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44)--山河大地元清淨,猶向瞿曇求畢竟。多少玄關僻執人,紅塵堆裏迷真性。
出處:卍新纂續藏經
第一一九冊,青州百問。
經文:問:富樓那問佛:「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莫道富樓那,且如瞿曇還知痛痒麼?答: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頌:山河大地元清淨,猶向瞿曇求畢竟。多少玄關僻執人,紅塵堆裏迷真性。問:善財童子至妙高峰,七日覓德雲比丘不得,後別峰相見。且道是德雲否?
【經文釋義】:
青州百問,共有一卷,是宋代曹洞宗僧人一辯禪師(又稱一辨禪師,一○八一~一一四九)提問,慈雲覺禪師回答,林泉從倫前賢附頌偈。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一九冊。本書係青州普照寺之一辯和尚,住燕京大萬壽寺時,於宣和年間(一一一九~一一二五),聚十方之僧眾,試以室中勘驗揭提宗綱,設百問示眾,眾中十身寺之慈雲覺禪師逐條逐一作答。其後,林泉從倫前賢於每一問答之後,附頌偈一首。本書與從容錄一書同出一轍,皆是曹洞宗之公案集。後世常以一辯禪師之門人通玄、圓通之通玄百問合稱「通玄青州二百問」,而並行流通。青州百問,對曹洞宗所傳授的玄關修持,有一番精闢的見解,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問:富樓那問佛: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辯禪師提問: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尊者請問佛世尊說:按照佛法的道理,天地間本來是清靜不動的,可是怎麼會突然生出山河大地、世間萬物來呢?「莫道富樓那,且如瞿曇還知痛痒麼?」:不要說富樓那有這一個問題,就是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瞿曇等人,都有相同的問題,好像身體知道痛癢一樣。「答: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慈雲覺禪師回答說:如果能夠找到我們的本性,再將此身,奉獻給微塵世界的眾生,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是名為報答諸佛菩薩慈悲教導的無量鴻恩。「頌:山河大地元清淨,猶向瞿曇求畢竟」:林泉從倫前賢頌偈指出:山河大地,世間萬事萬物本來是清靜不動的,但是為何會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在變化呢?所以要去找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瞿曇等人,來找出原因。「多少玄關僻執人,紅塵堆裏迷真性」:玄關竅是眾生靈性所居住的地方,但是有很多人偏僻固執,不肯求道,認為玄關修持是邪說,因此在紅塵堆裏,迷昧自己的本性,輪迴六道,永不停止。「問:善財童子至妙高峰,七日覓德雲比丘不得」:一辯禪師提問:善財童子經過文殊菩薩的指點,到處去參訪大善知識,當第一參的時候,來到妙高峰,經過七天七夜,找不到德雲比丘的身影。「後別峰相見。且道是德雲否?」:當要離別妙高峰,回頭的當下,在另外一個山頂上,看到德雲比丘,看看是不是德雲比丘?
【延伸演義】:
青州百問序文,林泉從倫前賢指出:禪宗雖然分為五派(即五宗:臨濟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但是它的根本,是同出一個源頭。教義雖然分為大、中、小三乘,大致上,最後還是歸於一個法門。修行人,要把弘法利生,接物待人的本份做好,要心存慈悲,好像洪鐘一樣,隨時扣敲,馬上回應聲音,遇到外面的叩求,馬上感應;又好像鏡子一樣,遇到形象而現出影像,沒有一點點的虛假。修行人希望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要達到以上的境界,一定要恭請青州的一辯禪師,提綱契領的傳授曹洞宗傳承下來的宗門心法,悲智雙運,才能達願。可見一辯和尚,是得道的高僧,對玄關修持有深入淺出的見解,所以遺留青州百問,以為日後,普渡收圓做印證。一辯禪師指出:富樓那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請問佛世尊,按照佛世尊所慈悲開示的道理,宇宙間,本來是清靜不動的,但是外面的世界,為何會生出山河大地呢?因為宇宙萬物萬象,也不過是心的動靜變化,所以青州百問說:「問:富樓那問佛:「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然宇宙間的萬象萬物,都是心之所變現,例如水、雲、冰塊三種不同的東西,其實他的本質(H2O),是一樣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尊者,有這樣的問題,就是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瞿曇等人,也有相同的問題,好像身體知道痛癢,都是中樞神經的作用,所以青州百問說:「莫道富樓那,且如瞿曇還知痛痒麼?」。慈雲覺禪師認為:宇宙間的森羅萬象,都是道的化育,心的變現,所以我們要利用有生之年,將此身,奉獻給紅塵中的眾生,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積極學修講辦,福慧雙修,內外並進,才能報答上天,以及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傳道、授業、解惑的無量鴻恩,所以青州百問說:「答: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以抱陽,沖氣以為和。」道是宇宙萬有的根源,道生一,是對道體本身的描述,道就是一,一就是道,
道是一個絕對的獨立的存在。萬物都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萬物都具有陰陽兩種屬性,是陰陽的統一體。老子通過這樣的表述,認為「和諧」是萬物生成的一個必要的條件。「和」主宰著天地萬物的生發。而「和」與其他萬物一樣,是以道為根本的,如果沒有道,就沒有陰陽二氣,就不會有「和」。「道」以萬物為實在內容,萬物以「道」為存在的依據。是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太極圖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見要認識宇宙萬物的根源,就要從無極本源入手,雖然山河大地,世間森羅萬象,本來是清靜不動的,但是為何會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在變化呢?他真正的原因,就是道的化育,但是在道的本體上,是如如不動的。六祖壇經行由品曰:「那時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因為風動是因,幡動是果,兩者並存,這是常識,理應不引起議論。故兩僧議論不已,絕不是指外在的風及幡,而是另有所指,有些修行者認為是禪機禪語也,兩僧各執己見議論不已。兩僧若住於「覺」,則不取於相,就能接納他人的觀點,甚或從生命的制高點來看萬事萬物,亦能彼此因此獲益,而不落在議論當中。所以當落於外在議論不已時,是這兩位比丘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更住於法相中。現今的我們亦然,當我們失去覺的時候,也是很容易執著於自己的觀念與經驗,而與不同經驗與看法的人,落於難以停止的爭論中。所以當惠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當如此說時,其他修行者莫不震驚。為什麼呢?因為其他修行者雖然有所感覺(即風動、幡動兩邊都是有道理的),既是如此,就不應該落在爭論中啊!但為何會落在爭論中,又停不下來呢?明知有問題,又不知問題出在哪裡。當惠能大師這麼一點,〈仁者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是仁者心動矣!〉大家都佩服。看他外表卻又是白衣,所以大眾駭然。所以青州百問說:「頌:山河大地元清淨,猶向瞿曇求畢竟」。道是宇宙萬有的根源,在天曰天理,在地曰地理,賦於人謂之性理。眾生一降生,靈性就駐進玄關竅裡面,因此開啟玄關金鎖,是找到自性,瞭解道體的根源,是明心見性,返本還源,離苦得樂,最上乘的無極頓法。如果還有眾生,認為玄關修持是邪說、繆論,而不肯求道,甚至說般若正法是白蓮教的遺孽,誹謗正法,言論偏執,固執己見,青州百問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這一類的眾生,在人世間,將會受到因果的制裁,輪迴六道,苦無窮盡,所以青州百問說:「多少玄關僻執人,紅塵堆裏迷真性」。本性居住在玄關竅裡面,但是沒有天命明師的指點,有而不知其有。一辯禪師以善財童子第一參,善財童子承蒙文殊菩薩的指點,來到妙高峰,要參訪德雲比丘,雖然經過七天七夜,還是無法見到德雲比丘,比喻要找到自家菩薩,非常困難。唐賈島詩曰:「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可見善財童子經過七天,還無法找到德雲比丘,道理也是一樣,所以青州百問說:「問:善財童子至妙高峰,七日覓德雲比丘不得」。善財童子奉文殊菩薩之命,來到妙高峰,要參訪大善知識德雲比丘,當善財童子爬到妙高峰頂上,卻找不到德雲比丘。到底德雲師尼(道、本性)在那裡呢?當善財童子要離開妙高峰回頭的當下,看到另外一座山頂上,德雲比丘就站在那裡,所以青州百問說:「後別峰相見,且道是德雲否?」從以上青州百問,善財童子要找的德雲比丘,比喻我們的本性(道),要找到本性,一定要站在妙高峰頂上,在妙高峰頂上,一塵不染,萬緣不沾,只要回頭一看,原來德雲比丘,就在另外一個山頂上。所以只要我們開啟玄關金鎖,當下當明白本心,見到本性以後,本性的道德如雲、雨,一下起雨來,可以普施萬物,蓋覆天下蒼生,所以佛法就在平凡處,妙高峰就在當下。
【修持心得】:
從卍新纂續藏經第一一九冊,青州百問的記載,確信玄關修持的尊貴與殊勝。青州百問是一辯禪師提問,慈雲覺禪師回答,林泉從倫前賢附頌偈,是曹洞宗修辦道語錄,是學修講辦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要什麼就有什麼,清清靜靜,光明剔透,但是外面的山河大地,世間的萬事萬物,為何會變動呢?這跟初悟道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階段,悟道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階段,悟道以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道理是一樣的。修行人,找到道的本體,知道道能生育天地萬物,萬物都是道的體現,一切視聽言動,都是本性的作用,外面的一切變化,都沒有辦法動搖我們的本性,才能歸根復命,達本還源。這個功夫,一定要開啟玄關金鎖,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偏僻己見,固執不通,認為玄關修持,是異端邪說,不肯恭請天命明師,傳授玄關金鎖,甚至謠言般若正法的是非,其結果是無法見到本來面目,最後輪迴六道,永不停止。要恭請天命明師,傳授大道,就要用功夫,好像善財童子一樣,爬到妙高峰頂上,當回頭的當下,德山師尼(大道、本性)就出現在眼前,所以只要我們回頭轉念,在你的左鄰右舍,就有大善知識,在你的身邊,希望大家不要錯過佳期良緣,好好把握機會,學修講辦,一定能夠明心見性,了脫輪迴,得登彼岸。
清淨本然玄關開啟揚聖教
山河大地歸根返本證天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