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義 返璞歸真
清靜經,是道教重要經典之一,為道士常誦的經書,全稱:「太上老君常說清靜妙經」、「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清靜經」,簡稱:「清靜妙經」或「常清靜經」。傳說為葛玄所作,因為經後有葛玄的贊語,是修道者必修必誦必研習的一部寶典,非常尊貴。該書的內容在說明清靜的功用,如何清靜呢?清靜經指出,只要能去其欲則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怎樣才能達到清靜無為的功夫呢?那就要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行無其行,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到此境界,就沒有煩惱,常清常靜矣。在此紛爭混亂的社會裡,人們的生活緊張忙碌,為生存而整天憂苦身心,不得安寧、不得自在解脫,清靜經提供安頓身心的方法,更指出道體的出處、作用,教我們恢復本來面目的方法,更強調清靜之道既得,不可以只求自我解脫,只求自了漢,應該兼善天下,將至尊至貴的清靜大道,推行於天下,廣度有緣,才能圓滿功德,歸根復命,回歸自然。
一、大道無形 體用兼備
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太上老君說:宇宙之間,至尊至大,至高無上的大道,雖然是肉眼看不見,耳朵聽不得,手觸摸不到的東西,但它確是實相無相的真理、能源、磁場;能生育天地、運轉日月、長養萬物。」大道既然無形無相,當然也無情可言,雖然是無情,卻無所不為。大道運行日月星辰,宇宙萬象,使其不脫離軌道,運行不已,如日月星辰運行有序,春夏秋冬四時分均,寒暑更替,周流不已,看似無情,實真有情呀!大道既然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當然也無法以名相來描繪與概說。但是大道卻能生長蘊育萬物,使萬物自然的新陳代謝,生生不息。道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它無形無象,更無法描述,為一切萬有的根源。因為先天地而生,本無名子可為代表,但無名號,又不能顯出道的體用,故勉強取衪一個名子,稱為「道」。大道無情,運行日月,提醒修辦道者要無我、無為、無私,不為環境所左右,不為凡情而徇私,以大公無私的天心修辦,必能圓滿功德。道既然是無形、無情、無名,卻能生育天地、運用日月、長養萬物,我們應該效法大道的無形、無情、無名,將假我拋開,修無執、無私、無名相的真我,不再迷戀有形、有情、有名的假我,現出真本心來修辦,才不枉如入寶山空手回。
二、清濁動靜 敘述分明
清靜經曰:「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未有天地之前,宇宙的本體:「道」,原是虛靈一團,混混沌沌,有輕清的,也有重濁的;有運動不息的,也有寂然安靜的,但是仍然合為一體。宇宙混沌初分,陰陽始判的時候,輕清之氣上浮而為天,重濁之氣下凝而為地,此為靜極而陽,陽主動,故天體日月星辰運動不已;動極而生陰,陰主靜。故地球表面靜止不動。道生育天地萬物之後,再生人類。質之輕清者為天,質之重濁者而為地,清濁相混,陰陽動靜並立者,即是人。男性(乾道)因其雄性荷爾蒙(FSH)的影響,所以充滿活力,而且好動而剛強;女性(坤道)因其雌性荷爾蒙(SH)的影響,所以充滿耐力,而且好靜與柔和。所以男清女濁是指男女的內分泌生理而言;男動女靜是指男女的氣質而言。男秉乾道而成,所以為清為動;女秉坤道而成,所以為清為濁,一切的清濁動靜都是從根本分賦下來,陰陽相感,道生萬物,都有道的真理與法則。道能生育天地萬物,宇宙間一切清濁動靜的真理,都是從本源「道」所分賦下來,「道」放之則彌六合,因而自然成就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了,這就是一本散萬殊的道理。道體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乃是未有天地之前的一團真理,也是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天地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是在描寫道體的微妙現象。道能生育天地萬物,是透過清濁動靜陰陽變化而來。大地的博厚載物,靜止生育萬物,修辦道者要積極行善積德,效法天體運行不息,早日醒悟清濁動靜的道理,不要再迷惑於聲色貨利之中,而忘了法天則地的大道,將寶貴的大道,發揚光大,才能與日月同光,天地同壽,讓 上帝的大道,能夠推廣行遠,使天下同胞都能夠聞道、修辦道而得救,是報答 上帝恩典的一條明路。三、遣慾澄心 而心清靜
清靜經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大道是大能源,含著清濁動靜,以無形的清氣,帶動有形的地在運轉,細心推究,清輕的天是重濁之地的起源,重濁的地包含於運行不息的清氣之中,人如果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常靜,自然天地間的陰陽消長,生機、滅亡都可以歸納在我們的本性之中,全然膫解。上天所賦給我們的元神,本來是喜好清靜,純潔無染的,因為受到後天人心慾望的干擾,便將靈明的本性給遮蔽了。人降生以後的初心,也是清靜無為的,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道心漸退,人心、血心、肉心當家,被俗情慾望所引誘,本來清靜的真心受到干擾,使真心不得清靜了。如果能夠將一切的私欲雜念除去的話,人心自然可以平靜而不會妄動,人心不會妄動,進一步的以澄清的功夫,元神自然清明,光鮮明亮。不用人為的造作,六慾之中的色、聲、香、味、觸、法自然不會發生。貪、瞋、痴等三毒,也會消滅的無影無蹤。如果能夠將一切的私欲雜念除去的話,人心自然可以平靜而不會妄動,人心不會妄動,進一步的以澄清的功夫,元神自然清明,光鮮明亮。不用人為的造作,六慾之中的色、聲、香、味、觸、法自然不會發生。貪、瞋、痴等三毒,也會消滅的無影無蹤。人能常清靜,放下萬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腦波、眼、耳、鼻、舌、心、意所發出的頻率,都可以和上天聖賢仙佛的頻率接通,所以天地之間的道理,全部歸納在你的本性之中,因此無事不知,無物不曉也。如何使清靜的元神,不被血心、人心所干擾?喜好清靜的本性不被慾望所牽動呢?這就要接受明師的點傳,知道本性之所在,降伏身心的方法,參與道場運作,置心於修辦道,本性才能恢復原來的清靜光明。「常能遣其慾、澄其心」,可以使「三毒消滅,六慾不生」。因為明理的修行人,時刻以本性做主,心中無所求,看破俗情,自然三毒消滅,六慾不生,進一步積功累德,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欣逢三期,劫數頻繁,上帝於此時,降下至尊至貴的救世寶伐:「一貫大道」,是要挽救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眾生聞道以後,能夠精進不懈,接近聖堂,參與道場運作,積功累德,無形之中,一定可以使三毒消滅,六慾不生。
四、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清靜經曰:「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譴也。能譴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所以不能達到一性圓明,明善復初的境界,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清,私心慾望沒有除盡的原故。修行的人,能夠把三毒六慾遣散消滅,心靈就可以清靜,本性就能夠大放光明,只要向內迴光返照,則後天的血肉心沒有了。此時向外觀看有形有象的物質,則有形有象的物質也不執著它的存在,向遠處眺望一切萬物,則一切萬物的景象也不執著於心,看到萬物好像沒有看到一樣。觀看人心、外在的萬物、遠處的形象,了悟以上這三者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假景幻象,心、形、物三者都沒有,能夠顯露出來的,只有自己的真空本性了。修辦道者,一但澄心、遣慾的功夫成熟,必然一性圓明,明善復初,恢復本來真面目,即六祖壇經曰:「清靜法身,如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百千億化身汝之行也」。「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這是迴光返照的功夫。師母曰:「置心一處,無事不辦」。迴光返照時,就是置心一處也,這是意守玄關,久之,本性自然大放光明,後天的人心、血心沒了。此時,猶如太陽光明普照大地一般,令一切陰霾盡消。「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界上有形有相的物質,都是因緣結合而成,經過歲月的摧殘,終有毀壞的一天。修行之人,內心既然已經清除乾淨,對於外界的一切形象,應該認為都是假象而不可執著。「遠觀其物,物無其物。」既然瞭解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虛妄不實在的,所以遠觀天下萬事萬物,當然也要認為天下萬事萬物也都是虛假而不存在的,不要受到物慾的牽纏,更不可以受到外物的迷惑。因此,無所住即是空。能做到無所住而行佈施,無所住而忍辱,無所住而持戒,無所住而精進,無所住而禪定,無所住而般若,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空的境界,即見自本性也。
五、空無寂靜 歸根復命
清靜經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啟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觀照一切皆空,達到萬法俱滅,以達到真空之境,再將空推到極點,徹底到了無所再空時,就是一念不起的無了。這個無也要放下,不可以執著,當空與無都放下而不執著時,才算真正達乎常久清幽安靜的境地。清幽安靜到了極點,也不知道所謂寂靜了。這個時候的心性,已經離開塵緣的污染,達到無我、忘我、大我的境界,超乎萬物之外,私慾雜念,又怎能夠再生起來呢?私慾雜念既然不再生起,天賦的本性才能夠與道合一,如此才是真正的清靜。能夠用這個真空妙有的本性,應用於日用尋常間,而時時刻刻都保持本性真常的功夫,才是真正得到本性的光明。得到本性的光明以後,在應對萬物之後,心中毫無牽掛,保持清清靜靜的境界,能夠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有始有終,永不改變,光明的本性就永遠清虛平靜了。本段所說的空是一塵不染的空;無是不執著萬物的無;寂是寂滅安靜的寂,能空無寂靜,才能達到真空妙有的真靜。道是宇宙間的真理、能源,萬物都是由「道」而生,依靠道而生長,「道」時時刻刻都在發揮作用。所謂寂靜並非如死灰枯木一般的沈寂。而是以清虛、恬淡、自然、無為的方式,表現出來。清靜經的真理,要我們破除一切執著,降伏一切妄念。要破除執著,降伏妄念,就要觀想萬物都是空境的假象,使之歸於無,能無相、無念、無住,再歸於寂,而後歸於靜,如此才能達到歸根復命之境界。可見空、無、寂、靜是修持的次第功夫,依此次第功夫修持,必可超凡入聖,回歸真常。總之,人道盡,天道近;人道圓滿,天道自成。所以修道不可以離開人群、離開日常生活,故行為不可以鬆懈,內心不可以放肆,時時返照本性,守住玄關,不離中道,動、靜都依照中道而行,不受塵緣所污染,才能恢復清靜光明的本性。
六、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清靜經曰:「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能達到清靜無為,就能由淺入深,漸漸的步入真道,體悟大道的精妙,最後與道合一。既然步入真道的法門,便可以說是得了道的真理,雖然是得到道的真理,只是恢復本性的光明,於本覺來說,其實並無所得。為了教化、普渡一般的眾生,使天下的眾生都能夠知道、求道、修道,謂之得道。如果能夠進一步窮究大道的真理,徹悟大道的真諦,信受奉行,到此境界,就可以領受上天的明命,普傳聖道心法的代理人了。大道已得,就要以漸進的功夫,繼續廣泛的去參學。像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他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廣學多聞,證悟自己本有的真心,以增加修辦能力。恢復清靜圓滿的本性以後,本性自然光明,圓滿無瑕,後天的私慾雜念也會消除,如此深入體悟道的真諦,久之,人心與道心契合,即是與道合而為一。何謂本性具足一切呢?,因為要甚麼就有甚麼,例如你要視聽言動,吃喝拉撒,都自己來做,不假他人也。如果能夠得到一無所得的真傳,以澄心、遣慾的功夫,積極修辦,必得真靜,與道合一,恢復本來真面目,稱之得道。今生我們有緣,得逢三期,幸遇聖道,得道四難變成四易,我們要摸心自問,對大道體悟多少?渡化多少原人?後天習氣毛病改了多少?是否有自覺覺他?三施佈道?有者繼續勉勵,無者加鞭精進。
七、上士無爭 下德執德
清靜經曰:「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太上老君說:德學兼優上等的賢人,他的修養與世無爭,深明道理,處事依循天理,清靜自然,與世無爭;德淺學薄的下等愚人,因為固執己見,不明真理,自恃才德,時常與人爭執。一個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上德之士,他的修養已經達到至善之境,功勳德澤廣被人間,並不執著於他功德的多寡。一個道德修養未達到至善境界的人,心中充滿執著的念頭,雖然行了一些小善,卻時時惦念在自己的心中,像這種人,自恃有德,其實是因為他不明白道德的原故。天下眾生,所以不能得真道的原因,是因為有了貪妄執著妄想的心。修辦道的人,三施佈道,做到三輪體空的境界,一切隨緣,無有紛爭,即清靜矣。朱子曾言:「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修行之人,要行無住相布施,行無為之道,效法上德之士,不落入「有」、「無」之爭執,才能恢復清靜光明的本來面目。所以妄心是障道的因緣,要得真道,修行證果,首先要革除妄心,去除物慾,其方法是遵儒家講的格物致知,佛家的掃三心飛四相,道家的清靜、不可有慾,使心不亂,才能做到。
八、煩惱妄想 敘述原由
清靜經曰:「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上章闡述眾生不能得悟真道的原因,就是有貪而無厭的妄心。既然有貪而無厭的妄心,就會驚動原本清靜的元神,既然驚動原本清靜的元神,這個時候元神退位,識神當家,受驚動的元神被識神所左右,心意向外奔馳,就會著相於外面的萬事萬物了。既然接觸了萬物,就會生出不想離開,而有索取的心,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世間的事物並非盡人所願,如果求之不可得,就會生出無窮無盡的煩惱與不安。對於世間的萬事萬物,當追求不到的時候,便會生出許多煩悶惱怒的事情出來,在煩悶與惱怒之中,想入非非,妄念一動而做出很多矜傷害身、心靈等、健康的犯罪行為,因而遭受到許多的污濁與恥辱。要消除妄心,就要淡泊名利,以遣慾、澄心的功夫,迴光返照,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則神不驚,物不著矣。解脫煩惱之道,以無所求,不動心為座右銘,抱持知足常樂,清靜無染的道心修辦,才是最佳的明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古聖先王堯帝的十六字心傳,因為人心昏沈散亂,心傾危殆不安,又道心晦暗不明,只有奉行中庸之道,不落邊見,才能遠離煩惱塵勞的牽纏,這非要下一番苦心修練,才能達到。
九、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清靜經曰:「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得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當遭受到污濁恥辱以後,罪過錯越積越深,越是飄泊下流,不知生來死去的門戶,永久沈淪在無邊無際的苦境之中,難以超脫,並且永遠失掉了真常不朽的真理大道。道德經第十三章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為甚麼身體是禍患呢?因為有了此身,流浪於生老病死之中,若能將自己的榮耀與尊貴,推給天下的人,將貴重自己的身體,去拯救天下的眾生,這種的人,立己達人,一定可以超脫苦海,修道成真。真實不虛,恆久長存的聖道,能夠開悟見性的人,自然會得到妙諦,而真正悟透道理的人,便能獲得清靜,達到死而不亡者壽的境界。歇即菩提,能夠放下萬緣,息下貪求,屏除妄心,不執著,常住真心,二六時中,不離這個⊙,積極修辦,必能返樸歸真,歸根認。真常之道,即一貫大道、性理真傳也,它的真傳包涵了天命真傳、道統真傳與心法真傳,乃是眾生返本歸鄉的一條光明大道。悟者用直心了悟五口,五口者即眼耳鼻口玄關也,其中以玄關竅為身心的總持,是靈性居住的至善寶地,儒家謂明德,佛家謂降伏身心如是處,道家謂玄牝之門,天地之根。凡能悟透真常之道的人,便能知道道的根源,生來死去的門戶,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曰:「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聖人只要抱守一(道),就可以做天下眾生的楷模,唯有悟道的聖人,才能做到。
清靜經的道理,淺顯易懂,讓人看了以後,可以降伏煩惱妄想,增益智慧,瞭解大道的體用。達摩寶傳曰:「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六祖壇經曰:「諸佛妙義,非關文字」。又曰:「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可見修道並非紙上談兵,能夠接受明師指點,領悟道的奧妙,加以信受奉行,是返本還源的秘訣。永恒常存的大道,如今 皇天悲憫,普降人間,慈舟暢行四海,凡有緣得受真傳者,能夠了悟道的至尊至貴,從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立己達人,終身而不退者,必能恢復清清靜靜的本性,定入聖位矣。
其一
清心見性慧增延
靜悟心傳學佛仙
經理勤修登覺路
釋義聖諦濟無邊
其二
無形大道在眼藏
清濁動靜步康莊
遣欲澄心觀自在
歸根復命返故鄉
其三
上士無爭智慧延
三心放棄效前賢
真常之道能領悟
悟得宗風證金仙
其四
虔心悟道顯真常
本性清靜似太陽
體用兼該登覺路
慈航廣佈醒黃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