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32)--冀拂塵鏡以顯大明,庶闢玄關,開為暗室。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32)--冀拂塵鏡以顯大明,庶闢玄關,開為暗室。
經文問眾生為迷,諸佛為悟。體雖是一,約用有差。若以眾生通佛,諸佛合迷。若以佛通眾生,眾悟。冀拂塵鏡以顯大明,庶闢玄關,開為暗室。私對曰:恒以非眾生為眾生,亦非諸佛為諸佛,不礙約存而恒奪,不妨壞而常成,隨緣具立眾生之名,豈有眾生可得,約體權施法身之號,寧有諸佛可求,莫不妄徹真源。居一相而恒有,真該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情該則二界難通智說乃一如易說,然後雙非雙立互成,見諸佛於眾生身,觀眾生於佛體。
經文釋義
華嚴策林,是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問眾生為迷,諸佛為悟」:有後學請問唐賢首國師說迷就是眾生體雖是一,約用有差」:若以眾生通佛,諸佛合迷」:如果眾生都已經開悟了若以佛通眾生,眾生」:如果諸冀拂塵鏡以顯大明,庶闢玄關,開為暗室」:私對曰:恒以非眾生為眾生,亦非諸佛為諸佛」:不礙約存而恒奪,不妨壞而常成」:佛菩薩投胎來到人間隨緣具立眾生之名,豈有眾生可得」:約體權施法身之號,寧有諸佛可求,莫不妄徹真源」:居一相而恒有,真該妄末」:眾生是一合相所組合而成,所謂一合相,是一個由眾多極微細的分子入五道而常空,情該則二界難通,智說乃一如易說」:在修行的次第上有五道,這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一定要明瞭,但是要放空,不可以執相。如果用情太深的人,對於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二界,會受到障礙而難以過關。有智慧的修行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知道五道與色欲二界,都是修道成道的跳板,道理明白了,就容易過關。「然後雙非雙立互成,見諸佛於眾生身,觀眾生於佛體」:知道以上道理的修行人,瞭解四大是假,本性是真,福慧雙修是真,六根六塵是假,能夠借假修真,相輔相成,看見諸佛是從眾生的假體中修成,在眾生的假體裡面,蘊藏著佛的光明自性。
延伸演義
華嚴策林,是,收錄在日本新脩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雖然字數不多,但是指明修辦道明路,非常尊貴。有後學請問:眾生為迷,諸佛為悟,他真正的意義如何呢?因為佛是由眾生所修成,眾生為迷,佛是覺行圓滿者。眾生為三餐而忙碌,這是平凡中的眾生。諸佛菩薩,為渡化眾生而忙碌,這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佛陀時代,十八羅漢之一的周利槃陀伽,在還沒有開悟之前,是生長在舍衛國一個婆羅門的家庭,反應非常遲鈍,因為太愚笨,所以不適合出家修行。後來他的哥哥,鼓勵他去求阿難尊者讓他出家,阿難尊者就為槃陀伽剃度出家。阿難尊者教了槃陀伽這麼一個偈頌:「諸惡莫作,使自己免予邪惡的思想,眾善奉行,莫執自我,正念、正知、正命,則能免於傷害、煩惱, 這就是諸佛教示。」三個月以後,周利槃陀伽無法記得以上的偈頌,槃陀伽覺得很傷心,獨自一人坐在給孤獨園外,佛陀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就教導槃陀伽打掃寺院,幫其他比丘擦拭鞋子,來清除業障。同時要邊掃邊念誦和思考兩句話:拂塵、掃垢。周利槃陀伽聽了佛陀的教誨,很勤快的打掃寺院,一遍又一遍的背誦拂塵、掃垢,在阿難的幫助下,最後,他終於記熟了這簡單的偈子,而且能一邊掃地,一邊思維了。到後來拂塵、掃垢竟變成了他的真言。後來他終於透視幻象而證得開悟,精進禪修許多年以後,槃陀伽成為十六羅漢之一,廣為弘揚佛陀的教法。所以迷癡的眾生,只要用心修行,終有開悟見性的一天。可見迷者為眾生,覺者為佛,只在一念之間的差別而已。只要因緣成熟,眾生求道、修道的時機來到,諸佛也會發出慈心悲願,倒駕慈航,投胎在迷昧的眾生之中,擔任起渡化眾生的神聖使命,所以華嚴策林說:「若以眾生通佛,諸佛合迷」。諸佛菩薩,發現因緣來到,無數眾生都喜歡求道學佛,所以發出慈心悲願,倒駕慈航,來到人間,和光混俗,在苦海之中,渡化眾生,讓眾生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以開悟見性,所以華嚴策林說:「若以佛通眾生,眾生」。諸佛諸祖,渡化眾生,最大的方法,就是讓流浪在東土的眾生,本性被無明塵埃所污染,所以教導眾生如何將無明與塵埃掃除乾淨,好像將明鏡的灰塵去掉,自然顯露出明鏡的光明一樣。這種去除無明塵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會見本來面目,好像太陽一出來,讓暗室裡面的黑暗不見了,所以華嚴策林說:「冀拂塵鏡以顯大明,庶闢玄關,開為暗室。唐賢首國師,私底下告後學說:眾生不是永遠的眾生,因為眾生也有開悟見性的一天,所以金剛經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分曰:「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因為眾生有一天,也會開悟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不是永遠的眾生。但是現在還沒有開悟見性,所以暫時稱為眾生。如果自稱是佛菩薩的,他不是佛菩薩,所以金剛經說:「所言菩薩者,即非菩薩,是名菩薩」。真正的佛菩薩,是覺行圓滿,利益眾生,讓眾生以及上天,稱你是佛菩薩,才是真正的菩薩,所以華嚴策林說:「私對曰:恒以非眾生為眾生,亦非諸佛為諸佛」。諸佛菩薩,投胎來到凡間,如果沒有被凡間的物欲所污染,肯定自性是佛,只要守本真心,立己達人,任何考驗,都不會阻礙你修辦道的道路,只要積極修辦,內外並行,福慧雙修,都會讓靈明愈明,境界愈高,果位更提昇,所以華嚴策林說:不礙約存而恒奪,不妨壞而常成。眾生的原靈,來自上天,隨順因緣投胎轉世,來到人間,權立眾生有個名字,這個肉體是父母二五之精所成,名字也是權名之假名,只有這一點靈性,是  上帝的分靈,並不是眾生在人世間上可以獲得的,只有這一點自性,才是真的,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所以華嚴策林說:隨緣具立眾生之名,豈有眾生可得」。靈性既然是上天所賦予,但是自從投胎入體以後,便被四大假合的肉體所約束,肉體權名為某某稱呼,但是四大假合的肉身,終有一天就會壞掉,只有清靜法身,是我們的自家珍,永不消滅。因此,只要訪求天命明師,指點本性之所在,再加以存養省察,觀照轉念,要達到無餘涅槃,與諸佛菩薩一樣的境界,是可以求到的。所以有根基、有緣份、有祖德的修行人,莫不到處訪求天命明師,指點性理之所在,再掃除所有的虛妄假象,找尋本來真面目,以及生來死去見當前的根源,所以華嚴策林說:約體權施法身之號,寧有諸佛可求,莫不妄徹真源」。萬物是由一合理相所組成,成為有形有相的萬物,但是一合理相,也是權名的假相,有一天,終歸消滅,所以修行之人,要捨掉虛妄不實的假相,而尋找永生不滅的清靜本性,才是正確。金剛經一合理相第三十分曰:「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以上經文是說:三千大千世界並非真實恆常的世界,因為是緣生緣滅的假相,只是一個假名而已,為什麼呢?如果世界是實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來說的一合相,也非實有,因為緣生則聚,緣盡則散,分合離散,不是永遠不變的一合相,只稱呼一個假名而已,但是凡夫之人,執著取相,貪戀執著有個真實的一合相。例如一個地球,一輛汽車,一個人,這是一合相所組合而成,所謂一合相,是一個由眾多極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質原子、核子、質子、中子、電子、光子、量子、粒子,所以華嚴策林說:居一相而恒有,真該妄末」。藏傳佛教修行,是有階梯,稱為修行的五個次第,稱為五道,這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所謂資糧道就是得到修道的資格,例如要到公家機關工作,一定要高考或特考及格,再分配工作去上班,道理也是一樣。其次是加行道:也就是用心的去行道。見道:見了就去做,毫不猶豫。修道:修整其心,使妄心平息,將血心人心換道心也,以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無學道:看了就學就做,學了做了便放下,不執著,不留下一點點的痕跡。又修行之人,情欲要看淡,在三界中的欲界與色界二界要明白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如果沒有看破,在修行的路上,會受到阻礙,難以過關。有智慧的修行人,當要認理歸真,不會被三界中的假相所迷惑,依照五道的次序修辦,衝破欲界與色界的束縛,積極修辦,要達到圓滿的境界,就猶如折枝反掌一樣的容易了,所以華嚴策林說:入五道而常空,情該則二界難通,智說乃一如易說」。修行之人,明白以上這些道理以後,要福慧雙修,內外並進,內有慈悲的心腸,外有莊嚴的法相,當要借假修真,三施並行,借東方的錢財,建設西方的佛土,真我與假我,雙方面相輔相成,讓福德與智慧具足,知道佛性藏在假體裡面,眾生的假體裡面,住著清靜光明的自性佛,假我與真我,相輔相成,積極修辦,一定可以圓滿功德,了愿還鄉,所以華嚴策林說:「然後雙非雙立互成,見諸佛於眾生身,觀眾生於佛體」。
修持心得
日本新脩大正藏-第四十五冊華嚴策林的記載肯定迷者為眾生,悟者為佛,所以為佛、為眾生、為畜生、為魔鬼,只在迷與悟一念之間的差別而已。,救渡六道之中的眾生,共歸覺路,所以指出一條明心見性,證果成真的光明道路,那就是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找到自家菩薩,福慧雙修,積功累德,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目的。,傳授至尊至貴的大道無論你前世的因果如何,只要在自性的地方,積極修辦,借假修真,依照五道的次第階梯修行,破除三界的束縛,借假體與真我,二者相輔相成,發出慈心悲願,到處去宏道渡人,一定可以明心見性,圓滿心性,功愿成就了愿還鄉
   庶闢玄關大振宗風參妙諦
  雙修福慧超凡入聖證普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