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大藏經釋義--玄關修持觀--普渡收圓驗證(第一冊)-5 智音


大藏經釋義--玄關修持觀--普渡收圓驗證(第一冊)-5       智音

四十一、玉洞玄關道路長,蟠桃豈是等閒芳,遮藏不許人間見,祇恐春風漏泄香。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宗鑑法林。

經文:玉洞玄關道路長,蟠桃豈是等閒芳,遮藏不許人間見,祇恐春風漏泄香。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鑑法林第二十卷記載,有一天,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去參訪南泉普願禪師,對於佛學上有一些疑問,所以就請問南泉,如何是我們的摩尼寶珠?雲際師祖禪師得道以後說:「玉洞玄關道路長」:自身的摩尼寶珠是藏在玉洞玄關竅裏面,因為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心法,一般的修道人要找到它,還有一段很遙遠漫長的道路要走。「蟠桃豈是等閒芳」:成道以後,回到天堂,可以品嚐蟠桃,就可以與天地同壽,目前蟠桃已經成熟,正等待我們成道以後,回天品嚐蟠桃芬芳的美味。「遮藏不許人間見」:摩尼寶珠是天上人間的至寶,有緣的人才可以傳授,是人天共同護持,不允許無緣的人,或是誹謗大道的人看見。「祇恐春風漏泄香」:如果泄漏天機,妄傳匪人,或是誹謗大道之人,罪莫大焉。所以我們不可以在春風得意的時候,隨便泄漏自古以來不輕傳的玉洞玄關。

【延伸演義】:

宗鑑法林這本禪宗語錄,總共有七十二卷,是清代高僧迦陵性音禪師所編輯,收錄於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該書廣泛的蒐集歷代諸師之古則、公案、拈頌,總計有二七二○條。其所編列的順序為:世尊、諸經、應化聖賢、西天祖師、東土祖師、旁出諸祖、未詳法嗣者、自大鑑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嶽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詳之尊宿‥‥等。因為本書是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在塞北之法林寺會集編書,至康熙五十三年夏天,才完工於京師柏林院之宗鑑堂,故題名為:宗鑑法林,是一本上乘的修道參考書。宗鑑法林第二十卷指出: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初參南泉普願禪師,問南泉師什麼是:「摩尼寶珠世人都不認識,如來藏是什麼?如何是藏」南泉禪師說:「每天主人翁與你往來者是藏」。雲際師祖禪師問:「如果主人翁不與你往來時如何?」南泉禪師說:「亦是藏。」雲際師祖禪師又問:「如何是摩尼寶珠?」南泉禪師召雲際過來,雲際禪師應諾前來。南泉禪師說:「出去,你不會我所說的話」。南泉禪師自此傳授玉洞玄關給雲際禪師。雲際禪師從此開悟自性,明白心地,深信正法眼藏的尊貴與殊勝,從此弘揚祖師心法,不餘遺力。歷代以來,祖師禪是經過大善知識,傳授玉洞玄關,找到本來的摩尼寶珠,會見本來面目,稱為祖師禪;又有如來禪,所謂如來禪,是以研讀經典,或是參話頭的方式,然後開悟見性,找到自己的摩尼寶珠,才明白心地,稱為如來禪。以前祖師禪是以單傳或是寡傳的方式傳遞,而且要遇到機緣成熟,才能夠得授真道,找到自性的摩尼寶珠,所以機會非常難得。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因緣成熟,所以遇到南泉普願禪師,傳以至尊至貴的玉洞玄關,找到本來的摩尼寶珠,會見自家菩薩,肯定玉洞玄關,是明心見性的一條真明路。現今上天的蟠桃已經成熟,根據記載,天上的蟠桃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此果衹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嚐,吃一顆蟠桃可以延壽三千年,吃上三顆可以長生不老。可惜這種水果只應天上有,大多數的人都無緣一見。因此只有得道、修道、成道,回到上天的修道人,才有機會品嚐(目前市面上所販賣的蟠桃,跟上天的蟠桃不一樣)。為何玉洞玄關如此尊貴,卻「遮藏不許人間見」呢?蓋天機玄妙,不可以妄洩,如今社會上惡人無數,誹謗心印大法的人很多,倘一張揚,洩漏回天的秘寶,擔過不少也。所以渡化一個人成道,功德無量;如果渡化一位誹道謗道者,罪過無邊,不可不慎也。何以「祇恐春風漏泄香」呢?因為寶貴的心印大法,是歷代祖師大德們,費盡千辛萬苦所傳承下來的回天寶筏,有緣的人自然可以傳授,但是天機不可以隨便泄漏,如果貪功濫渡,猖狂亂扯,一旦匪人混進,破壞道場倫理,誹道謗法,或犯五逆罪的人,則何人擔當得起呢?所以弘揚上乘法門,還是要選擇良賢渡化,才是上天渡化有緣人的真正目的。因為大道為天地之密寶玄秘,真機奧古不可輕傳,若非三期末劫,天開宏恩,大道才能普傳。道之三寶,得之修之,可以超生了死。三寶的傳授,只有透過領有天命的點傳師,在辦道儀式中才能口傳親授,已得道之道親,儀式是在了斷求道人的念頭,是讓求道人離念」,讓求道人「」,讓求道人「超生了死」;絕對不可以將傳道儀式及三寶內容洩漏給尚未求道的人,也不可隨便透露給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朋等知道,為了確保尚未求道人求道的慧命,不可洩露天機,以免誤事誤人造成遺憾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宗鑑法林第二十卷記載玉洞玄關道路長,蟠桃豈是等閒芳,遮藏不許人間見,祇恐春風漏泄香。」肯定玉洞玄關的尊貴與殊勝,他是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寶貴心法,是找到自性摩尼寶珠,明心見性的唯一明路。雲際師祖禪師指出要找到玉洞玄關,達到明心見性的道路,非常漫長,並肯定要找到自性摩尼寶珠,只有恭請天命明師,將玄關金鎖打開,才可以找到。現今上天大開普渡,龍華三會已經開演。龍華大會是人人可以赴的盛會,只要立志求道、修道,修人道以達天道,接近道場,參與道場運作,參班研究道理,將道場所研究的真理,付之實行,道心堅定,勇往直前,多培外功,內德加強,內外雙修,三施佈道,日積月累,功德漸趨圓滿,自有赴龍華大會之日,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到時候,要品嚐蟠桃,人人有份,這是人天共同的願望也。

註:

一、宗鑑法林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編。收于續藏經第一一六冊。廣泛搜錄歷代諸師之古則、公案、拈頌,計二七二○條。其所列順序為:世尊、諸經、應化聖賢、西天祖師、東土祖師、旁出諸祖、未詳法嗣者、自大鑑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嶽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詳之尊宿等。因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春,于塞北之法林寺會集編書,至五十三年夏,鐫版完工于京師柏林院之宗鑑堂,故題名宗鑑法林

二、南泉普願禪師: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十歲時,出家為沙彌唐代宗大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三十歲,於嵩山會善寺暠律師處受具足戒,開始精研法相宗律宗毘尼典籍,深入華嚴經楞伽經及三論,並開始四處參學。後至馬祖道一門下參學開悟,得遊戲三昧,成為道一門下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有「獨超物外」之讚

三、佛學:即佛法之學。佛陀將教法授予弟子,弟子們輾轉傳至後世,所結集之經、律、論三藏內容,不外剖釋宇宙現象、人生真相,示導如何解脫以達究竟安樂之法門。故佛學所探討之主題,係以人生解脫為中心,兼論及宇宙之問題二大部分。

四、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又叫做如意寶、如意珠、末尼寶、無價寶珠、如意摩尼,比喻我們的真心佛性。世間上大部分的人,終日營求忙碌,總是希求榮華富貴。其實世間的財寶,珍珠瑪瑙,金銀鑽石,都是虛而不實的,所謂「富貴如同三更夢,榮華好比九月霜」,人為財死者,比比皆是。人若能以追求世間虛而不實財富的精神,轉而用來開採內心的寶藏,則光華不變的摩尼寶珠,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五、蟠桃又稱盤桃扁桃,是的一個變種,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形狀扁平。在神話中西王母在瑤池設的品嘗蟠桃的宴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漢武內傳記載: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顆與帝。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

六、古則:即古德所示之語句。於禪宗,舉凡佛祖之言句、古德所垂示之語句、古德悟道之公案、師家相見彼此勘驗之問答等,皆為後世參禪者所尊為規範之法則,故稱古則,或並稱古則公案。此外,古德之言行風格、儀範,則稱古格、古儀、古轍。

七、公案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之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之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之指示,久之亦成為一種思考之對象,或修行坐禪者之座右銘。

八、拈頌拈,用手指搓捏或拿東西。頌,朗讀、讚揚的意思。將古代禪宗大德修行的法則語錄提出來弘揚,再信受奉行。

九、法嗣:指承繼其宗旨者。

十、尊宿德尊年長者。

十一、塞北清代時的塞北大約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科布多唐努烏梁海阿拉善盟等以蒙古人居住為主的地理區域。民國以後,用來做為地理劃分的區域,包括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蒙古地方五個省區,國民政府承認蒙古國政權期間,塞北用以代指其它的四個省份。

十二、如來藏指於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之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蓋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污,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又一切染污與清淨之現象,皆緣如來藏而起之教法,即稱如來藏緣起。

十三、主人翁指自己的自性、本來面目。

十四、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三業中,心業最勝,故曰心地

十五、五逆罪謂五種將招致墮無間地獄報應的惡業大罪,內容如下:1、殺父母。2、破和合僧。3、出佛身血。4、殺阿羅漢。5、破羯磨僧。

十六、道心又作道念。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稱為道心。與菩提心同義。

十七、超生了死:超生:乃求靈性之永恆不滅(超越生死輪迴)。了死:脫出六道之輪迴。出離生死不在六道輪迴中。

玉洞玄關一貫真詮含妙義

師傳大道三期普渡演禪機

四十二、回頭擉瞎頂門眼,金鎖玄關當下灰。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八十四冊,續指月錄、宗鑑法林。

經文:閃電為人機自別,晴空霹靂太孤危,回頭擉瞎頂門眼,金鎖玄關當下灰。

【經文釋義】:

宜興龍池幻有正傳禪師,是中國江蘇省興龍溧陽縣人,十六歲時於顯親寺出家,遇到笑巖寶和尚傳授正法眼藏,智慧大開,弘揚般若正法,不遺餘力,遺留悟道語錄,由聶先編輯,編入新纂續藏經第八十四冊,續指月錄十七卷、宗鑑法林,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閃電為人機自別」:眾生來到人間,猶如閃電一般的快速,幾十年不等的光陰,瞬間即過;每個人所遭遇的環境、機緣各不相同。「晴空霹靂太孤危」:在紅塵中,常常會在晴空萬里,天氣輕爽的日子裏,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受到震驚打擊,令人覺得人生孤立,處處充滿危機。「回頭擉瞎頂門眼」:要得到靈性的永恆,脫離意外事故、六道輪迴,以及人生的孤立與危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趕快回頭,恭請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將頂門障礙第三隻眼睛的牢籠去除,顯露出智慧眼。「金鎖玄關當下灰」:頂門上的第三隻眼睛,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的剎那,將鎖住玄關本性的金鎖擊碎,主人翁跳出牢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延伸演義】:

龍池幻有正傳禪師,兒童的時候,體格非常肥壯,到了八歲之時,入鄉塾讀書,喜歡跟隨別人去捕魚打獵。十二~三歲時,罹患了一場大病,變成骨瘦如柴,健康不如從前,所以就不再跟隨獵人出去打獵。有一次,聽到別人為母親誦經祈福(香山寶卷偈語),便發心持齋修行,十八歲出家,到荊谿顯親寺,拜見笑巖寶和尚,之後於觀音庵受具足戒,承蒙笑巖寶和尚傳以心地法門----正法眼藏。自此頓悟自性,弘揚祖師宗風,上乘法門,印證由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的尊貴與殊勝池幻有正傳禪師指出:閃電為人機自別,晴空霹靂太孤危」,何以說呢?大意指出人生在世,宛如電光石火一般的短暫,百年三萬六千日,轉眼就到。每個人所遭遇到的環境、機緣大不相同。在紅塵之中,常常會遭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事故,使人震驚的消息。例如天災人禍、疾病、突然死亡‥‥等等的惡耗,可謂朝不保夕,讓人感覺到孤立與危險,三界之內,猶如火宅,難以長安久住。假如你能活到一○○歲,扣掉兒童以及年老的時間,剩下五十年,再扣掉睡眠的時間,剩下二十五年,然後你要上學讀書、吃飯、休息,再扣掉一半,剩下十二、五年,接著你要上班工作,賺錢養家,又扣掉一半,剩下六、二五年,你還要應付人情事故,或辦理一些雜事,或遭遇到意外事故,再扣掉一半,剩下三、一二五年,所以人生猶如閃電一樣,瞬間就會消失。龍池幻有正傳禪師慈悲無量,指出一條真明路,就是:「回頭擉瞎頂門眼,金鎖玄關當下灰」。要躲脫六道輪迴之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趕快回頭是岸,尋求天命明師,傳授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般若正法----正法眼藏,打破頂門內障礙玄關自性的金鎖,擉瞎凡胎肉眼,就可以顯露出第三隻眼睛----慧眼,找到玄關竅裏面的主人翁,才能見到真正的本來面目。佛學大辭典解釋頂門眼說:「其竪之一隻眼,云頂門眼、最超於常眼。」可見頂門眼,乃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跟一般的肉眼不一樣。天命明師傳授給我們的玄關金鎖,就是第三隻眼睛,一名玄關金鎖,只有玄關金鎖裡面的這點本性,才是真實不虛,永不消滅的真我---菩提自性。玄關金鎖被天命明師作石破天驚的一擊,當下成為灰燼,玄關竅剎那之間被打開了,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六祖壇經說:「即為丈夫、天人師、佛」。祖師流傳下來的正法眼藏,以後我們要認真修辦道,才能超凡入聖,離苦得樂。眾生的玄關竅久遠以來,即被金鎖鎖住,已經六萬多年了,今天接受天命明師一指,也就是大善知識的點傳,藉無極的燈光,點開被鎖住的金鎖,金鎖遇到天火的焚燒,當下成為灰燼,玄關金鎖一旦打開,本性顯露出來,就可以會見自家菩薩,原不離我身,這是一指禪,一佛乘心法真傳的殊勝與尊貴。禮囑詞曰:你今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合死,終日煉神光。」又曰:一指中央慧,萬八得超然。」我們接受點傳師的點傳,打開玄關金鎖以後,當下會見自家菩薩,頓見自性老母-18級,猶如飄飄在天堂一般,極樂逍遙,超生了死大事已經完畢,以後一方面渡眾生,一方面了業障,便可以一步一步的邁向成佛之道。修道、成道以後,不但有一萬○八百年,在無極理天,永遠超生了死。

【修持心得】:

從以上新纂續藏經續指月錄、宗鑑法林的記載:閃電為人機自別,晴空霹靂太孤危,回頭擉瞎頂門眼,金鎖玄關當下灰。」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短暫,苦海無邊,人生到處充滿孤立危險與不安,六道輪迴,永無停止。雖然現在科學昌明,醫學發達,也是沒有辦法解決以上的問題。龍池幻有正傳禪師慈悲無量,指出最有效的明路,就是要趕快求得歷代以來,諸佛諸祖傳承下來的般若正法----玄關金鎖,在玄關本性的地方用功夫,觀照轉念,積極修辦,福慧並進,內外雙修,積功累德,等待功德圓滿,本性圓滿,才能同出輪迴,共登彼岸,印證普渡收圓的尊貴與殊勝

註:

一、霹靂打雷的聲音,引申受到意外的打擊

二、孤危即危險,引申處處充滿危機

三、回頭改過向善的常用語。佛教以「此岸」形容生死的世界,以「彼岸」比喻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回心修道,反求諸己的意思。

四、讀音同「輟」,刺破的意思。

五、頂門即頭上正中,針灸家名百會穴。佛學大辭典解釋頂門眼說:「其竪之一隻眼,云頂門眼、最超於常眼。」可見頂門眼,乃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跟一般的肉眼不一樣。

六、六道輪迴六道,即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等,有善惡等級之別。眾生由其未盡之業,故於六道中受無窮流轉生死輪迴之苦,稱為六道輪迴

七、智慧眼指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係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諸法,能知能行,得證是道。

八、香山寶卷中國佛教經籍,作者據云是北宋杭州上天竺寺普明禪師,敘述觀世音菩薩化身為妙善公主,化度王室與國民歸依佛法的故事。香山是妙善公主修行之處,現存最早版本刊行於一七七三年杭州,卷首標題為觀世音菩薩本行經。

九、偈語音譯相當於梵語的原文,義譯為頌。每偈由四句構成。五燈會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滿禪師:盧自秉燭,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十、上乘法門頓法一指,直了成佛是為上乘法門。

十一、電光石火閃電的光,燧石的火。原為佛家語,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現多形容事物象閃電和石火一樣。

十二、火宅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裡面,苦不堪言。

十三、石破天驚形容古樂器彈奏出來的聲音高亢激越,驚天動地。形容事物新奇而驚人。

十四、丈夫在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行四無量心,得五神通。

十五、天人師為如來十號之一。又作天人教師。謂佛陀為諸天與人類之教師,示導一切應作不應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捨道法,能得解脫煩惱之報,故稱天人師。又以佛陀度天、人者眾,度餘道者寡,故稱為天人師。

十六、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正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十七、功德圓滿佛家作佛事,又稱作功德;一場佛事完畢,即稱功德圓滿。今道場學修講辦,常用之功德圓滿一語,系用此語而轉申其意,指一個修行人之功業與德行週全無缺,或指修辦道圓滿結束。

 

回頭是岸一貫真詮傳聖道

金鎖玄關法門不二振宗風

四十三、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

出處: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藏外佛教文獻。

原文: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雖文疏精研,浩難究,豈若茲頌,顯然目前!遂使修行者不動足而登金剛寶山,諦信者寂滅識而超於涅槃彼岸

【經文釋義】: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的記載,有關於玄關竅的授記與修持,有極為深入淺出的描述,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聖人以及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無上大法,就是聖教玄關,它的義理深妙秘奧。「諸佛莫不皆由此生」: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得到這個聖教玄關的心印大法,而修成證果。「雖文疏精研,浩難究」:雖然在文學註疏上,非常精深的研究,但是聖教玄關的深奧道理,窮究一生的精神與毅力,也是難以達到究竟。「豈若茲頌,顯然目前」:並非只依靠在經典文字上唱唸讀誦這部金剛經,所能開悟,就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遂使修行者不動足而登金剛寶山」:因此只要接受天命明師一指,點開聖教玄關,讓修行者頓悟自性,原來自家菩薩不離我身,根本不需要跋山涉水,到處去尋找自性佛,當下就能夠明心見性,登上金剛寶山,會見本來真面目。「諦信者寂滅識而超於涅槃彼岸」:只要深信一指禪---聖教玄關的尊貴與殊勝,萬物都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真諦,一定可以超越生死的束縛,以及六道輪迴之苦,達到不生不滅,超生了死,極樂逍遙,清靜自在的彼岸。

【延伸演義】:

金剛經這一部最上乘的經典,就是聖人所傳授的玄關竅,非常尊貴與殊勝。佛世尊在演說這部金剛經的時候,還沒有文字的記載,而傳授佛法分為平等法與無上法,唯獨無上法所傳授的聖教玄關,非常深奧難測,並不是一般根淺緣薄的眾生所能領受。因為聖教玄關是正門,眼耳鼻舌是旁門。六祖壇經講自性起念,六根雖然有見聞知覺,但是本性不可以污染;當我們的念頭生發時,要從良知起用,才不會落入人心意識,造成六道輪迴。自古以來,聖教玄關屬於秘傳,經典的記載又含沙射影,不能明洩,所以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說:「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蓋聖教玄關,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淺。下根眾生,得到明師打開聖教玄關,認為可以保平安,逢兇化吉的護身符;中根之人,得到聖教玄關,努力勤修,當作可以求財富,消災解厄的法寶;而上根的人,接受明師點開聖教玄關,當下頓悟,深信不疑,認為聖教玄關是超生了死,證果成真的一條光明大道。更是淨化人心,拯救世界人類,從黑暗邁向光明的慈航寶筏。因為聖教玄關,是歷代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無上法寶。得到般若正法,點開聖教玄關以後,要修持不怠,精進堅恆,立愿了愿,持平等心,掃除所有的執著與名相,立己達人,福慧並進,將來在龍華會上,必定能夠見佛聞法而證果。諸佛莫不皆由此生的要義又如何呢?因為聖教玄關,是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得者超生,修者證果。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就是一切諸佛菩薩,以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賢仙佛,都是得到這個聖教玄關(正法眼藏)而修成正果的。六祖壇經亦云: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惠能大師也說,得到正法眼藏的聖教玄關,能夠大開智慧而登彼岸,這個心印大法是諸法之王,是世界上最尊貴,最上等,獨一不二的無上法寶,能夠讓眾生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最上乘心法。凡是得到此般若心法,修道成道者,都可以讓本性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境界。一切三世諸佛菩薩,都是得到這個般若心法,修道、行道,以致於成道,而證果成真的。金剛經六祖口訣序曰:「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可見每個人的本性之中,都有一部金剛般若真經,但是自己無法見到,只是讀誦有形的文字經典而已;如果能夠遇到天命明師,傳授聖教玄關,知道自己的菩提自性,根本不在文字經典之中,凡是得授正法眼藏者,都可以明心見性,相信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得到這個本性中的般若正法而修成正果的。歷代以來,雖然很多修行人,在金剛經的文學註疏上,非常精深的研究,深入探討,但是聖教玄關的深奧道理,窮究一生的精神與毅力,也是難以達到究竟。並非只依靠在經典文字上唱唸讀誦,所能開悟,就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傅大士頌金剛經說:「雖文疏精研,浩難究,豈若茲頌,顯然目前」。如果能夠接受天命明師,傳授聖教玄關,開悟自性,當下明心見性,就不需要動足踏一步,就可以找到金剛寶山,會見自性佛,當下信心清靜,得到寂滅為樂,直達不生不滅的彼岸,所以傅大士頌金剛經說:「遂使修行者不動足而登金剛寶山,諦信者寂滅識而超於涅槃彼岸。」大道大開普渡初期,道場設有沙盤,恭請仙佛臨壇,開沙批訓,印證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真實不虛

【修持心得】:

從大藏經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的記載:「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雖文疏精研,浩汗難究,豈若茲頌,顯然目前!遂使修行者不動足而登金剛寶山,諦信者寂滅識而超於涅槃彼岸」肯定聖教玄關,深奧難測,一切仙佛菩薩都是得到聖教玄關,開悟見性,積極修辦,功德圓滿,而證果成真,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雖然你有滿腹經綸,研究很多金剛經深奧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接受天命明師,開啟聖教玄關,依然沒有辦法找到自家菩薩。如果能夠由天命明師,傳授聖教玄關,原來自家菩薩就在眼前,不必四處跋山涉水去尋佛。這是聖教玄關最尊貴與殊勝的地方,只要積極修辦,都可以證得無餘涅槃,不生不滅的果位。

註:

一、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武帝請誌公講經時,誌公對曰:「自有大士,見在魚行,善能講唱。」帝乃詔大士入內,問曰:「用何高座?」大士對曰:「不用高座,祗用拍板一具。」大士得板,遂乃唱經,並四十九頌,唱畢,便乃辭帝去之。帝遂問誌公:「此是何人?」誌公對曰:「此是彌勒菩薩,化身下來,助帝揚化。」帝乃聞之,龍顏大訝,深加珍仰,遂題此頌並經,見在荊州寺四層閣上,至今還在。續有智者不顯姓名,相次復製一十五頌,清涼大法眼禪師,又制四頌,總成六十八頌,今略撮序文,廣傳靈驗,將俟後來崇信,顯示玄通,興般若之教。

二、藏外佛教文獻近百年來,在世界各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學作為一門顯學已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敦煌學內涵豐富,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與它豐富的內涵。由於敦煌遺書收藏分散,數量巨大,又缺乏一部總目錄,研究者很難從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幾萬字敦煌遺書中查索自己需要的資料,很難掌握某類資料的全貌,從而阻礙了研究的深入。由此,編纂一部完整、詳實、實用、科學的敦煌遺書總目錄。此書由著名學者方廣錩主持,約一千萬字,是散佚在大藏經外的佛教典籍集成。

三、深奧難測非常精深奧妙,很難用一般世俗的眼光去瞭解。

四、文疏文疏是用來和上天神靈溝通的文件書信,就如民間的公文函類似,透過文疏來表達對神靈的尊敬及祭拜人的懇求,透過文字更能清楚的表達人對於神靈的請求。

五、浩瀚廣大眾多。

六、金剛寶山指自性靈山

七、諦信深信的意思

八、寂滅指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為之境地。

九、彼岸為「此岸」之對稱。迷界為此方之岸,稱此岸;悟界為彼方之岸,稱彼岸。即以業與煩惱為中流,生死之境界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十、諸行無常謂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

十一、是生滅法生了又滅,滅了又生,這是生滅法。

十二、生滅滅已生完了又滅,滅完了又生,把這個生滅都沒有了。

十三、寂滅為樂若能得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那才是真正快樂呢,那才是永遠的

十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十五、沙盤:扶乩的用品。儒林外史第七回曰:「當下留著吃了飯,叫長班到地下處,把沙盤乩筆,都取了來擺下。」道場上仙佛臨壇借沙盤、乩筆,以天地人三才竅手,天才手扶乩筆,閉目橫書,人才回覆沙盤報字,地才以宣紙抄字,以傳達仙佛的訓文。

   聖教玄關見性宗  無邊奧妙萬年崇

   諸真莫不從斯得  一指明心返故宮

四十四、出不隨應,入不居空,外不尋枝,內不住定,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二十四冊,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

經文祇要行人,於行住坐臥,出不隨應,入不居空,外不尋枝,內不住定,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還委悉麼者,乃科家徵問之義,我前來如此說話,你還知麼,下文伸答是也。

【經文釋義】: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一書,闡明一佛乘的妙諦。宋朝宗鏡禪師將金剛經三十二分的義理,依文愆義,剖析精微,乃立科儀,發明經中的奧義,總共分為七大要義,就是:一、提綱。二、要旨。三、長行。四、結類。五、頌經文。六、警世。七、結歸淨土‥‥等。內容博採經論,直註本經,或廣引他宗,申明旨趣,掃除知解,剪斷葛藤,為人天的導師,作苦海之慈舟也。它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一番印證,舉例如下:「祇要行人,於行住坐臥」:只要修行之人,在行住坐臥上,要守一定的規範。「出不隨應,入不居空」:修行之人,出行到外面,不要被外面的聲色貨利所引誘;當回到自己的居處,在禪定上,也不可以執著在頑空上,如枯木打坐。「外不尋枝,內不住定」:心念不要被外界的名相而分枝添葉,內心清靜自在,但是並不是百物不思,禪定在空定上。「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由天命明師,掣開固若金湯的金鎖,打破玄關竅,會見自家菩薩」。「還委悉麼者,乃科家徵問之義」:開啟玄關金鎖,會見本來面目,當前即是真陽關,當下受用,不必再詳細解說什麼?「我前來如此說話,你還知麼,下文伸答是也」:宗鏡禪師前來法堂演說這些的道理,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嗎?如果還有疑問,將在銷釋金剛科儀會要一書的下一章,回答各種問題。

【延伸演義】:

舉凡修行之人,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規範,二千五百多年前,佛世尊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下,將入涅槃時,眾弟子圍繞身旁,見佛世尊即將滅度,傷心欲絕,心懷憂惱,阿難尊者問佛世尊曰:「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世尊言:「以戒為師。」所以佛教規定很多修行的戒律,希望修行之人,信受奉行。一貫道弟子,活佛師尊則指示要以覺為師,意義是相同的。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書指出:「祇要行人,於行住坐臥,出不隨應,入不居空,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佛教中之修行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戒律,皆不出行、住、坐、臥等四者。一般以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為重要。至於出外不要被外面的聲色貨利所迷惑,所以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世尊指出,修行之人,不可以因為眼睛所看到的種種形色而動心,也不可以因為聽到外面的聲音、聞到美好的味道、接觸到感官的刺激,心理感覺快樂而動心,因為這是六根被聲色貨利所誘惑,染上六塵,這不是本性的作用,所以不可以住在六根上面,這叫做出不隨應。修行人居住在禪定上,也不可以執著在頑空上。六祖壇經般若品曰: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此謂之不可以居空也。所以百物不思,並不是頑石枯木,而是內心不亂,外不著相的境界,也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清清楚楚,平平實實的意思。要達到以上的境界,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指出一定要訪求天命明師:「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大藏經碧巖錄說:打開玄關識鎖,親證本來。」普燈錄說:「玄關金鎖輕掣斷,故鄉歸去疾如風」。佛法要領宗門云:「凡夫玄關緊閉,識鎖難開。」略論禪宗說:「一言相契,打開玄關識鎖,而豁然大悟」。可見訪求天命明師,將玄關竅掣開,才能明心見性,會見本來面目。例如金庫用鑰匙打開,寶藏就在裡面;車子鑰匙啟動,要南來北往,都可以隨心所欲;電燈的開關打開,電燈馬上發亮;房屋的鑰匙打開,立刻可以出入。所以恭請天命明師掣開金鎖,打開玄關,主人翁就在裡面,就可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再以觀照轉念的功夫,積極修辦,就可以圓滿心性,了愿還鄉。所以掣開金鎖,打破玄關,會見自家菩薩,是修道、得道、行道、成道,返本歸鄉的一條明路。天命明師一指玄關,是藉指見月的方便導引,雖然得到一指,但是不可作一指想,也不可以執著有得之心,藉此一指,契悟玄關竅裡面的自性菩薩,因為由此一點自性菩薩,故眼之能看、耳能聽、鼻能聞、口能言、手能取、足能行,身體知道冷暖,大腦、小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能運作自如。得此自家寶藏,要體用合一,內外並行,才能圓滿心性,達本還源。以上還有什麼疑問呢?如果還有疑問,這是一般根淺緣薄眾生之疑問,如果能夠再深入解說,都可以頓悟般若正法的尊貴與殊勝,所以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說:「還委悉麼者,乃科家徵問之義」。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指出,如果開悟本性,修成正果者,都可以進入四聖的果位----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如果迷眛自性的眾生,永遠轉世為六凡----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富貴、貧賤二道。所以佛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初演小乘法,再演空宗,共斷二十七種疑問,再漸漸除去我法二執,最後頓入一佛乘也。所以宋朝宗鏡禪師,著作此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書,以闡明般若正法的要義。宗門自從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心印大法的傳承分為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在家一脈傳承到現今的,就是一貫道。一貫道弟子重視昌隆法嗣----辦道渡人,所以對於大藏經,浩瀚如海的經文比較少研究,如果還有不瞭解的地方,希望再研究金剛經科儀會要這本書,就可以瞭解般若正法的尊貴與殊勝的地方,所以宗鏡禪師說:「我前來如此說話,你還知麼,下文伸答是也」。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二十四冊,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書的記載,印證般若正法----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修行之人要以戒為師,一貫道弟子強調要以覺為師。戒律雖然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戒律,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如果能夠以覺為師,時時覺悟省察,謹言慎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防意如防賊,這是修行最基本的功夫。如果能夠恭逢天命明師,將玄關金鎖打開,顯露善美德行,會見自家菩薩,這是明心見性,直了成佛最尊貴與殊勝的一佛乘,也是諸佛菩薩遺留千經萬典,渡化眾生,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最大的願望,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期待般若正法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今後能夠再度合而為一,共同弘揚般若正法----渡化無數無邊的眾生,共歸覺路,完成佛世尊,以及諸位祖師、禪師大德們,遺留千經萬典,為渡化眾生,返本歸鄉,最大的願力,願大家共勉之。

註:

一、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銷釋金剛經科儀,又名金剛科儀。中國佛教典籍,明代至今僧人常用科儀。本科儀主要以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依據編集而成。必須與坊間刻本金剛經(卷首為奉請八金剛、四菩薩)配合纔能舉行法會。是研究中國佛教科儀的重要資料。

二、愆義愆讀音同「千」,延伸出的道理。

三、科儀銷釋金剛科儀會要注解一曰:科儀者,科者斷也。禾得斗而知其數,經得科而義自明。儀者法也,佛說此經為一切眾生斷妄明真之法。今科家將此經中文義事理,復取三教聖人語言合為一體,科判以成篇章,故立科儀以為題名。

四、提綱亦曰提要,提唱。舉宗旨之要文而說明意義者。

五、要旨主要之旨趣也。

六、長行行數很長的經文,即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

七、長行佛經體裁之一。係不限制字數而連續綴輯之文章,即今日所謂之散文。

八、結類不同的種類。

九、葛藤禪林用語。指文字、語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錯,本用來解釋、說明事相,反遭其纏繞束縛。

十、行住坐臥即四威儀。乃人類生活起居之四種基本動作,引申為日常之生活舉止。佛教為誡比丘、比丘尼慎其行狀,令勿放逸懈怠,故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以規定行、住、坐、臥之儀則。

十一、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穩如泰山,形容工事無比堅固。

十二、拘尸那城又稱拘屍那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林鎮凱西亞(Kasia)村,相傳釋迦牟尼在間此涅槃。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十三、娑羅雙樹下婆羅是樹名,雙林是二顆樹木的中間,暗指本性所出入的地方。

十四、滅度:謂命終證果,滅障度苦。即涅槃、圓寂、遷化之意。

十五、戒律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規律。

十六、信受奉行謂信受如來所說之法而奉行之。多于佛經文末用之。

十七、阿難尊者阿難又叫阿難陀,意為喜慶,釋迦牟尼的堂弟,在釋迦諸兄弟中,他的年齡最小。相傳阿難誕生在釋迦牟尼修行成道的時期,侍奉釋迦的飲食起居釋迦去世後,弟子們相聚,商量舉行會誦,誦出佛陀所說之法,當時主持其事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以阿難未得羅漢果為理由,拒絕他參加這一聚會,這使阿難非常傷心,受到很大的刺激。他下定決心奮發修行,終於在聚會前一天晚上臨睡時,在頭碰上枕頭的一瞬間忽然大悟,證得了阿羅漢果,從而獲得了參加集會的資格。

十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佛門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此四威儀,正是行者日常舉止所應遵循的儀則。

十九、法縛思想被知見所束縛,也就是執著於法,與法執同義。

二十、邊見五見之一,即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為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於一邊,不合中道,故名邊見。

二十一、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二十二、空宗以空理為宗的派別,如小乘的成實宗和大乘的三論宗是。

二十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臨:靠近;淵:深水坑。如同處於深淵邊緣,或走在薄冰上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

瞥開金鎖紫竹林中觀自在

打破玄關白蓮座上現觀音

四十五、庶可叩真如之玄關,以造空王之寳殿也。

出處:乾隆大藏經第二十五冊,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經文:歎如來之道甚深廣大,以一心而爲宗,啓多門而無礙,千流之異而同源,萬車之殊而同轍,最勝之法,真實之義,非名言之可窮,豈小機之可解,直須了悟,自心圓信成就,庶可叩真如之玄關,以造空王之寳殿也。

【經文釋義】:

乾隆大藏經第二十五冊,大周新前賢翻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文的記載,肯定真如玄關的尊貴與殊勝,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歎如來之道甚深廣大非常讚嘆佛世尊如來佛所傳承下來的無上心法,非常深奧廣大。「以一心而爲宗,啓多門而無礙」:只要我們用真如本心為宗旨,來探討研究,就可以開啟智慧之門,而不會有障礙。「千流之異而同源,萬車之殊而同轍」:雖然修行的法門有很多種,但是目的都相同,同歸方寸;萬種車輛的形體不一定一樣,但是車子走過的軌跡都一樣,沒有差別。「最勝之法,真實之義,非名言之可窮,豈小機之可解」:修行有千萬個法門,但是最殊勝的法門,最真實的妙義,並不是用很好聽的語言,就可以解說得清楚;也不是一般膚淺的理論,小乘的道理就可以解釋得明瞭。「直須了悟,自心圓信成就」:要追根究底,了悟透徹,悟性窮源,達到自心圓滿,信心清靜,功成果就的究竟。「庶可叩真如之玄關,以造空王之寳殿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請求天命明師,打開真如的玄關竅,傳授正法眼藏,明心見性,積極修辦,行功立德,就可以建造空前未有,最偉大的寶殿,以證得九品蓮臺的無上果位。

【延伸演義】:

華嚴經是大乘佛典,修道、學道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的經典,被認為是佛教中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總共分為八十卷,非常尊貴。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宗旨,系「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該經的要旨,都包含在題目中。大,即包含廣大之義;方,即軌範之義;廣,即周遍之義。即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故稱為大方廣。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即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的譬喻;嚴即開演因位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此為佛華嚴。此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說菩薩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諸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等相涉相入,無礙無盡的理境,及佛果地寥廓無礙、莊嚴無比的勝境。華嚴經提到大乘菩薩修行者,從初發菩提心到修行圓滿成佛的階位,列出五十二個等級,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次第,後學列舉如下:

十信心: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護法心。8、迴向心。9、戒心。10、願心。

十住:1、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

十行:1、歡喜行。2、饒益行。3、無嗔恚行。4、無盡行。5、離痴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實行。

十迴向: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2、不壞迴向。3、等一切佛迴向。4、至一切處迴向。5、無盡功德藏迴向。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9、真如相迴向。9、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10、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

以上為華嚴經所提出修習菩薩的的五十二個等級,非常重要,順便介紹之。華嚴經序文指出:「直須了悟,自心圓信成就」,也就是修習菩薩道的修行人,要達到五十二個等級的境界,了悟真理,修持到自性圓滿,信心清靜,功果圓滿成就,一定要:「叩真如之玄關,以造空王之寳殿也。也就是要找天命明師,打開玄關竅,傳授正法眼藏,會見自家菩薩。明心見性以後,要積極修辦,立己達人,興慈佈化,福慧雙修,行功立德,才能建造空中之寶殿,位證九品蓮臺的聖位也。所以唯有依照般若正法,誠心修辦,才能淨化諸業障,這是佛世尊給我們的保障,只有弘揚菩提正法,積極弘道渡人,才能達到。金剛經第十五分曰: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世尊第四次提到持經成就的功德,所以各宗教就是根據佛所說,渡人求道修道,以達超生了死,離苦得樂的功德,是為最大的。因為有大根器的人,已經受明師的指點,深入修持般若正法,又存有利己渡人的心,到處去宏揚般若正法,廣渡有緣,是契合佛世尊渡化眾生的慈悲心,又能符合上天普渡三曹的旨意,故天龍八部、諸天神人都前來護法,這種人,既然成就無邊無量的功德,就足以擔任如來無上菩提正法的傳人。現今大道普傳,有無數的前人、點傳師、堂主、講師、人才等,正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傳道者,才能把大道普傳至世界萬國九州。金剛經第十六分,再次云: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是佛第五次提出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不但可以讓我們明心見性,消除業障,永離六道輪迴之苦,所以說經義甚深,不可推測,可以大開智慧,若能認理實修,放棄所有執著,廣渡有緣,不存渡人的功德及未來果位的高低,只是盡自己本份來做而已,如此功德無量,果報甚深,非筆墨所能盡述也。

【修持心得】:

從大藏經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記載:歎如來之道甚深廣大,以一心而爲宗,啓多門而無礙,千流之異而同源,萬車之殊而同轍,最勝之法,真實之義,非名言之可窮,豈小機之可解,直須了悟,自心圓信成就,庶可叩真如之玄關,以造空王之寳殿也。」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如來之道的深奧道理,但是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恆沙妙法,不離本宗。列子也說:「東方有聖人出焉,西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雖然東西方的人種、膚色、語言不一樣,但是本性、生理構造都相同。世界上雖然有千門萬教,但是都離不開心性,都是要拯救人類的靈性返本還源的真明路。但是在百千法門之中,有一條最殊勝,最希有尊貴的聖教,就是正法眼藏,找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打開真如之本性,知道生來死去見當前的真明路,是最明確的決擇。金剛經說:「一切諸佛,及諸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此經系指每個人玄關竅裏面的真如本性----般若真經,諸佛菩薩都是在這部般若真經,修道、行道而成就的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藏外佛教文獻第九冊記載:「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道理也是一樣。所以訪求天命明師,打開真如之玄關,是修道、行道,深入經藏,獲得廣大智慧,弘揚般若正法,超生了死,超凡入聖,證果成真的一條光明大道。

註:

一、乾隆大藏經又名乾隆藏龍藏、清藏,清代官版藏經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於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由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等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一七三八)竣工,雕成經版七九○三六塊。全藏七二四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機字,一六六九部,七一六八卷。版式和永樂北藏一致。全藏也分三藏、西土聖賢撰集和此土著述。三藏和西土聖賢撰集四八五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此土著述二三九函,千字文編次由書字至機字,是由永樂北藏的此土著述和續藏合併刪減,又補充以雍正和乾隆年間奉旨入藏的經書而成。刷印一○○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一九三五年又印過二十二部。經版原存宮內武英殿,後移藏於柏林寺,至今尚存。

二、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亦為華嚴宗依據的主要理論典籍。此經傳說為佛陀成道後講的第一部經,描述毗盧遮那佛所住的「華嚴藏莊嚴世界」,乃十方無數的諸佛世界,即成「十方諸佛」思想。院藏華嚴經為實叉難陀的譯本,共八十卷,故又稱八十華嚴。梵文原本共四萬五千偈,乃武則天遣使從于闐求得,並於證聖元年(六九五)在洛陽大遍空寺開譯,至聖曆二年(六九九)於佛授寺完成漢譯。

三、法門佛所說的法,因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

四、小乘又作聲聞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薩乘之對稱。

五、真如即指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一心、不思議界。早期漢譯佛典中譯作本無。真,真實不虛妄之意;如,不變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說之「萬有之本體」。

六、九品蓮臺佛教淨土宗認為:修行圓滿者死後可往西方極樂世界,身坐蓮花台座,因各人生前修行深淺不同,而所坐蓮台有九等之別,九品蓮台是最高一等。九品分類如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感、智、行等,皆分此等九種之品類,謂為九品等。而於淨土教亦然。觀無量壽經所說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輩。其往生稱為九品之往生,其來迎稱為九品之來迎,其佛稱為九品之彌陀,其往生之土稱為九品之淨土。

七、禪定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狀態。

八、文殊菩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九、普賢菩薩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嘅陀菩薩、邲輸嘅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十、無盡法界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中的解釋: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

十一、發心住: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中的解釋:菩薩十住之第一位。

十二、治地住謂由前所發之心,淨如琉璃;所證之理,顯若精金。因此妙心,契於理地。經云: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十三、生貴住:三藏法數中的解釋:謂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將生佛家,為法王子,故曰生貴。

十四、方便具足住:三藏法數中的解釋:謂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

十五、正心住謂前行相,雖與佛同,心相有異,未名正心。至此,則心相不異,方名為正。

十六、童真住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

十七、法王子住謂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種也。

十八、灌頂住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剎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

十九、無盡行謂隨眾生之類,化現其身,轉化無窮,而益物無盡,豎遍三際,橫周十方,通達無礙。

二十、無著行諸行圓融無礙的意思。

二十一、尊重行謂前無著行中,現塵現界,皆是般若觀照之力;然般若於六度中稱為第一,可謂至尊至重矣。

二十二、善法行情態的,語氣的計(對話方塊等)模式的。

二十三、真實行謂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是無為真實之性,然依性起修,則所修之行,無非真實矣。經云: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二十四、歡喜地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登於初地。經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二十五、離垢地菩薩行位十地第二之名。具清淨之戒行,離煩惱之垢染,故曰:離垢地,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二十六、發光地菩薩十地之第三地。因修持佛道,而開發極明淨之慧光,故稱發光地。

二十七、焰慧地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云: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二十八、難勝地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境界,無有能勝。

二十九、現前地菩薩乘十地之第六地。真如淨性顯現之位。最勝般若顯現之位。楞嚴經八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三十、遠行地菩薩十地中第七地之名。此地之菩薩住于純無相觀,遠出過世間與二乘之有相行,故名。

三十一、不動地于一法門具說常無常。

三十二、善慧地此地已得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樂說無礙解等四無礙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說一切善法,使聞者生歡喜心;又於力波羅蜜行中,斷除利他門中之不欲行障,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三十三、法雲地菩薩十地之第十。大法之智雲遍注甘露之雨之位也。

真如玄關靈火點傳昭面目

 跪聽禮囑空王寶殿悟本來

 

 

 

四十六、玄關金鎖,一拳打破‥‥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五冊,續藏第一四五冊,正源略集、正源略集補遺一卷。

經文:金鎖玄關,一拳打破。大凡學道之士,必先去其滲漏,且道作麼生是滲漏隨聲逐色是滲漏,護善遮惡是滲漏,愛聖憎凡是滲漏,承言滯句是滲漏,背暗投明是滲漏,專事棒喝是滲漏,馳騁機辯是滲漏,任你總不恁麼亦是滲漏。若盡舉滲漏處,不可勝數,卻不是逐件對治他底,只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五冊,正源略集第七卷、正源略集補遺第一卷,記載紫梅淑安周禪師悟道語錄,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非常重要,舉例如下:「金鎖玄關,一拳打破」:玄關金鎖,是自性佛所居住的地方,如果因緣成熟,遇到天命明師,將玄關金鎖打開,才能見到本來真面目。「大凡學道之士,必先去其滲漏:凡是學道的人,要達到道果圓滿,首先要把流失道果的原因去除。「且道作麼生是滲漏?」:怎麼做才能稱為滲漏呢?隨聲逐色是滲漏」:例如追求外面的聲色貨利,因為魂不守舍,是道果流失的因素之一。「護善遮惡是滲漏」:揚善隱惡,因為有分別心,也會讓道果流失。「愛聖憎凡是滲漏」:喜歡聖潔,厭惡凡塵的污穢,因為心起對待分別,也會讓道果流失。「承言滯句是滲漏」:巧言令色,講話不老實的人,因為表裡不一致,也會讓道果流失。「背暗投明是滲漏」:棄暗投明,心性無法安置在中道上,也會讓道果流失。「專事棒喝是滲漏」:處事趨炎附勢,攀緣奉承的人,心性有偏,道果也會流失。「馳騁機辯是滲漏」:心往外跑,心機伶俐,巧辯的人,道果也會流失。「任你總不恁麼亦是滲漏」:固執己見,不合人群,四相不除,也是會將道果流失。「若盡舉滲漏處,不可勝數,卻不是逐件對治他底」:如果要將流失道果的種種原因說明白,無法計算,修道並不是將那一種流失,逐條找出那一種方法來對治。「只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將心念安置在玄關本性這一點上,那麼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非常圓滿成功。

【延伸演義】:

正源略集、正源略集補遺總共有十六卷,收錄了四○五位禪師大德的修辦道語錄,由清代僧人達珍所編,記載於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五冊、一四五冊之中,是修辦道重要的文獻之一,非常尊貴。正源略集講修辦道的人,要請求天命明師,將:「金鎖玄關,一拳打破」,才能明白本心,見自本性,起心動念,都以本性良心作主,積極修辦,道果才能圓滿。如果修辦道,沒有將本性安置在大中至正的玄關中道上,道果與功德,就會滲漏。滲漏就是物質逐漸通過容器的孔洞,逐漸流失掉。以修道來講,就是修持方法錯誤,導致道果或功德流失,無法達到圓滿的境界。正源略集所記載,紫梅淑安周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所以知道玄關修持的重要,他說只有接受天命明師打開玄關竅,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都以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舉手投足,都是本性善美德行的流露,道果才能夠圓滿,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如果修辦道之人,染上貪、瞋、癡三毒,執著於有為法,自認為技高證廣、有分別心、追求外面的聲色貨利、魂不守舍、趨炎附勢、巧言令色、有對待心、陽奉陰違、表裡不一致、心機重重、伶俐巧辯、固執己見、不合人群、四相不除,無法將心念安置在大中至正玄關本性這一點上,都是造成滲漏的主要原因,無法讓道果圓滿。四書大學篇曰:「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以上四書大學篇,也講沒有將本性安置在玄關本性的中道上,所引起的偏失,也會造成滲漏,無法達到正心修身的境界。所以紫梅淑安周禪師才說,最根本的修持方法就是:「只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修行之人,只要將心性安置在玄關本性中道上,萬緣放下,降伏所有煩惱妄想,則無事不辦,就可以將任何事情做得圓圓滿滿,不會造成滲漏,這是修行最殊勝的無上法門。有志於道者,以守玄功夫為修行之基礎(制心一處),守玄功夫非專指打坐禪定而言,而是在行、住、坐、臥中常收束身心,取念於前,意守玄關,唸唸不離而相續。把心收回玄關,就不會起邪念和妄想。從玄關發出的念頭,都是正念,都是慈悲心、喜捨心、智慧心。經常提心念在玄關,再用玄關去聽、去看、去應對一切事物,如此便能與師以心印心。一個人若平日能夠時常守玄,祥和之氣自然會引發善因緣的發生。我們能夠把心專注在一處,那麼,一切事物就很容易辦理,沒有辦不了的事情,把心專注一於處,心就不散不亂,一心不亂,效果就很不可思議。因為一心生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把心專注於一處,一處就是定,能定就會產生智慧,入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可見,佛法廣大無邊,它的確有一套善巧方便,我們要明瞭,要接受,才能得到利益,修行要真正入門,就一定要守住一個原則,那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一門深入,這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道理。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五冊正源略集、正源略集補遺一卷,續藏第一四五冊,紫梅淑安周禪師悟道語錄的記載:「金鎖玄關,一拳打破‥‥‥只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肯定玄關修持的重要。修行最怕修有滲漏的方法,造成道果無法圓滿,無法證果成真。所以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价禪師,提出修道三種的滲漏,即是:見滲漏、情滲漏、語滲漏‥‥等,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紫梅淑安周禪師的修辦道經驗,慈悲指出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天命明師,打開玄關金鎖,在本性的地方下功夫,達到師母所說的:「二六守玄,掃妄現自佛顏」,這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最上乘修行法門,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只要以本性作主,履行戒定慧,才能修成無滲漏的道果,以證得無餘涅槃的果位。

註:

一、正源略集凡十六卷。清代僧達珍編。收於卍續藏經第一四五冊。達珍繼南嶽下三十九世霈霖際源、四十世昭月了貞之編纂工作,並增輯二師之略傳而成書,然缺卷一與序跋。卷二至卷十六收錄南嶽下三十四世至四十世、青原下宗鏡三世至十三世,及居士八人,計四○五人之本籍、姓氏及機緣語要。

二、正源略集補遺達珍又作正源略集補遺一卷,續增補二十八人,亦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五冊。

三、巧言令色:利用花言巧語使人喜歡,這是屬於不仁的行為。

四、中道中庸之道。

五、棒喝禪家宗匠接人之作略,或用棒,或用大喝。棒始于德山,喝來自臨濟,臨濟問黃檗,如何是佛法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問,三度被打。後參大愚,得悟黃檗宗旨,卻回黃檗,機鋒敏捷,檗便打,師便喝,以後接人,棒喝交馳,故今謂警醒人之迷誤者,曰當頭棒喝。

六、趨炎附勢此指依附、奉承有權勢的人。

七、圓滿周遍充足,無所缺減之意。

八、識神識者識心,心法也,神者神魂也。

九、馳騁有飛奔、放鬆、鬆懈的意思。「馳騁」有騎馬或駕車快速前進的意思

十、機辯心機伶俐,巧言善辯的人

十一、四相表彰有為法之事體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異相,衰事物也。四滅相,壞事物也。有此四相者為有為法。無此四相者為無為法。

十二、忿懥懥讀音同「志」忿怒怨恨

十三、恐懼惶恐驚懼

十四、好樂愛好喜樂

十五、憂患患難憂苦的意思。

十六、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能夠把心專注在一處(玄關竅),那麼一切事物就很容易辦理,沒有辦不了的事情。把心專注一於處,心就不散不亂,一心不亂,效果就很不可思議。因為一心生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把心專注一處,一處就是定,能定,就會生智慧,智慧生,入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可見,佛法訓練人,它的確是有一套善巧方便,我們要明瞭,要接受,才能得這個利益,我們個人修行要真正入門,就一定要守住一個原則,那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一門深入

十七、見滲漏為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所立洞山三滲漏(見滲漏、情滲漏、語滲漏)之一。意謂修行者猶有我見,法見不空,則難以去除法執之境地,而不能徹見諸法實相。

十八、語滲漏:洞山三滲漏之一。指滯迷于文字、言句之見解。

十九、戒定慧指戒律、禪定與智慧。

金鎖玄關正竅靈山藏妙諦

制心一處西方法界指迷津

四十七、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據令而行。

出處: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新篡大藏經七十八冊。佛國圓悟禪師碧岩錄。

經文:門庭施設,且恁麽,破二作三。入理深談,也須是七穿八穴,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據令而行,    直得掃蹤滅跡,且道淆訛在什麽處?具頂門眼者,請試舉看。

經文釋義

雪竇重顯大師,於智門祚禪師處得授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之後,智慧大開,是一代高僧。他傳授得法的弟子有四十八人,弘揚祖師禪,不遺餘力。雪竇重顯大師在景德傳燈錄一七○○則公案中選出最重要的百則修道要點,再經過克勤禪師的修訂而成碧岩錄一書在祖師禪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如下印證:「門庭施設,且恁麽,破二作三」:禪宗宗旨、宗風的建立他並非任意設立,而是有一定的規章。例如修行人,要破除我、法二執的對待,圓滿三身四智,而證得清靜法身、圓滿報身、百千億化身的境界。入理深談,也須是七穿八穴」:要破除我法二執,而證得三身四智的境界,必須要恭請天命明師,傳授大道,深入言談,瞭解本性之所在。因為本性的外圍,有七孔八竅,窟窿很多。「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大道如何傳授呢?就是在機緣成熟的當下,天命明師藉無上威神力,將玄關金鎖擊碎,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據令而行,直得掃蹤滅跡,旦道淆訛在什麽處?」:點開玄關竅以後,會見自性主人翁,日後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以自性主人翁作主,不再以識神用事,行事不再混雜錯亂,隨時自問本性在做什麼,有沒有離開本性?離道而行?「具頂門眼者,請試舉看」:玄關金鎖,一名頂門眼,也就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經過天命明師開啟以後,以第三隻眼睛裡面的主人翁作主,舉措思維、視聽言動,都要率性而行,才能了愿還鄉。

【延伸演義】:

雪竇重顯大師,是四川遂寧府人,宏揚祖師宗門不餘遺力,集錄碧岩錄一書,對弘揚祖師禪,厥功至偉。碧岩錄一書,後人收錄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新篡大藏經七十八冊中。本書是禪宗修行的重要語錄被尊稱為宗門第一書。碧岩錄第八十八則說:「門庭施設,且恁麽,破二作三」,意思是說,廣設道場,它有什麼作用呢?蓋道場是接引眾生,修道辦道,行功立德的聖地,有諸佛菩薩的護持,修道前賢大德渡化眾生的愿力,與利益眾生的慈航寶筏。因為道場是闡明真理的地方,所以能夠打破眾生累劫以來的迷眛,知道前因後果,攝受眾生發心修辦道,求道修道,行功立德,打破我、法二執的對待,而證得清靜法身、圓滿報身、百千億化身的境界,以祈往生淨土,不再流浪東土,輪迴不止也何謂「入理深談」呢?蓋諸佛菩薩講經說法,著書立說,都是應機說法,普渡眾生,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有顯微之別(顯密之分),顯者乃是法之表面,全憑語言文字來表達,目的是在破除眾生之煩惱,是謂平等法,而非無上法,也就是孔門所謂之教也;微者乃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的密法,這就是要以心傳心,一指見性的頓悟法門,謂之無上法。「入理深談,也須是七穿八穴,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的真諦又如何呢?欲得無上菩提,要體會靈性出入的門戶,本性的外圍,有「七穿八穴,也就是窟窿門戶很多,但都是旁門左道,不是正法眼藏,必須要「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也就是在機緣成熟時,恭請天命明師,打開玄關金鎖,打破牢籠,知道本性之所在,會見自家菩薩。七穿八穴就是指出靈性外面的門戶無數,唯有這一敲點,擊碎金鎖玄關一竅,才是真正的正法眼藏。如果沒有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打開正門,則無法登堂入室,永遠流轉在七穿八穴之中,無法找到自性,所以說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讀破萬卷經書,一竅不通,沒有明心見性,如入寶山空手回也。總之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明師只是開導性質而已,讓求道人自悟自解。金剛經記載:須菩提經過佛世尊的開示,已經徹悟般若妙法,乃是自家的寶物,原來無失,從何有得,但是尚有細惑,所以再問佛世尊曰: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世尊再次強調,此無上般若正法中,本來就是無得,而且連絲毫少法亦無所得,因為若有所得即有所失,有得有失,皆是身外之物,而自性本是我之真體,本來無失,那麼何有所得,只是恢復清淨的本來面目而已,所以才稱作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也。今時一貫道應運普傳,明師一指,讓我們契入真空,會見自家菩薩,解脫生死輪迴,當下清淨解脫,正是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最上乘的頓悟法門。故借此非說非得,無法可得的心傳,讓我們圓滿心性,得到清淨解脫。得道以後,要「據令而行,也就是依照本性良心而行,顯露善美德行,遵行「直得掃蹤滅跡,也就是不執相修行,修內德行外功,達到無住、無念、無相的境界,以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且道淆訛在什麽處?」的真諦,就是說得道以後,已經見到自性,日後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要依靠無依真人作主,不再以六根、六塵當家,行事不再混淆錯亂,不再模糊度日,要直心而行,履行四威儀,時時刻刻自問自家主人翁,你在做什麼?有沒有離道?或是誤入歧途?既然玄關金鎖恭請天命明師擊碎,找到了自性,已經將頂門眼----正法眼藏開啟,再觀照轉念,終日煉神光,繼續修行,累積高深的德行,都可以超凡入聖,以證得無餘涅槃的果位。所以雪竇重顯大師,希望我們無論心之所思,口之所言、眼之所視,身之所動,都是頂門眼內的主人翁作主,其結果就可以一步一步邁上成佛之道,所以說:「具頂門眼者,請試舉看。」

修持心得

從大藏經碧岩錄的記載:門庭施設,且恁麽,破二作三。入理深談,也須是七穿八穴,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據令而行,直得掃蹤滅跡,且道淆訛在什麽處?具頂門眼者,請試舉看。」讓我們更深切的體會到靈性出入的門戶無數,但是都是左道旁門,唯獨天命明師開啟的玄關金鎖,是最光明的正法眼藏,肯定祖師禪的尊貴與殊勝,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點開玄關竅,讓我們明心見性,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恢復本性之自然,依照正道而行,繼續參與道場修辦,積極行功立德,二六時中,法喜充滿,最後一定可以圓滿心性,超凡入聖,離苦得樂,歸根認母-18級,達本還源。

註:

一、佛國圓悟禪師:圜悟克勤(公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四川崇寧人,出生在世代崇儒的書香門第。十八歲遊妙寂院時,見到佛經,愛不釋手,感歎著說:我前世大概是出家人吧!乃毅然踏入佛門。

二、雪竇重顯大師:雪竇重顯(公元九八○~一○五二年),宋代雲門宗僧人。大師與佛門因緣甚深

七歲便依止仁銑法師出家;後投香林澄遠弟子光祚禪師,因問:「不起一念,云何有過?」被棒喝三次開不了,終於豁然大悟,遂任五年首座,朝夕參悟,盡得其真傳,堅定日後中興雲門不移的信念。宋元徽四年(公元一○二○年),福建明州太守曾會敦請大師住持雪竇山資聖寺,海眾雲集,大倡雲門 宗風三十一年,有「雲門中興之祖」稱號,朝廷並加封為明覺禪師。

三、門庭在禪林中有三義:1、指禪宗之叢林、修行道場、師家住處、庵等處所。2、比喻引導進入堂奧之前階段,即方便法。3、指禪宗之宗旨、宗風等。

四、破二作三要破除我、法二執的對待,圓滿三身四智,而證得清靜法身、圓滿報身、百千億化身的境界。

五、七穿八穴七孔八竅,窟窿很多的意思。

六、據令而行依照本性所發出的命令去做。

七、掃蹤滅跡掃除一切有為法的修行

八、淆訛攪亂、弄錯。

九、頂門眼:具有三眼;其中,頂門豎立一眼,超于常人兩眼,具有以智慧徹照一切事理之特殊眼力,故稱頂門眼

十、舉措思維:思想與行為。

十一、厥功至偉讚美人功勞十分偉大。

十二、寶筏比喻佛陀之教法。寶,為美稱;筏,為度人之工具。蓋佛法能度人出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猶如筏能載人渡河,故有此喻。

十三、迷眛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別,判斷的能力。

十四、淨土:聖人所住的國土,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淨土。

十五、直心指質直而無諂曲之心。乃一切萬行之根本。

十六、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擊碎玄關陽光普照明覺路

當機頓悟共沐深恩出迷津

四十八若是上流,直下掣斷金鎻,擊碎玄關,萬里雲開,青天獨露。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八冊,續古尊宿語要第五集。

經文:若是上流,直下掣斷金鎻,擊碎玄關,萬里雲開,青天獨露。

經文釋義

續古尊宿語要一書,匯集了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內容大致網羅了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和禪林僧寶傳中的文獻,又增補了11條新的資料,對於祖師禪的傳承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有非常詳細的記載,舉例如下:若是上流」:指有佛緣、有根基、有祖德的有緣人。「直下掣斷金鎻,擊碎玄關」:一旦因緣成熟,遇到天命明師,當下掣斷金鎖玄關,將牽絆自性的障礙物擊碎,會見自家菩薩。「萬里雲開,青天獨露」:玄關金鎖掣開以後,本性大放光明,好像烏雲散開,青天萬里,陽光遍照一樣。

延伸演義

古尊宿語要一書,是我國唐宋時期一部非常重要的禪宗語錄,其中有大量的選擇問句。對答方面,運用結構、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理論來闡明真理,內容深入淺出,令人看了容易瞭解,因為他表現出獨特的修辦風範與價值,非常尊貴,對於佛世尊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玄關寶藏,有一番獨特的描述,後學淺釋如下:若是上流」:上流在社會指上流階級、上層社會、上層階級的人。例如資本龐大的財團企業,封建時代的貴族爵位,知識、學問、身份、地位比較崇高,或是皇宮貴族的成員,都稱為上流身份;以修道人來說,若是上流,指有佛緣、有根基、有祖德、心存善念、行功立德的人,都可以稱為上流的人。上流的人,一旦因緣成熟,遇到天命明師,傳授自古以來,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救世寶筏---正法眼藏,恭請天命明師:「直下掣斷金鎻,擊碎玄關,因為眾生來到紅塵以後,遇到許多的假熱鬧,非常迷人,有酒色財氣,貪瞋癡愛,以上是累劫以來走過的熟路,披枷帶鎖,放不開,捨不下,好像金鎖鎖住一樣,難以打開。蓋玄關金鎖六萬年以來,從未開啟,已經生銹,牢牢套住,如果機緣來到,遇到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天命明師,藉無極的燈光,點燃內在的心燈,點道之時,燈光照耀在眼前,燈下看輝煌,當新求道人在凝視佛燈的當下,天命明師以聖靈與火的施洗,禮囑詞唸:「一指中央慧,萬八得超然」、「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在一瞬之間,掣開玄關金鎖,擊碎玄關牢籠,指出返鄉明路,讓本性顯露出來,謂之得道。得道就是明白本心、見到本性、找到源頭、找到本來面目、與道合一。得道以後,本性顯露出來,好像烏雲去除,陽光普照大地一樣,所以續古尊宿語要說:「萬里雲開,青天獨露。」天空萬里的烏雲一旦撥開,太陽光明沒有受到遮掩,當然光明普照大地;在天命明師點傳的剎那,將眼耳鼻舌身意,還原於清清靜靜無染的無極本體,也就是收束六根,日後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以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體用兼賅,本性大放光明,所以說好像萬里雲開,青天獨露一樣。得道始能明心見性,發現本有的德性良知,在儒教言,方能安而行之,發而皆中節,止於至善;在佛教言,方能不著相布施,成就無量功德;在道教言,方能無為而為,完成上德,所謂本立而道生,明體而達用,至德凝至道也。故五教真傳,皆以得道為天人合一,超生了死的一條明路。明師一指,點開玄關竅,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殊勝點傳。因為開啟自性,點開玄關竅,傳授末後一著:「三寶心法」,廣渡無量無邊眾生,離苦得樂,齊出苦海,共登覺路,是諸佛菩薩的願力;也是上天降道,大開普渡,完成五教聖人未完成濟世救人的大願。六祖壇經機緣品曰:「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所謂威音王以前,指的天地生成前的第一尊佛,也就是說天地未有成佛之前,自己開悟者可以直證佛位,但是在第一位佛出來以後,凡是要修道,證果成佛者,一定要有明師印證,否則自己證悟者,皆是外道。六祖壇經般若品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又曰:「真道從上以來,默傳吩咐,不得匿其正法。」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章,佛陀親自為五百弟子授記,凡是受到佛陀授記者,「於未來世,咸得證佛」。道教學道修道,也強調要尋求明師傳授心法,悟真篇說:「君聰慧過顏閔,未遇明師莫強猜,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聖胎。」所以自古以來,修行家有:「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的修持觀。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曰:「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就是:「玄關、道體、根源、本性、源頭、老中也」,但是:「玄關、道體、根源本性、源頭、自性老中」在何處呢?這就須要依靠明師點傳,才能知道。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二十二、二十三節曰:「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嘹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聖經辭典解釋眼睛(eye),是一隻眼睛(第三隻眼),那我們人類的第三隻眼睛在那裡呢?只有訪明師,傳授心法,才能知道。自古以來:「不得其門而入,何能登堂入室」,所以說:「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可見接受明師一指,點開玄關竅,知道本性之所在,才能自覺覺他,自渡渡人。現今上天大開普渡,明師應運降世,自古以來不輕傳的大道,大普天下,吾等幸遇明師,而得真道,務宜速悟猛醒精進,抱道奉行,慎勿得緣又失緣,如入寶山空手回,豈不白來人間走一回。總之,明師一指,點開玄關竅,令我們找到主人翁,日後行住坐臥,以本性良心做主,時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隨緣渡化眾生,待功德圓滿,必能使靈性得救,證果成真。所以我們要認識心法的尊貴與殊勝,破除所有執著,自性覺醒,提昇靈明自性,對福報有更深的認識,了達真空妙有的奧義,以及一切希有功德的成就,應如是住,如是降伏身心的方法印證希有尊貴的無上心法,希望末得聞如來般若正法之諸位前賢大德,趕快訪求明師指點本性的所在,再與本篇經義互相輝映,將是開啟你的妙智慧,以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大道。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八冊,續古尊宿語要第五集的記載:「若是上流,直下掣斷金鎻,擊碎玄關,萬里雲開,青天獨露。」讓我們體會到只要有根基,有祖德,有佛緣的人,因緣時機一旦成熟,都可以遇到天命明師,傳授至尊至貴的正法眼藏,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正法眼藏一詞,禪宗大德們稱他為玄關金鎖,玄關金鎖經過天命明師的點傳,用聖靈與火的施洗,作石破天驚的一擊,當下將玄關金鎖掣斷,打破生死枷鎖,本性顯露出來,好像烏雲散開,太陽顯露出來,光明遍照大地,一切冰雪陰霾全部消失,印證道之尊貴他是超生了死,離苦得樂,躲脫六道輪迴的一條光明大道。

註:

一、祖堂集:凡二十卷。為我國初期禪宗史傳之一。五代南唐保大十年(九五二)泉州招慶寺靜、筠二師著。其內容系繼承寶林傳之祖統說。本集之出早于景德傳燈錄(一○○四)五十餘年,為現存最古之綜合禪宗史傳。惟本集以青原系為先,南系為後,景德傳燈錄則反之。其以史實之立傳態度,編錄諸禪師之語要,可謂古則公案之集成,尤有其它諸燈史所未見之機鋒,並收錄偈頌歌行等之禪文學,及朝鮮禪宗之史料。

二、禪林僧寶傳:凡三十卷。略稱僧寶傳。宋代慧洪覺範(一○七一~一一二八)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七冊。為唐、宋兩代禪僧八十一人之傳記。

三、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封建制度下所訂定的爵位名稱,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級就有不同大小的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

四、佛緣謂來世成佛之因緣。又作佛因。如以信佛之因緣,願往生淨土者,必乘佛之願力往生。故後世常有入佛道之因緣、結佛緣等語。

五、貪瞋癡貪是貪戀、貪求、貪愛、貪名好利、好色貪杯等等都是貪心。嗔是嗔恨、仇恨、發脾氣、暴燥如雷、笑面虎、笑裏藏刀都是嗔心。癡、愚癡、不懂道理、不明是非、無有智慧、不信正道,這是癡心,稱為三毒。

六、披枷帶鎖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鎖:用鐵環連接而成的刑具,指罪犯套上枷鎖等刑具。

七、一指中央慧:天命明師用無上威神力的一指,點開中道慧目寶地,讓求道人會見自家菩薩。

八、萬八得超然修道成道以後,不但有一萬八百年的果位,而且永遠超生了死。

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于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于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根生六識,故名為根。

十、識神為心識之主體,即指血心、肉心。

十一、體用兼賅本性是體,行為是用,內外合一的意思。

十二、中節:恰到好處。

十三、止於至善:止:達到。至:最,極。達到極完美的境界。

十四、本立而道生:如果從根本上立定了基礎,一切道理就從這裏面生出。

十五、明體而達用:就是學以致用。「明體」只能是能明白古代聖賢書的精神,「達用」就是在現實中實現這些聖賢書中的精神。

十六、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十七、道之尊貴:1、道是天地萬事萬物之根源與主宰。2、道是聖聖相傳之道統心法,自古不輕傳之秘寶。3、道是一切學問之總樞紐。4、道是通天之路,可以超生了死。5、道是成就聖賢仙佛之階梯。6、道是實現大同世界的原動力。7、道是護身符,可以躲災避難。8、道是救世救劫之法船。9、道是行孝之良方。10、道是仁人志士,追求之理想與獻身之途徑

十八、威音王威音王,又作寂趣音王佛。乃過去莊嚴劫最初之佛名。法華經卷六常不輕菩薩品: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複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可知威音王佛乃多數佛之佛名。

擊碎玄關萬里雲開觀自在

開通金鎖青天獨露脫苦淵

 

四十九、金鎖玄關達者稀,如環妙用在臨機,往來不斷偏回互,一句無私妙奇。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五家宗旨纂要,三山來禪師語錄。

經文:曹洞宗如何是金鎖玄路三山來云:織成一段天然錦,密密金刀剪不開,頌曰:金鎖玄關達者稀,如環妙用在臨機,往來不斷偏回互,一句無私絕妙奇。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五家宗旨纂要一書記載,三山來禪師,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深入淺出的描述,舉例如下:「曹洞宗如何是金鎖玄路?」:有一天,門人問曹洞宗的三山來禪師,什麼是玄關金鎖玄妙的道理?「三山來云:織成一段天然錦,密密金刀剪不開」:三山來禪師回答說:玄關金鎖的外圍,上天是用天然的錦綢,織成一段一段的布匹,將玄關金鎖綿綿密密的圍起來,非常堅固,就是用金刀,也無法將它剪開(打開玄關竅)。「頌曰」:為了要闡述玄關金鎖的神奇奧妙,所以三山來禪師做了一首七言絕句,來讚頌他。「金鎖玄關達者稀」:金鎖玄關是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要打開金鎖玄關,達到明心見性,非常稀少。「如環妙用在臨」:玄關金鎖裏面的主人翁,是一身的總主宰,如環環相扣,其妙用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臨機應用中。「往來不斷偏回互」:古往今來的歷代祖師,禪宗大德們,非常重視玄關金鎖的傳承,莫令斷絕,並提出空()和有()的統一,是曹洞五位的基本思想。「一句無私絕妙奇」:玄關金鎖雖然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無上心法,但是也不可以徇私,將玄關金鎖傳承給最要好的親朋戚友,一定要秉公無私的傳授給有緣人,這是正法眼藏傳承最絕妙神奇的地方。

【延伸演義】:

曹洞宗源出於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青原行思禪師,行思禪師傳給希遷禪師,希遷禪師傳給藥山禪師,藥山禪師傳給雲岩禪師,雲岩禪師傳給洞山良价禪師。洞山良价禪師,住在瑞州洞山,再將心法傳授給本寂禪師,後來成立了曹洞宗。以上是五宗七家曹洞宗道脈的傳承。曹洞宗的三山來禪師,何以說玄關金鎖被上天:「織成一段天然錦,密密金刀剪不開」呢?因為我們的靈性是從上天而來的,都是上帝的分靈,一點原靈投入人身以後,眼之能看,鼻之能嗅,耳之能聽,口之能吃、能言,四肢之能動,身體之有感覺,頭腦之有智慧,全部都是靈性的作用。但是人類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所以造下了種種的罪過錯,流浪東土,不知道何處是故鄉,甚至墮落到地獄受苦,輪迴六道,不知道何處是原來的故家鄉,皇母-18級訓子十誡曰:

終日裏苦勞碌南奔北闖 又好比是牛馬來奔荒場

數十年之光景生老病喪 千般景萬般事花露草霜

爭名利圖富貴生死流浪 貪嬌妻戀愛子大夢一場

論紅塵淒涼世苦不可講 有七情合六慾迷住兒郎

任兒等置下了家財萬貫 田千頃收萬石日食升糧

任兒等蓋高樓大廈寬廣 亦不過眠八尺難臥兩床
任兒等有金銀堆如山廣 歸陰去怎能把一文來裝

任兒等穿綢緞衣服鮮亮 也不過遮寒暑以禦風霜
任兒等食美味酒筵異樣 圖口腹殺生靈罪孽難搪

任兒等日作樂心舒意爽 百年間皆如夢彈指時光
任兒等好妻妾俊俏兒女 黃泉路四處分好不淒涼

嘆一聲五濁世痛淚下降 望我的皇胎子莫迷心腸
凡塵世好比那遊玩之場 誰是爺誰是孫誰是女娘

如若是能惺悟合家修養 同行功同立德同返家鄉
在後天修真道一家吉祥 功成後到先天同聚一堂

這奇緣這奧妙古未現相 只可悲世迷人不醒黃梁
為名者至一品王位還想 為利者賺百萬不足心腸

只管貪只管戀全不思想 忘卻了生死路來見閻王

可見世人被紅塵的虛花假景所迷惑,本性被錦綢團團纏住,在紅塵裏迷迷糊糊的過一生,輪迴六道不知哪裡是故鄉。如果沒有求天命明師指點明路,就是用金刀來剪也剪不開玄關金鎖。一旦因緣成熟,接受大善知識,傳授菩提正法,就可以從一叨切苦厄中,找到解脫之道。禮囑詞曰:「你今受一指,跳出苦海淵,飛身來上岸,即得登雲船。」一貫道弟子,在點道的剎那,已經打破生死枷鎖,而跳出苦海深淵,只要繼續修行,實踐深遠難見的般若妙智,必能用妙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如何修持深廣的波羅蜜多妙法呢?白陽弟子迴光返照自家菩薩,強調以良心作主,茹素清口以了斷因果,唸愿懺文來改過自新,以叩首禮佛來修身養性,遵守綱常倫理道德來圓滿人道以達天道,時時履行三省四勿,克己復禮,福慧雙修,自然五蘊皆空,由內心透出喜悅,煩惱妄想自然遠離,已經跳出苦海深淵,這是度一切苦厄的不二法門。解決三山來禪師所慈悲:金鎖玄關達者稀,如環妙用在臨機」的機密。因為玄關金鎖----正法眼藏,早期是寡傳或是單傳獨授期,能夠得到的人非常稀少,每個人有而不知其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如環環之相扣,臨機應變,不知道全部都是本性的作用。唐詩賈島曰:「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意思是:在松樹林下尋問一個小孩子,小孩子說他的師父上山採藥材去了,只知道師父在這座山裡,可是雲霧又濃又密,不知道師父在這座山裡的什麼地方?世人不知道本性的所在,道理跟松下問童子也是一樣。自古以來,玄關金鎖的傳承,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們,冒著生命的危險所傳下來的寶貴心法,無令斷絕,大公無私的傳承給有緣人,這是上天的神奇絕妙之處,故曰:「往來不斷偏回互,一句無私絕妙奇」。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五家宗旨纂要,三山來禪師語錄:曹洞宗如何是金鎖玄路?三山來云:織成一段天然錦,密密金刀剪不開。頌曰:金鎖玄關達者稀,如環妙用在臨機,往來不斷偏回互,一句無私絕妙奇。」所記載的語錄,讓我們體會到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自古以來,天機不可以妄洩,機緣不到,玄關金鎖不可以大開普傳,都是被錦綢層層的圍住,難以見到本來面目。所以自古以來得到玄關金鎖的人並不多。現今三期應運,大道普傳,早在數千年前,上天早就安排預備,諸佛菩薩,以及禪師大德們,著作經典語錄,收錄在大藏經裡面,為末後一著,普渡收圓來作見證,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希望大家識透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趕快求天命明師指點明路,急速修辦,聖凡兼修,為了自己的生死,以及為報答親恩,脫離苦海。更為大道的尊貴,都要前來當個代天宣化者,共同弘揚般若正法,拯救有緣人,都能夠求道修道,離苦得樂,共同航向清靜光明的彼岸。

註:

一、五家宗旨纂要凡三卷。又作三山來禪師五家宗旨纂要。清代三山燈來撰,性統編輯。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刊行。收於卍續藏經第一一四冊。全書論述禪宗五家特殊之宗風及重要法門,然重點在臨濟宗與曹洞宗。並附錄三身四智說及八識拈評。所述各家宗風,如臨濟宗之全機大用、曹洞宗之正偏相資、溈仰宗之師資(徒)唱和、雲門宗之出語高古、法眼宗之見色明心等,所述各家法門則有臨濟宗之四料簡、三玄三要,曹洞宗之正偏五位、四賓主等,且一一略解並附頌。此書為了解禪門法要之入門書。

二、環環相扣彼此關係緊密、相互依存。

三、偏回互曹洞禪提出「正偏回互」的思想,空()和有()的統一,是曹洞五位的基本思想。「回互」的意義,簡單講是指相互關連、互相含攝而言。

四、曹洞五位: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後世遂稱之為曹洞宗。

五、徇私徇讀音同「訓」指依從私心而違法造假。

六、秉公無私指做事公道不摻雜私念。

七、青原行思禪師(六七一~七四○)唐代僧。吉州安城(江西安福)人,俗姓劉。幼年出家,從六祖惠能學法,性貞諒。與南嶽懷讓並稱二大弟子,同嗣六祖之法。後住吉州青原山靜居寺,故號青原行思。門徒雲集,禪風大振,其流派相對於南嶽下而稱為「青原下」。其後又自此法系衍出雲門、曹洞、法眼等三系。

八、希遷禪師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端州高要人,俗姓陳。大概是宿世修行的緣故,母親自懷上他以後,即不喜歡葷腥;降生後,不哭不鬧,從不給保母添麻煩。出家後,希遷禪師即前往曹溪親近六祖六祖就圓寂了。於是他稟六祖之遺命,前往江西青原山,投行思禪師。石頭禪師圓寂于唐德宗貞元六年(七九○),春秋九十一歲。諡無際大師。

九、藥山禪師藥山禪師俗姓韓,唐澧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懷大志,曾說:「大丈夫當有聖賢志,焉能屑細行於布市耶?」遂捨棄世俗,投石頭禪師門下,因住在藥山而聲譽震遐邇。

十、雲岩禪師雲岩禪師,藥山惟儼禪師之法嗣,俗姓王,鐘陵建昌人。少年時出家于石門,受具足戒後,即往參百丈懷海禪師,執侍二十餘年圓寂于太和三年(八二九)。敕謚無相大師之號

十一、本寂禪師(八四○ ~九○一)唐代禪僧。泉州莆田(福建古田)人,俗姓黃。為禪宗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法嗣。世稱曹山本寂。幼習儒學,十九歲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咸通年間(八六○~八七三),禪風極盛,乃謁洞山良价,往來請益,遂得密受宗門玄旨。後開堂於撫州(江西)吉水,改名曹山(舊名荷玉山,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遂改名曹山)。學徒雲集,大振洞門宗風,講授洞山五位之旨訣,成為叢林之標準,並注解寒山詩以饗學人。

十二、中訓子十誡「皇母-18級訓子十誡是無極老母-18級以無盡慈懷愛子、憂子、思子之心切,為了迷眛於東土之九六原佛子,於西元一九四○年代大道鴻圖大展之時,在大陸「精一佛堂」,萬仙菩薩步離蓬贏,護皇母-18級聖駕下東土,由三才扶乩開沙,親自下凡垂訓教導,指點迷津,破凡界七情六欲,期能使我們儘快識透天時運數。

十三、五濁世所謂五濁者,一曰命濁,二曰眾生濁,三曰煩惱濁,四曰見濁,五曰劫濁

十四、閻王: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中的解釋:即閻羅王,又譯作琰魔王,若譯義為雙世,言其苦樂並受。又為雙王,言兄妹二人並為王,兄治男事,妺治女事。据法苑珠林記載:閻羅王往昔為沙毘國王,與鄰國戰而敗,國王忿極,與諸大臣兵卒皆發願,願死後為地獄主,執鄰國諸惡人,一一投之地獄以洩忿。後此國王,死後為閻羅王,其大臣兵卒,亦皆為地獄官卒。

十五、末後一著最後一次普渡收圓大事,是過去諸佛諸祖未曾說過,而今三期末劫,明人(師尊師母)在這裡(佛堂辦道時)宣說一番,令愚夫愚婦都能夠識得返回無極故家鄉的道路,認識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於當前了悟分明。又向白陽三期應運掌盤祖師,彌勒古佛申請,派遣儒釋道耶回已經成道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弟子,及諸般星宿神衹,到此時運際會之中,同助三佛~勒古佛、天然古佛、月慧菩薩,辦理普渡末法眾生,此末後一著的大事辦理得清清楚楚,以稟報上天 老母-18級知情。

十六、天機天然之機感。或謂天之機密,猶言天意。亦指天性而言。

十七、三期應運:在一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當中,今世為人,剛好逢遇白陽期,是修道成道,千載難逢,應時應運,是修道成道的最好時機。

頓悟玄機如環妙用拯黎庶

漸明聖理玄關開啟得超然

五○、扼斷玄關最上頭,出身猶自隔林丘,何人踏破煙霞路,笑語相將    樂未休。

: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續藏經第一一四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五冊,三山來禪師語錄。

經文扼斷玄關最上頭,出身猶自隔林丘,何人踏破煙霞路,笑語相將樂未休。

【經文釋義】:

佛世尊傳承下來的般若正法,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出家與在家兩脈,出家一脈分為五宗七家,無上心法的流傳,流波漸遠。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心法,依靠諸位祖師、禪師大德以及在家一脈前賢大德的傳承,才讓心法真傳延續下來,讓真宗正脈不致中斷。慶忠鐵壁機老人,三山來禪師的授記師,三山來禪師得授心印大法以後,知道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尊貴與殊勝,遺留三山來禪師語錄,非常難得,舉例如下:「扼斷玄關最上頭」:很扼要的,恭請天命明師,在頭上的玄關金鎖掣開,會見本來面目。「出身猶自隔林丘」:玄關金鎖掣開以後,讓法身顯露出來,如果沒有掣開玄關金鎖,本性好像隔開千山萬林一樣的遙遠。「何人踏破煙霞路」:世界上的眾生無數,但是有幾個人,能夠這麼幸運,接受天命明師掣開玄關金鎖,踏破煙霧霞光般的迷魂陣,出離生死苦海呢?「笑語相將樂未休」:金鎖玄關開啟以後,明心見性,直了成佛,讓專家跌破眼鏡,笑開懷幸受真傳,體會般若正法的尊貴與殊勝,只要大家趕快求道、修道,等待功德圓滿,都可以了躲脫六道輪迴,得登極樂,永享逍遙。

延伸演義

三山來禪師語錄,又名五家宗旨纂要共有三卷,清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刊行收錄在續藏經第一一四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五冊,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本書的宗旨在論述五家宗風臨濟宗是全機大用、棒喝齊施;曹洞宗是君臣道合、正偏相資;溈仰宗是父子一家、師資唱和;雲門宗是出語高古、異乎尋常;法眼宗是聞聲悟道、見性明心書中詳列各宗特別著重的法門,並舉出實例說明。本書雖稱五家宗旨纂要,但是內容卻偏重在臨濟宗及曹洞宗。三山來禪師是得道的高僧,對玄關修持有深入的體會,所以說:扼斷玄關最上頭,蓋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是得道的入門功夫。續補高僧傳曰:「玄關金鎖,百匝千重,陷虎迷獅,當機定奪」。眾生降來東土以後,本性就被牢籠所捆住,又好像被百千的圍牆,層層圍住,有而不知其有,難以發揮它的功能。人生在世,好像陷入老虎、獅子的隊伍當中,隨時都會有生命的危險,只有得授心法真傳,在最上頭,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扼斷牢籠,會見自家菩薩,勤修大道,才能脫離生老病死,以及六道輪迴之苦。玄關竅就是禪宗所說的正法眼藏,如果沒有打開玄關竅,猶如陷虎迷獅一般,墜落在五里霧中,無法找到自性的根源。要找到玄關自性的所在,就要「當機縱奪」,也就是當下接受大善知識的點傳,傳授正法眼藏---打開玄關妙竅,才能返本還源,歸根認母-18級。扼斷玄關,開啟自性,是無所得最上上乘的頓悟法門,因為「無所得」,本性光明無一物遮蔽,清靜圓滿,所以能成就菩薩,度一切眾生的功德,故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垂」。一貫道應運普傳,明師一指,是無所得,這是心經所闡述之最上乘法,六祖壇經曰:「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又云:「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清靜經云:「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金剛經第十分,須菩提答佛所問之:「於法有所得不?」須菩提答:「於法實無所得。」為何一無所得,是最上乘法呢?「因為我們的本性,乃是自家物,如目能見光,能見非從外得」。本性本來無失,故無得,只是恢復原來的本來面目而已。求道者藉明師一指的剎那,靠著自力的修持與佛力的加被,開啟吾人的第三隻眼睛,打破生死枷鎖,消滅心中的貪嗔痴,會見主人翁,當下清靜解脫,契入深般若,讓我們在剎那間達到真空的境界,放下一切攀緣執著,故明師一指,一無所得,為最上乘法。這是祖師禪的傳承,如果沒有接受天命明師點傳,自性有而不知其有,所以三山來禪師說:「出身猶自隔林丘」。眾生降世以來,自性住在假體裡面,如果沒有大善知識的指點,如隔萬重的山水一樣的遙遠。古代禪師大德們,為破除學人的荒謬邪說,或發於言語思慮所不及的言論,常以點玄關金鎖或用大喝的方法,來讓弟子開悟、接引學人。此種應機接引的方法,成為禪宗獨特的門風,並盛行於中國及日本。三山來禪師,有時候要讓修行人,開悟見性,幫助學人找到自性,所以說:「何人踏破煙霞路」。因此,要讓修行人踏破煙霞路,要效法禪宗祖師用喝的先例,源於百丈懷海曾受過馬祖道一禪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被認為這是用喝的禪法,來喚醒自性,跟一貫道點傳師點道,開啟玄關,意義類似。臨濟禪師的喝聲如雷,全機大用,不可思議,據臨濟錄勘辨載,臨濟禪師此喝有四種作用:

一、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乃截破名相言句之執,有斬除情解之作用。

二、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乃破除學人小機小見,有喝阻情解之作用。

三、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乃探察學人或勘辨師家,有勘驗行者之作用。

四、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乃收歸一切,具有各種作用而未作用之向上一喝,有不敢觸諱之作用。

此即所謂「臨濟四喝」。三山來禪師所著宗旨纂要,解釋「四喝」的意義如下:

一、有如金剛王寶劍者,言其快利難當,若遇學人,纏腳縛手,葛藤延蔓,情見不與當頭截斷,不容粘撘。若稍涉思惟,未免喪身失命。

二、有如踞地金毛師子者,不居窟穴,不立窠臼,威雄蹲踞,毫無依倚,一聲哮吼,群獸腦裂。無你挨拶處,無你迴避處。稍犯當頭,便落牙爪。如香象奔波,無有當者。

三、有如探竿影草者,就一喝之中,具有二用。探測勘驗學人見地若何,如以竿探水之深淺,故曰探竿在手。即此一喝,不容窺測,無可摹擬,不待別行一路,已自隱跡迷蹤,欺瞞作賊,故曰影草隨身。

四、有一喝不作一喝用者,千變萬化,無有端倪,喚作金剛寶劍亦得,喚作踞地師子亦得,喚作探竿影草亦得。如神龍出沒,舒卷異常,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佛祖難窺,鬼神莫覷,意雖在一喝之中,而實出一喝之外。此四喝中之最玄最妙者。

禪宗祖師的喝聲,乃從自性之中流露而出,外能現斬一切昏沈、迷妄,更有破魔妙用,諸魔膽裂。內能斬斷一切意識心流,及諸情見,外顯獅王雄威,令人無擬議處;有時探竿影草,卓然無依迷失蹤跡,勘破學人,更能全體作用不落階次,幻妙無方。諸祖以此為應機大用,接引學徒的方便,古來諸多禪者,往往在此一喝之中,漆桶脫落,徹見本來面目,成為現今的公案。以上是出家一脈,禪宗的棒喝記載,是要讓修行人覺醒的一種悟道、修道的方法。在一貫道道場上比較少見,但是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祖師禪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以後,當下開悟見性,是最直捷了當,毫無迂迴的頓悟法門,因此三山來禪師說:「笑語相將樂未休」。因為不需要苦修苦練,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省去無數的冤枉路,所以法喜充滿,喜悅無盡,好像彌勒祖師一樣,滿腔歡喜,笑口常開,功德圓滿,萬八逍遙,而且永遠超生了死,非常尊貴與殊勝。

【修持心得】:

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九冊,三山來禪師語錄的記載:「扼斷玄關最上頭,出身猶自隔林丘,何人踏破煙霞路,笑語相將樂未休。」讓我們體會到玄關修持的尊貴與殊勝。恭請天命明師,掣斷玄關金鎖,開啟自性,是歷代以來,諸佛諸祖所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它是明心見性,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是一世修,一世成的無上心法。天命明師開啟玄關自性,原來自性菩薩不離我身,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如果沒有天命明師的點傳,要開悟見性,猶如相隔萬重山也。天命明師一旦開啟玄關金鎖,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讓求道之原來佛子,慶幸得救,充滿法喜,好好修辦,守忠盡義,挽住金線,尊師重道,積極修辦,都可以即刻開悟,達本還源,一世修,一世成,果證無極,永遠逍遙極樂。

註:

一、嘉興大藏經:創刻於明末高僧紫柏大師真可。主其事者為其高弟密藏與幻予等人。原版初雕於山西五台山妙德庵,後來因為該地交通不便,氣候奇寒,乃遷移到浙江餘杭縣徑山的興聖萬壽禪寺與化城寺,因此該藏又被稱為「徑山藏」。當時承辦該藏發行事宜的機構是浙江嘉興的楞嚴寺,所以又稱為嘉興藏、或楞嚴寺藏。

二、續藏經日本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由日本藏經院印行,至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完搜羅卍字藏中未收者,多我國久佚本,嘉興續藏及又續藏亦有編入。民國十二年,上海涵芬樓有影印續藏經本,略為縮小。

三、法身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中的解釋: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四、苦海: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一樣。

五、全機大用發揮本性最大的作用。

六、君臣道合君位,指本來無物之空界,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來。臣位,指萬象有形之色界,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君臣道合指凡事和諧,甚至水乳交融

七、正偏相資正位與偏位互相配合。

八、雲門宗禪宗之一派。以雲門山文偃禪師為宗祖,故謂之雲門宗,稽古略三曰:師嗣雪峰存禪師,存嗣德山鑑,鑑嗣龍潭信禪師,師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雲門宗。

九、法眼宗禪宗五家之一,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五傳而至雪峰,雪峰傳玄沙,玄沙傳羅漢,羅漢傳文益禪師,住金陵清涼院,嘗舉華嚴初地中六相義,並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謂之法眼宗

十、五里霧中比喻模模糊糊,或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十一、荒謬是荒唐、不合情理之意。

十二、金剛王寶劍臨濟四喝之一,謂臨濟有時一喝,為切斷一切情解葛藤之利劍也。

十三、探竿影草:臨濟四喝之一。臨濟錄曰: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編鵜羽以探水中,待魚集一處而網之,是雲探竿,以草浮水中魚集其影,是雲影草,以喻善知識,接得學者之善所也。

十四、直捷了當形容說話做事爽快、乾脆。

十五、金線:金線就是與上天連接的一個系統,簡單的說就是從老母-18級彌勒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點傳師-堂主-人才-道親的一連貫系統,此系統我們稱為金線,此可分為系統金線及心性金線,雖人在系統中,心不在此系統中,則我們亦不算在金線當中,此系統有天命真傳,我們合稱為天命金線真傳,所以各位前賢修辦道當慎之慎之。

扼斷玄關渡化群生登彼岸

本來面目迷津醒悟見如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