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43)、出不隨應,入不居空,外不尋枝,內不住定,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43)出不隨應,入不居空,外不尋枝,內不住定,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二十四冊,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
經文祇要行人,於行住坐臥,出不隨應,入不居空,外不尋枝,內不住定,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還委悉麼者,乃科家徵問之義,我前來如此說話,你還知麼,下文伸答是也。
【經文釋義】: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一書,闡明一佛乘的妙諦。宋朝宗鏡禪師將金剛經三十二分的義理,依文愆義,剖析精微,乃立科儀,發明經中的奧義,總共分為七大要義,就是:一、提綱。二、要旨。三、長行。四、結類。五、頌經文。六、警世。七、結歸淨土‥‥等。內容博採經論,直註本經,或廣引他宗,申明旨趣,掃除知解,剪斷葛藤,為人天的導師,作苦海之慈舟也。它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一番印證,舉例如下:「祇要行人,於行住坐臥」:只要修行之人,在行住坐臥上,要守一定的規範。「出不隨應,入不居空」:修行之人,出行到外面,不要被外面的聲色貨利所引誘;當回到自己的居處,在禪定上,也不可以執著在頑空上,如枯木打坐。「外不尋枝,內不住定」:心念不要被外界的名相而分枝添葉,內心清靜自在,但是並不是百物不思,禪定在空定上。「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由天命明師,掣開固若金湯的金鎖,打破玄關竅,會見自家菩薩」。「還委悉麼者,乃科家徵問之義」:開啟玄關金鎖,會見本來面目,當前即是真陽關,當下受用,不必再詳細解說什麼?「我前來如此說話,你還知麼,下文伸答是也」:宗鏡禪師前來法堂演說這些的道理,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嗎?如果還有疑問,將在銷釋金剛科儀會要一書的下一章,回答各種問題。
【延伸演義】:
舉凡修行之人,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規範,二千五百多年前,佛世尊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下,將入涅槃時,眾弟子圍繞身旁,見佛世尊即將滅度,傷心欲絕,心懷憂惱,阿難尊者問佛世尊曰:「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世尊言:「以戒為師。」所以佛教規定很多修行的戒律,希望修行之人,信受奉行。一貫道弟子,活佛師尊則指示要以覺為師,意義是相同的。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書指出:「祇要行人,於行住坐臥,出不隨應,入不居空,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佛教中之修行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戒律,皆不出行、住、坐、臥等四者。一般以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為重要。至於出外不要被外面的聲色貨利所迷惑,所以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世尊指出,修行之人,不可以因為眼睛所看到的種種形色而動心,也不可以因為聽到外面的聲音、聞到美好的味道、接觸到感官的刺激,心理感覺快樂而動心,因為這是六根被聲色貨利所誘惑,染上六塵,這不是本性的作用,所以不可以住在六根上面,這叫做出不隨應。修行人居住在禪定上,也不可以執著在頑空上。六祖壇經般若品曰:「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此謂之不可以居空也。所以百物不思,並不是頑石枯木,而是內心不亂,外不著相的境界,也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清清楚楚,平平實實的意思。要達到以上的境界,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指出一定要訪求天命明師:「撤開金鎖,打破玄關也」。大藏經碧巖錄說:打開玄關識鎖,親證本來。」普燈錄說:「玄關金鎖輕掣斷,故鄉歸去疾如風」。佛法要領宗門云:「凡夫玄關緊閉,識鎖難開。」略論禪宗說:「一言相契,打開玄關識鎖,而豁然大悟」。可見訪求天命明師,將玄關竅掣開,才能明心見性,會見本來面目。例如金庫用鑰匙打開,寶藏就在裡面;車子鑰匙啟動,要南來北往,都可以隨心所欲;電燈的開關打開,電燈馬上發亮;房屋的鑰匙打開,立刻可以出入。所以恭請天命明師掣開金鎖,打開玄關,主人翁就在裡面,就可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再以觀照轉念的功夫,積極修辦,就可以圓滿心性,了愿還鄉。所以掣開金鎖,打破玄關,會見自家菩薩,是修道、得道、行道、成道,返本歸鄉的一條明路。天命明師一指玄關,是藉指見月的方便導引,雖然得到一指,但是不可作一指想,也不可以執著有得之心,藉此一指,契悟玄關竅裡面的自性菩薩,因為由此一點自性菩薩,故眼之能看、耳能聽、鼻能聞、口能言、手能取、足能行,身體知道冷暖,大腦、小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能運作自如。得此自家寶藏,要體用合一,內外並行,才能圓滿心性,達本還源。以上還有什麼疑問呢?如果還有疑問,這是一般根淺緣薄眾生之疑問,如果能夠再深入解說,都可以頓悟般若正法的尊貴與殊勝,所以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說:「還委悉麼者,乃科家徵問之義」。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指出,如果開悟本性,修成正果者,都可以進入四聖的果位----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如果迷眛自性的眾生,永遠轉世為六凡----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富貴、貧賤二道。所以佛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初演小乘法,再演空宗,共斷二十七種疑問,再漸漸除去我法二執,最後頓入一佛乘也。所以宋朝宗鏡禪師,著作此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書,以闡明般若正法的要義。宗門自從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心印大法的傳承分為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在家一脈傳承到現今的,就是一貫道。一貫道弟子重視昌隆法嗣----辦道渡人,所以對於大藏經,浩瀚如海的經文比較少研究,如果還有不瞭解的地方,希望再研究金剛經科儀會要這本書,就可以瞭解般若正法的尊貴與殊勝的地方,所以宗鏡禪師說:「我前來如此說話,你還知麼,下文伸答是也」。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二十四冊,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書的記載,印證般若正法----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修行之人要以戒為師,一貫道弟子強調要以覺為師。戒律雖然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戒律,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如果能夠以覺為師,時時覺悟省察,謹言慎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防意如防賊,這是修行最基本的功夫。如果能夠恭逢天命明師,將玄關金鎖打開,顯露善美德行,會見自家菩薩,這是明心見性,直了成佛最尊貴與殊勝的一佛乘,也是諸佛菩薩遺留千經萬典,渡化眾生,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最大的願望,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期待般若正法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今後能夠再度合而為一,共同弘揚般若正法----渡化無數無邊的眾生,共歸覺路,完成佛世尊,以及諸位祖師、禪師大德們,遺留千經萬典,為渡化眾生,返本歸鄉,最大的願力,願大家共勉之。
註:
一、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銷釋金剛經科儀,又名金剛科儀。中國佛教典籍,明代至今僧人常用科儀。本科儀主要以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依據編集而成。必須與坊間刻本金剛經(卷首為奉請八金剛、四菩薩)配合纔能舉行法會。是研究中國佛教科儀的重要資料。
二、愆義愆讀音同「千」,延伸出的道理。
三、科儀銷釋金剛科儀會要注解一曰:科儀者,科者斷也。禾得斗而知其數,經得科而義自明。儀者法也,佛說此經為一切眾生斷妄明真之法。今科家將此經中文義事理,復取三教聖人語言合為一體,科判以成篇章,故立科儀以為題名。
四、提綱亦曰提要,提唱。舉宗旨之要文而說明意義者。
五、要旨主要之旨趣也。
六、長行行數很長的經文,即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
七、長行佛經體裁之一。係不限制字數而連續綴輯之文章,即今日所謂之散文。
八、結類不同的種類。
九、葛藤禪林用語。指文字、語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錯,本用來解釋、說明事相,反遭其纏繞束縛。
十、行住坐臥即四威儀。乃人類生活起居之四種基本動作,引申為日常之生活舉止。佛教為誡比丘、比丘尼慎其行狀,令勿放逸懈怠,故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以規定行、住、坐、臥之儀則。
十一、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穩如泰山,形容工事無比堅固。
十二、拘尸那城又稱拘屍那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林鎮凱西亞(Kasia)村,相傳釋迦牟尼在間此涅槃。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十三、娑羅雙樹下婆羅是樹名,雙林是二顆樹木的中間,暗指本性所出入的地方。
十四、滅度:謂命終證果,滅障度苦。即涅槃、圓寂、遷化之意。
十五、戒律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規律。
十六、信受奉行謂信受如來所說之法而奉行之。多于佛經文末用之。
十七、阿難尊者阿難又叫阿難陀,意為喜慶,釋迦牟尼的堂弟,在釋迦諸兄弟中,他的年齡最小。相傳阿難誕生在釋迦牟尼修行成道的時期,侍奉釋迦的飲食起居釋迦去世後,弟子們相聚,商量舉行會誦,誦出佛陀所說之法,當時主持其事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以阿難未得羅漢果為理由,拒絕他參加這一聚會,這使阿難非常傷心,受到很大的刺激。他下定決心奮發修行,終於在聚會前一天晚上臨睡時,在頭碰上枕頭的一瞬間忽然大悟,證得了阿羅漢果,從而獲得了參加集會的資格。
十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佛門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此四威儀,正是行者日常舉止所應遵循的儀則。
十九、法縛:思想被知見所束縛,也就是執著於法,與法執同義。
二十、邊見五見之一,即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為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於一邊,不合中道,故名邊見。
二十一、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二十二、空宗以空理為宗的派別,如小乘的成實宗和大乘的三論宗是。
二十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臨:靠近;淵:深水坑。如同處於深淵邊緣,或走在薄冰上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
瞥開金鎖紫竹林中觀自在

打破玄關白蓮座上現觀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