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66)--淨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66)--淨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經文:淨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
【經文釋義】: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是光孝禪寺沙門法應禪師,與紹興萬壽禪寺沙門普會禪師所匯集的禪宗語錄,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收錄在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內,該書對於普渡收圓,提出重要的印證,舉例如下:「淨瓶踢倒贏山子」:百丈禪師有一天,為找尋一位溈山的住持,所以拿來一隻淨瓶,對眾僧說:「若能對得下一語當前往當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負責煮飯的靈祐禪師不說一句話,前往將淨瓶踢倒,百丈禪師說:「華林首座你輸給煮飯的靈祐了」。「體用全彰邁古今」:本性是體,思想行為是用,開悟見性的人,不談身份地位的高低,也不論知識的有無,只論體用是否完全彰顯,貫穿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本性的體用,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找到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體用才能合一,這是在垂手可得的本性處下功夫。「到頭須是遇知音」:有慈心悲願的人,發愿要弘揚般若正法,有一天,一定會遇到知音的人,前來求道、修道,擔當起代天宣化,渡化眾生的神聖使命。
【延伸演義】:
淨瓶踢倒贏山子」的典故如何呢?源於唐朝時,馬祖道一禪師建立叢林,百丈禪師建立清規。從此以後,禪法大為興盛。百丈禪師的門下,有一位姓司馬的僧人,精通天文地理。有一天,司馬僧人外出回來,告訴百丈懷海禪師說:「有一個地方名叫溈山,那裡可以建設叢林道場,普渡眾生,大概可以容納一千五百多人,是上選的好地方。」百丈禪師聽了以後,就說:「既然是這樣,我可以前往建設道場嗎?」司馬頭陀僧回答說:「溈山是肉山,百丈禪師你是骨人,如果你在該地方建設道場,肉山與骨人結合在一起,將來的門徒可能會超過一千五百人。」百丈禪師禪師就對眾人以及當中的華林覺善首座,問司馬頭陀僧說:「華林覺善首座可以去嗎?」頭陀僧說:「華林覺善首座不適。」這個時候,百丈禪師指著負責煮飯的靈祐禪師說:「他可以去嗎?」頭陀僧說:「他可以去。」華林覺善禪師看了以後,對百丈禪師說:「我是你門下的首座,尚且不能前往,而靈祐只是一個煮飯的僧人,為什麼他可以去?」百丈禪師回答說:「如果能在大眾當中,應對得體,出奇制勝,就可以前往當住持了。」百丈禪師說完,隨手指著座前的淨瓶說:「不可以稱為淨瓶,你們稱它什麼呢?」華林覺善首座指著淨瓶說:「不可以叫做木樁子。」百丈禪師轉身接著問靈祐禪師應該如何稱呼?靈祐禪師不說一句話,直接上前把淨瓶踢倒。百丈禪師大笑說:「華林覺善首座,你已經輸給煮飯的靈祐了。」從此以後,百丈禪師就在溈山建設道場,並且派靈祐禪師前往溈山當住持。靈祐禪師不負所托,在溈山大闡宗風,後來成為五家七宗的溈仰宗一派。修行是要靠經驗與體會,靈祐禪師是得道的高僧,他認為修行不論身份、地位、學識的高低,而是在於體悟的深淺。淨水瓶如果不能被喚作淨水瓶,那麼你會用什麼名稱叫它呢?百丈懷海大師在打機鋒,華林覺善禪師卻回答:「也不能稱呼它為木樁子啊」此時華林覺善禪師因為執著「有」的名稱,表示對「禪」的瞭解,還局限在「世間有」的層次,忽視萬事萬物萬法,都是「虛、幻、空」的禪意,而且回覆的話太過平淡無奇,不像在打機鋒,輸的勢態已經顯現,居下風了。靈祐禪師的特立行為,一腳就把淨水瓶踢倒,其禪機否認有淨水瓶的存在,表示世間萬物都是虛幻不實,萬法皆空,名稱亦空;眾僧人還在僧堂裡,靈祐禪師不顧禮儀,一語不發就走了出去,以行動表示禪機:「人亦空」。人既空,名稱也就沒有意義了。很明顯,靈祐的機鋒,表達了人空、法空,名亦空的禪機意涵,百丈懷海大師看到此奇異行徑的禪機,笑道:「第一的首座華林覺善禪師,把溈山道場的住持給輸掉了」開悟見性的修行人,是:「體用全彰邁古今」,六祖壇經說:「思維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靈祐禪師已經是得道的高僧,知道了本體(自性),也知道了作用(行為),所以他將淨水瓶踢倒,體悟到人空、法空,名亦空的境界,這是體用合一,彰顯他已經明心見性,此一舉動,確為古今絕無僅有的禪宗公案,令人學習與效法。靈祐禪師為何有此機鋒,回答百丈懷海禪師的難題呢?因為他已經得授正法眼藏,知道要體用全彰,重點在於:「洞徹玄關垂手處」,所以只要由明師所指點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作主,體用合一,做最好的安排,莫怪可以輕易的贏過華林覺善禪師。修行之人,只要發愿渡化眾生,胸懷慈心悲願,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所以:「到頭須是遇知音」,因緣一旦成熟,都會遇到知音的有緣人,共同弘揚般若正法,此亦上天大開普渡,要收回原人歸根認 ,暗中的助化所致也。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第十五卷記載:「淨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我們確信玄關一竅為求道、修道、得道、悟道、行道的重要關鍵,印證未來普渡收圓的事實。修行之人,只要在本性的地方下功夫,起心動念達到無念、無住、無相的境界,而且要體用合一,不離本宗,發願弘揚般若正法,一定可以遇到有緣人,一起前來修辦道,協天普渡辦收圓,達到立己達人,功愿成就,離苦得樂的美好結果。
註:
一、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凡四十卷。南宋法應集,元代普會續集。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五冊。係編集古來禪家諸祖頌古之作。內容共收世尊機緣二十四則、菩薩機緣三十則及大乘經偈六十二則、祖師機緣七○二則。舉凡增續及續收均冠以續收二字,與原集區別。
二、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三、淨瓶梵語軍遲,又作捃稚迦,此雲瓶,有淨觸二瓶,淨瓶之水,以洗淨手,觸瓶之水,以洗觸手,亦稱澡瓶,今俗多以尋常花瓶當之。
四、溈山:位於湖南長沙寧鄉縣。為衡山山脈之分支,溈水之發源地,又稱大溈山,山多平地,水道便利,故古來出家人每多耕作於此,而有「羅漢田」之稱。
五、住持: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後指掌管一寺之主僧,又作住持職,略稱住職。
六、體用:真如法身為體,現象應身為用,體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體,所生起的種種應化眾生的妙用。
五、叢林指僧眾聚居之寺院,尤指禪宗寺院。
六、首座:(職位)即座中之首位者。僧史略中曰: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處僧之上,故曰也。尋唐世敕辯章,撿校修寺,宣宗賞其功,署三教首座。次復經論之學,或置首座。三教首座,則辯章為始也。朱梁洎週,或除或立,今大宋有講經講論首座,乃僧錄之外則立耳,是為官許之名。
七、清規指禪宗寺院(叢林)組織規程及寺眾(清眾)日常生活之規則。即禪家僧堂關於大眾行、住、坐、臥等威儀所定之僧制,為叢林眾僧所必須遵守之儀則。
八、禪法修禪之法,有二種,即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禪八定;祖師禪者,經論之外,歷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
九、出奇制勝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後泛指用奇特、創新的方法取勝。
十、指假相。一切事象皆無實體,唯現出如之假相,即相;其存在則謂有。所顯現之如現象,猶如魔術師之化作,故稱化。此外,使魔法者,稱為師、人。
十一、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十二、機鋒禪宗術語,指一種充滿深刻意涵的對話方式,禪宗祖師經常以此作為教學方式,來印證學者的程度,以及導引學生得到頓悟。
十三、禪: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十四、萬法語同諸法。總賅萬有事理之語。即色、心所亙即之一切差別之法,一般所說之萬象、萬事、萬物等語相當。
十五、思維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不需要經過意識的思維造作形成妄念,故當下直心不作第二念,當下這一念未生之際現量體悟。
體用全彰邁古今  心宗秘法脫凡塵
玄關洞徹歸真理  普渡群生福來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