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拾肆、正心修身釋義

拾肆、正心修身釋義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一、要旨:本章是曾子解釋正心修身的真理,第一段說明心不正的原由;第二段說明心一旦不正,身就不能修的後果;第三段強調修身,必須從正心開始,由此勉勵進德修業的君子,要時時固守誠意的心,自我檢點才能心正而身修。


二、分解:


【原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註解】:身:此處的身朱子引程子的話解釋為主宰行動的心。


【解釋】:大學經文指出要修養自身,是要從正其心開始。


*心得記要:


1、正心為修身養性第一首要功夫。


2、正心之法宜親近前賢大德,以及光明道場,聆聽教誨,信受奉行聖賢真理。


3、宜掃三心,飛四相,履行三省四勿,三清四正,革除物慾,而致良知,心


性自趨淳正矣。


【原文】: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註解】:忿懥:忿怒怨恨。恐懼:惶恐驚懼。好樂:愛好喜樂。憂患:患難憂苦的意思。


【解釋】:首先要了解心性,一個人如果表現了憤恨之表情,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就不得其正,身也修不好。一個人如果有惶恐、驚懼、害怕的色貌,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就不得其正,身也修不好。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因為有好樂、喜愛心,被聲色所迷惑,性情走偏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而不得其正,身也無法修好。一個人如果在神態上表現出憂愁、苦楚的狀態,性情乖偏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而不得其正,身就無法修好。


*心得記要:


1、不當的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心便會被不正當的氣障所蔽,心失主宰,而不得其正、心不能正,身焉能修。


2、因為忿懥即嗔怒、恐懼近妄語,好樂近貪慾,憂患近癡迷。又因為氣質不純,才會有忿懥;有虧天良,內省多疚,才會有恐懼;理不勝慾,被物慾所迷惑,才會有好樂;得失之心不能忘懷,才會有憂患。


3、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四種情況,人皆有之,但必須心平氣和,合乎中庸之道,才不會犯了過錯,如若意氣用事,心失主宰,則不得其正矣。


4、若為忿怒所累,心不得其正,則不能安身;為害怕所據,心不得其正,則不能安心;為快樂所迷,心不得其正,則不能安性;為愁苦所困,心不得其正,則不能安命。


【原文】: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註解】:不在:離開至善中正體位也。視而不見:其心失明。聽而不聞:其心失其聰。食而不知其味,其心失覺。


【解釋】:一旦自心不在大中至正的本位時,本心無法自作主宰,看東西時也看不見,聽了也聽不到聲音,吃也吃不出食物的味道,以上這段文章的意義,就是叫我們要修好自身,端正自己的心思做起。


*心得記要:


1、因心有所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者為著相,是著太過。心不在焉,著相於頑空,乃是不及,過與不及,皆非中庸之道。


2、心與性合,視神經產生感應,則性視,心已得視;心與性合,聽神經產生感應,則性聞,心已得聞;心與性合,則嗅覺神經產生感應,性中清靜無為之味,心已嘗矣。


3、是以慾修其身者,宜先正其心,格除物慾,使本心清靜光明不落邊見,心正後與性天合而為一,則心可明、性可見、身可修也。


 


 

















































正心修身


釋義



四大不正



有所忿懥



氣質不全



不能忍性



心失主宰



心不能正



有所恐懼



天理有虧



內省多咎



氣障所蔽



性不能正



有所好樂



理不勝慾



被其所惑



性情乖偏



身焉能修



有所憂患



凡情得失



常掛心懷



愁苦所困



不能安命



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目隨物轉



心亦散亂



心空一切



安得目盲



聽而不聞



音令耳聾



塵音非音



而心自靜



安得耳聾



食不知其味


 



味令口爽



食被味攝



淡中有味



安得口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