,以致靈性越墮越深,難以自拔,實堪浩嘆。但是也有的根基好,祖德深厚之原靈,轉世到人間,遇到善知識的渡化,或轉世到修道者的家庭,自幼在道化家庭之中長大,接受道場的教育,薰染古聖先賢智慧的結晶,心性圓融,智慧通達,慈悲喜捨,認清真假,好像一張白紙,沒有受到污染,明理修辦,又能擔任天職,弘揚聖道,替師分憂,胸懷醒世、濟世、救世的胸襟,到處去代天宣化,弘道渡人,日後功德圓滿,果位定然非凡,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因為得受明師打開玄關竅,傳授般若正法,是明心見性的一條明路,得了般若正法以後,不可以匿道不現,知道大道的寶貴,要將般若正法發揚光大,讓救世的大慈航,廣渡無邊無數的眾生,都能夠接受天恩師德的加被,天命明師的點傳,打開玄關金鎖,求得大道,會見本來面目,共同大振宗風,弘揚般若正法,讓更多的原人都能同霑法雨的滋潤,以返先天。
註:
一、增集續傳燈錄:凡六卷,另有目錄一卷。明代南石文琇(一三四五~一四一八)著,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浙江嘉興府楞嚴寺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二冊。係文琇繼「續傳燈錄」之後,蒐錄宋至元代之禪宗典籍、塔銘、行狀等,增訂、編集大鑑下十八世至二十五世,計五百餘位禪師之行實、機緣語要等。卷末附錄五燈會元補遺一卷,增列大鑑下十七世,計二十人之略傳。又於補遺之後增列法嗣未詳者七人。
二、續指月錄:凡二十卷。清代聶先撰。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三冊。記述南宋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至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凡五百餘年間,禪宗三十八世之法脈。卷首附江湘序、莆陽余懷序、如是居士之弁語、倫敘考等。
三、靈性:來自無極理天的佛性,賦於眾生身內的良知良能。
四、宗風指一宗之各別風貌。又稱風儀、禪風。禪宗特稱宗師家之風儀為宗風如雲門宗風、德山宗風。又祖師禪風相承,乃該宗獨特之風儀,亦稱宗風如臨濟宗風、曹洞宗風。
五、仙根佛種:根基深厚的人
六、向上一路禪林用語。即指言絕意斷之正真大道。與向上一著同義。景德傳燈錄卷七盤山寶積章(大五一、二五三中):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蓋此言絕意斷之正真大道,系千聖不傳之妙道,乃釋迦所不說,達摩所不傳,不由口出,不須思惟,超出言語心念之上,而自證自知之無上至真之道;以其超出言語心念之上,而達本還源,歸于寂靜之真如本體,故稱向上一路。(碧岩錄第十二則)
七、禪門:1、禪定的法門,如三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禪波羅蜜是。2、禪宗的通稱。
八、峻機疊疊:機關重重,如圓器之傾珠,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法流不泯,燈焰長存,光愈明於少室者也。
九、三峽長江流過四川宜賓後,經重慶江津湖北宜昌段被俗稱為「川江」,是歷史上(通過烏江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通往中國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級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因而該區域被合稱為「三峽」。
十、生死去來指生死輪迴不息
十一、超凡入聖: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達到聖賢的境界。形容學識修養達到了高峰。
十二、遊戲人間在人間遊戲形容一個人以嬉戲的心態來面對塵世的生活。
十三、貪、嗔、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以佈施對治貪婪。忍辱渡嗔恚。智慧來對治愚痴。
十四、智慧:智與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十五,弘道渡人:弘揚真理,渡化眾生求道、修道。
十六、良知良能指人的觀念和本能。
十七、切磋琢磨:將骨、角、玉、石加工製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十八、宿世冤愆:累世以來的罪過冤欠。
十九、興慈佈化:發出大慈大悲的心,到處去弘揚大道,傳佈上天的福音,廣渡有緣人。
二十、倒駕慈航與佛家所講的乘願再來,是因為不忍見眾生沉迷諸苦,不知離苦是以乘願再來,因緣際會再示現教化。
二十一、大乘即乘坐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說:
1、在阿含經,尊稱佛陀之教說為大乘。
2、大乘、小乘之語,系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于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成
二十二、五濁惡世:
1、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隨著人心越來越凶惡,道德越來越澆薄,因此每一百年就減少一歲,直減到三十歲時有饑饉之災,減到二十歲時有疾疫之災,減到十歲時有刀兵之災,而世界眾生無不受害,是為劫濁。
2、見濁:正法、像法滅盡後,末法時代的眾生,知見不正,邪見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為見濁。
3、煩惱濁:眾生追逐五欲六塵,引生貪、嗔、痴、慢、疑等煩惱而惱亂身心,是為煩惱濁。
4、眾生濁:眾生因為知見不正,煩惱覆心,因此不知道孝順父母,不懂修善去惡,不畏惡業果報,以致福報漸衰,苦報漸增,是為眾生濁。
5、命濁:眾生因惡業增加,故而壽命漸減,從往古八萬四千歲,到滿百者稀,是為命濁。
二十三、代天宣化:代理上天,口傳真理,渡化眾生求道、修道,行善積德。
二十四、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心生萬法,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原來都是由自性所展現。
玄關妙諦宗風大振開覺路

性理真傳聖道弘揚渡迷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