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金剛妙義 智慧燈塔(下)

金剛妙義   智慧燈塔()


十一、究竟無我    一體同觀


      金剛經第十七分,佛世尊再次講解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修行者要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一定要破除我執與法執,才能達到究竟無我,以恢復清靜光明的本性,與諸佛菩薩同樣境界,一體同觀,無有差別。前面須菩提長老經過佛世尊的指點云何應住的無上心法以後,已經知道菩提心的處所,接著再問佛世尊,怎樣才能使菩提心常久降伏不起妄心佛乃告訴須菩提:「當生如是心」,也就是以如是處(玄關竅內之主人翁)生心,二六時中,念茲在茲,時時以道心用事,便可以使菩提心常住不退了。接著佛世尊提出眾生必須要破除我執以及法執的方法,更要靠自性自渡,以達到究竟無我,明心見性的目的,這個方法是:1、不存我之能滅渡想。2、重提必須除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3、於法實無所得,即強調自性必須自渡。4、佛說一切法,皆是權立之假名,故應捨棄一切法,了悟真空。5、譬如人身長大,四大假合終歸於壞滅,只有無我,法身才能常存。6、度生救苦,乃是我分內之事,不可以執著功德相。7、須從清靜無我中修持。8、我當滅度之心不可以存,證果之心亦不可以生。9、不存莊嚴佛土相。以上是佛世尊第九次提出破除法執、我執的要訣,這是降伏妄心,達到究竟無我,成就佛菩薩的要訣。佛世尊認為,眾生的本性與佛菩薩都是一樣,並無差別,只是在迷與悟之間而已,所以佛世尊以一體同觀的大慈悲心,啟導眾生破迷生覺,才能明心見性,離苦得樂。佛世尊再次提出問題:「在如來性體中,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嗎?」以上是佛法中的五眼,乃是本性中的明覺,人人皆具,可與六通並論,但是因為原靈墮落於紅塵之後,本性受塵緣所迷惑、物慾所蒙蔽,所以失卻先天原有的靈覺,今天,我們受明師的指點,當契悟玄關竅內的主人翁,時時以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除卻迷心,返觀內照,流露出慈悲喜捨,弘道渡人,明心見性,自然五眼開明。佛世尊再次指出修行者要三心不生,四相才能消滅,三心者:「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皆不可得也,因為這三心在現象界中,隨時都在變化,故不可以在這三心上面流轉不息。凡屬於過去之一切事物,當如鏡之照物,事過無存,不可以留下任何痕跡,此謂之過去心不可得。對於現在之事況,應該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可以存好惡取捨而擾亂本性,此現在心不可得也。對於未來之一切事景,亦不可以存幻想好壞得失之心,此謂未來心不可得也。總之,佛世尊是要我們把真心安置在如是住的中道處,此時,三心四相消除,即心即佛,道心自然可以常住不退,可以與諸佛菩薩同樣境界,久之,聖域賢關之勝境可以學而至矣。


十二、法界通化    離色離相


      上一章佛世尊講解三心不可得,但是恐怕眾生發生誤解,以為福不必修,眾生不須渡了,所以再演說此章,使修道者的智慧充滿,通化無礙,這個功夫是要從離色離相入手。所以佛世尊第六次提到以七寶布施來較量功德。內容是這樣的:「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佛世尊的意思是凡執著於因緣來行布施修福德之心常住內心,這是有漏的布施,所以不說福德多,若能不念所施之人謂之空心,不計所施之物謂之空物,不恃能施之我,謂之空我,能達到三輪體空,謂之「福德無故」,如能這樣,才是通達無我法的真正菩薩,而其所得到的無為清淨功德,無邊無量,所以如來說福德才是真正之多。接著佛世尊再次講解破相顯真,見性成佛之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佛世尊再提出更深一層的道理,要見性成佛,一定要遠離色相,因為色身中最圓滿的三十二相乃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的報身,終歸壞滅,故不可以用具足色身見到我們的本性,也不可以用變化神通的具足諸相來見性,因為六種神通,是自性的妙用,不是自性的本體,雖然有諸相具足的神通力,也不能見性,因為本性實相非相,不能以肉眼色身諸相來見,若能迴光返照,遠離一切諸相,從如是處內的本性,流露出善美德行於日常尋用間,這即是明心見性的要道。


十三、非說非得    無法可得


      佛世尊演說破除諸心的執著、色相以及自我的執著,接著言說諸法的執著也應破除,才能解纏去縛,恢復清清淨淨光明的性體。故金剛經二十一分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世尊的意思是為引導眾生自性自渡,故只是權借言說,加以啟迷破愚,完全出於自然,心中並無說法的念頭,而真正聽法者,也不可以執著所說之聲塵,所以說法與聞法兩忘,覺性自能更加圓明,如果只拘泥於言說,是不了解佛法的真諦,這種人跟誹謗佛並沒甚麼差別又說法者,無法可說,因為真空妙理的聖道,是要靠體悟與老實修行,才能證得,譬如老師說火字,不是真正的火,說溪頭風景很美,也不是真正的溪頭風景,道理也是一樣。又說:「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有一天也會見性成佛,故不是永遠之眾生,現在尚未證得見性成佛,只是權名稱曰眾生而已。須菩提經過佛世尊的開示,已經徹悟般若妙法,乃是自家的寶物,原來無失,從何有得,但是尚有細惑,所以再問佛世尊曰:「世尊,佛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世尊再次強調,此無上般若正法中,本來就是無得,而且連絲毫少法亦無所得,因為若有所得即有所失,有得有失,皆是身外之物,而自性本是我之真體,本來無失,那麼何有所得,只是恢復清淨的本來面目而已,所以才稱作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也。今時一貫道應運普傳,明師一指,讓我們契入真空,會見自家菩薩,解脫生死輪迴,當下清淨解脫,正是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最上乘的頓悟法門。故借此非說非得,無法可得的心傳,讓我們圓滿心性,得到清淨解脫。


十四、淨心行善    福智無比


      佛世尊在第三分妙行無住講解無住相布施的功德,現在再講淨心行善,福智無比的真諦,是要我們破除行善得福的妄心,應以清淨無為慈悲平等之心來行道渡眾,才能達至福智無比的菩薩境界。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分曰:「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復次就是其次的意思,前面破除很多法相,這裡佛世尊再告訴我們,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所以佛世尊告訴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正法,即是每個人具足的菩提自性,此菩提自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與佛,同體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依照般若正法來修持,都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但是必定要遠離四相,放棄執著,以清淨無為的道心,修持一切善法,行功立德,以返回清淨的本來面目,則本來之真心就可以現前,原來的菩提自性也可以顯現了。佛世尊演說至此,再次強調你做了一切善事不執著,如果執著了就是有漏的因果,不執著才是菩薩道,因為菩薩道修持一切善法,都是自然本性的流露,隨緣渡化眾生,所以說沒有什麼善法可言,只不過是引迷入悟,才權名立個善法而已。接著佛世尊第七次提出布施福德與持經為他人說福德的差別,內容是這樣的:「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意思是說若有人用全宇宙的須彌山這麼大的七寶堆積起來,以行布施,這種福德可謂很多,但是如果再有人,修持般若正法,再以最重要的四句偈,受持讀誦再為他人解說,就是開悟見性以後,再渡化有緣眾生,其功德之浩大,比諸須彌山王等七寶聚集用來布施的福德,要多得無法計算,因為以財物布施,財物本身無自性,都是有漏的福報,而渡人修道,齊出苦海,人我兩忘,這是自性中的清淨無漏之正法,故能福德與智慧雙臻,其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故謂福智無比也。


十五、化無所化    法身非相


  金剛經一直強調渡化眾生的功德,如虛空四維上下,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但是渡化眾生,不可以著功德相,外不見所渡之人,內不見能渡之我,自他兩忘,才能成就道業,謂之化無所化。若能破除種種執著,漸漸深入,達到化無所化的境界,法身即可以顯露出來,就能見性成佛,但是法身真空無相,不能依相看,不可以相觀,所以說法身非相,什麼是化無所化呢金剛經第二十五分云:「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渡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渡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佛的意思是如來我在說法渡化眾生,實際上在我的自性中,並沒有我見與我相的存在,因為眾生都有佛性,眾生都能見性成佛,皆是自性自度,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都是強調要我們自修自悟,自求解脫,自我得救,自性自渡,誰都救不了你,誰都不能替你修,更沒有辦法幫你成佛,一切都要自己來做,當修證到覺行圓滿,達到直正無我,那就成功了。所有的凡夫,都有佛性,皆可以修道成佛,故不是永遠稱他為凡夫,只是現在尚迷昧不醒,輪迴六道,所以權名稱為凡夫,我們應當喚醒他,自性自渡,才能得救。佛再次強調,法身非相,自性是虛靈一團,如同大乘同性經所說:「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觀、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相、無生、無滅、無譬喻。」,以上將自性的本體,講得非常詳細,所以不可以執著三十二相來觀見本性,故說偈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再度的破除有形有相的術流動靜修法,這些都是著相修行,都不能見到我們清淨的本性。一貫道應運普傳,借明師一指,指出自家菩薩,讓我們達於真空妙有的境界,放棄一切音聲色相,即遠離一切言語形象,要自悟自證,不可以著相,行外功修內德,以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依照佛世尊的慈悲智慧修辦,效法彌勒祖師的心胸光明坦蕩,肚大能容,笑口常開,本性自然圓融無礙,解脫自在,正是佛世尊演說金剛經的妙諦所在。


十六、無斷無滅    不受不貪


      佛世尊演說不要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又不可以色相、音聲來求自我本性,但恐怕世人以為修道,什麼都要看破,什麼都空,福不必行,善也不必修,致墮落於邊見的一方,這是錯誤的觀念,佛的意思是叫我們的心,不可以執著於生滅途中,當識自本性以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不為苦樂憂喜想,不貪得道證果之心,悟真如的本性,修持中道的妙法,謂之無斷無滅,如果順逆境來時不動意念,不追求來世的福德,以及貪求涅槃以後的一切享受,只是自性中善美行為的流露,謂之不受不貪,這是大乘佛法的妙諦。金剛經第二十七分曰:「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佛向須菩提說,不須持具有二十二種好相,就能夠見到如來自性,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只要我們將心內的物慾除盡,又覺行圓滿,天真流露,便可以得證無上菩提。佛又更詳細的告訴須菩提,以為發菩提心者,即是真空妙用,那麼一切善法都可以廢除,福德、布施都不必行了,如果是這樣,會落於偏見,誤解般若妙諦,導致斷絕敗滅諸法,這種念頭是絕對不可以生起的,所以真發菩提心者,要能夠通達真空妙有之道,心不執著,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處事活潑圓融,空而不斷,無而不滅,現在科學家講能量互變,以及物質不滅定律,道理是相同的。修行者能夠悟出無我之後,心中不貪求未來世之福德,順逆來時亦不受牽動,即是成就大乘修行者的功夫,所以佛世尊曰:「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佛認為菩薩們以無量數的世界七寶,來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雖然很多,但是因為心有著相,並不能稱作無量的功德,如果再有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心不著相,修忍辱行,逆來順受,能忍又能忘忍,達到無我,則本性可以生妙智慧,這種功德勝過用世界七寶所得到的功德,更加多多矣。這是佛世尊,第八次提出,以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與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所得功德相比較也。所以菩薩能度化眾生,知一切法無我,對福德不可以執著,自心常生清靜,不生貪著之妄心,以中道方法修辦,這才是修上乘法的真諦。


十七、威儀寂靜    一合理相


      威儀是形態端莊,行住坐臥有威德儀則,不失莊嚴的形相,寂靜者,即身不作諸惡,心中遠離貪嗔痴三毒,本性清靜光明,沒有煩惱,謂之寂靜。見性之人,了解有相皆虛妄的道理,洞徹世界是由無量數的微塵眾的集合體的一合理相,也是強名形容一合理相而已,所以對一合理相也不可以執著,本性能時時寂靜,隨機現出威儀之相,就可以見到本性的實體也。佛世尊講經至此,猶恐眾生還執著於各種色相來追求真性,而不知道般若真性是無形無象,真空妙有,寂然不動的真體,故金剛經第二十九分曰:「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佛又向須菩提講解破相見性的要訣,如來這兩個字,是以如如光明的自性,來證涅槃,因為如來自性,本是無形無相,一團虛靈,寂然不動,真空妙有的真體,但是世人誤以為有來有去,有坐有臥的四威儀色身相,就是如來的真法身,這是不了解佛所說的道理,也就是執著於如來名字的假相,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能從如是處(玄關竅內的主人翁)顯露出自性如來的本體,它是般若實相,不生不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能量體,因為它存在於肉體裏面,以及層次不同的虛空中,永恆常在,所以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聞道的人,如能自淨其心,迴光返照,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自性如來自現眼前,若能訪求明師指點,即可花開見佛矣。本性是不可見,佛再講解更高深的比喻。金剛經三十分曰:「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聚,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佛世尊的意思向須菩提說,如果世間的善男信女,能夠將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很微細的塵埃,是否很多須菩提回答很多,但都是虛妄的假相,終歸消滅,佛的意思是世界比喻法身,微塵比喻應身(肉體),其實應身不離法身(即微塵聚為世界),法身分為應身(即世界碎為微塵),須菩提回答微塵所集結的世界,終非實有,而法身分為應身(肉體),應身也不能永遠存在。佛世尊解說,就是這個道理,佛所謂的微塵眾以及大千世界,都是虛妄的塵埃,有形象就有毀滅混沌的一天,這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這是什麼原故呢實際上世界不能永遠存在,就是有形體,只有一合相,譬喻自己的真空法身,才能永遠常住不壞,但是直空妙有的一合理相,很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只是權名以一合理相來形容。佛在本分的重點,是要我們了解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而提示一合理相也不可以執著,才能大開智慧,參破般若的妙諦。


十八、知見不生    應化非真


      明心見性者,已經恢復原來的靈覺,斯時性體虛空,本來清靜,圓明普照,內不生邪念偏見,外不染六塵,故云知見不生,最後金剛經的全部總結論,是要我們從般若妙性中受持讀誦,將道融入生活中,才能悟入非身非相的全體大用,佛本具有法身(真身)、報身(功德身)、應身(應現身),佛以法身變現應化身,講經說法,普渡眾生,因應身圓滿,三身終歸一體,故云應化非真。佛又恐須菩提有疑法身的本體,既然不可以用相見,為何佛亦曾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呢故再度破除有相之見,金剛經第三十一分曰:「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佛說金剛經至此,恐須菩提猶有假知妄見上的迷惑,所以再問須菩提,如來我所說的四見的道理你知道嗎須菩提回答佛所說的四見,乃是凡人的妄見,有這四種妄見是不瞭解佛所說的真義,佛所說的四見,乃為除去眾生心中的妄念,使人的般若自性流露出來,好像太陽光明普照,通達無礙,佛又說:凡能發菩提心者,經過明師指點,即可以通達般若實相,領悟寂靜的妙理,自然能知道「如是」自性本體之處,就可以知無所蔽,見無所障,相信了解明心見性之道,那麼二六時中,念茲在茲,不離這個,斷除外境上的假知妄見,就不生法相了,佛又說,諸法之相,本是妄相,並非原來之真如本相,只因為要引迷入悟,故權名之曰法相而已。佛世尊唯恐須菩提執住於應化有為的相上,故再作最後一次的付囑道:「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又恐後世修行者,執著頑空,執著有為法,則持經有何益處呢所以再第九次提出福慧的比較,佛說如果有人能以充滿無數無量的七寶,來行布施,所得的福德當然很多,但若有善男信女,發菩提心,來利益眾生,又能讀誦此經,或前經中的四句偈,不但自己能得道見自本性,在廣為人說,宏揚般若正法,渡化有緣,使眾生都能見性成佛,離苦得樂,這樣的福德,勝過以七寶布施的福德更多,但要用什麼方法來宏揚演說般若正法,使人人都能明心見性呢這個方法是不要執著於有形象的有為法,應該體悟真空無相的般若正法,而且能顯露真實良知良能的本性於日常尋用間,則三心四相不生,七情六慾不起, 二六時中,流露善美德行,自性如如不動的本性,就現在眼前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一切有為法,變化莫測,現滅無常,如同夢境幻緣、水泡虛影,朝露電光般的逝失,所以要以如是的無上心法,來了悟直空妙有的聖道,做為金剛經的最後結語,佛世尊大慈大悲,又能反覆的闡揚般若正法,同時參加法會的諸位大菩薩,善男信女,以及天龍八部,阿修羅與眾鬼神,聽佛說法,都能聞法見性,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是經講解至此,乃告圓滿完畢。


十九、般若正法    見性明心


      金剛經全章的精華,完全在宏揚般若正法,破一切相,去一切執著,才能顯出真如的佛性,讓我們明心見性,了脫輪迴,得登彼岸。雖然古今中外,讀誦受持金剛者無數,但是能夠徹悟真傳,見性成佛,歸根復命者,實屈指可數,蓋不得荷擔天命的明師,開啟屬於心法的性與天道,是不能成就的。今時大道普傳,明師應運降世,佛世尊無上甚深微妙法,已經大普天下,因為有五教聖人所遺留的經典做證明,故能在短短的時間以內,傳遍世界萬國九洲,這都要感謝道統祖師苦心孤詣的宏揚般若正法,一直傳承至今的救世心法,我們要了解這部金剛經的重要,它是佛世尊的智慧心傳,如來為上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闡明真空妙有,一貫真傳的妙義。一貫道弟子,若能借著金剛經的含義,領悟明師一指的般若大法,直接契入自性之本體,即可以了解如如不動的自性金剛本體,他是自性的真佛身,就可以見性成佛。世尊佛再次苦口婆心的闡明見性成佛之道,如欲見性者,必須破除諸相,如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十分,「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第十三分「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第二十分「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可見欲見性者,非了達真空,契入無相之理不可,一貫道弟子,借明師一指,乃是借指見月的方便導引,不可以作一指想,當借一指的當下,契悟玄關竅內的自家菩薩,契入真空,本來清淨,原不離我身,自此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日後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直接展現妙有,體用合一,流露出慈悲喜捨,興慈佈化,即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妙道。又金剛經對大道普傳的預言,在正信希有第六分曰:「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後五百歲,根據「大集經」的註解,簡稱五五百年,也就是佛滅度後二千五百年後的現在,正是大道普傳,般若正法到處廣度有緣人之時也,莫怪持戒修福的清口道親無數,這是佛世尊的預言成真,也是上天大開普渡,道降火宅的事實,我們應該正信精進,急速修辦,方不錯失修辦良機。金剛經提出,明心見性之道,要破除形相,心、念頭、自我、你我、他我、法、色聲、貪、受、福德‥‥等的執著,才能顯露清淨真如的法身,最重要的是,佛世尊總共提出九次,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行善的福德,不及「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為什麼有那麼大的福德呢因為關係到般若正法的普傳,也是自覺覺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使大地眾生都能夠得救的福音,也能使聖聖一脈以心傳心的真傳,慧命淵源流長的普傳下去,讓所有原靈都能齊出苦海,超凡入聖。


二十、金剛妙義     智慧燈塔


        金剛經的妙義,是詞有盡,而理無窮,他是佛教經典中最重要的一部寶典,非常尊貴,更是度人救世,宏揚般若正法,讓人人認識自己的本性,讓本性發揮無上的妙智慧,進而立己達人,共臻真善美聖的蓮花淨土境界。從佛陀典故,願聞其詳,讓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出家修行成道,覺行圓滿,是人天的大導師金剛寶典,說法原因,讓我們認識金剛經這本書的由來善現啟請,法會因緣,指明長老須菩提之於祇園,蒙受佛親授般若正法,遂促成請示大道真理法會的因緣;大乘正宗,妙行無住,闡明無上心法,修持無住相布施的真諦;如理實現,正信希有,說明修持無住相布施的真諦,還指出明心見性的方法,以及印證未來大道普傳的希有及殊勝;無得無說,依法出生,闡述得道的意義,及第一次提出福德的比喻一相無相,莊嚴淨土,說明破相的方法以及修行的要點無為福勝,尊重正教,再次提出福德的比較,以及金剛經的威力;如法受持,離相寂滅,再次講解修行的方法,以及離相寂滅的要訣持經功德,能淨諸業,第四次提出持經功德的成就,以及渡人果報的偉大;究竟無我,一體同觀,指出成就菩薩道的要件,以及三心四相的去除方法法界通化,離色離相,讓我們了解遠離色相,達到通化無礙的修持功夫;非說非得,無法可得,在說明言說及諸法亦不可得,才能圓滿心性的修持要訣;淨心行善,福智無比,其意義,要我們修持一切善法,以及持經渡人功德的比喻;化無所化,法身非相,強調不可以執著功德相以及渡化眾生成就的念頭,還有法身非相的真實義;無斷無滅,不受不貪,指出中道的修持方法,以及修持大乘佛法的妙義威儀寂靜,一合理相,點出本性真空妙有的真義,以及不可以執著一合理相的妙義;知見不生,應化非真,說明明心見性以後的全體大用,最後提出持經為他人說渡化眾生功德的殊勝;般若正法,見性明心,在闡揚金剛經的全章大義,它是破一切相,去一切執,讓每個人恢復清淨光明的般若真性,更印證大道普傳的真實義,讓每個修道者都能夠斷疑生信,以無住為體,無念為本,無相為宗,知道人生的實相,使每個人都能流露出慈悲與智慧,急速修辦,立己達人,讓本性達到光明圓滿的境界。


   總之,金剛經讓我們更加認識心法的尊貴與殊勝,使我們破除所有的執著,在昏睡中的自性覺醒,使我們的心性更加靈明,對福報有更深的認識,了達真空妙有的奧義,以及一切希有功德的成就,還有應如是住,如是降伏身心的四句偈,更印證希有尊貴的無上心法,希望末得聞如來般若正法之諸位前賢大德,趕快訪求明師指點本性的所在,再與本經經義互相輝映,將是開啟你的妙智慧,以達到明心見性,直了成佛的一條通天大道。


  詩曰:


一、金剛妙義醒迷津  如是點傳顯本真


        四相皆空超聖域  三心棄掉脫紅塵


二、莊嚴淨土理勤求  正信希有速進修


        依法行持離色相  無為福勝享千秋


三、持經功德大無邊  一體同觀學佛仙


        法界通融修萬善  威儀非相得超然


四、應化非真證法身  明心見性福來親


        如來妙諦霑黎庶  般若正宗渡萬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