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22)剛柔兼濟化生易,明心見性抱元陽,下手工夫無隔別,玄關打  破一春陽。
出處: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三十九冊、五燈全書卷八十八,空谷道澄禪師語錄。
經文一生衣食不倉忙,為僧的自參詳,穿衣喫飯靠施主,栽田種地少差糧,方前僧道來投宿,閉 戶掩門裏面藏,為僧失了慈悲念,怎教檀那信力強,雖貧衲僧朝清涼,蓋為文殊七佛師,佛法流通祖道場,孔聖書成化列國,老君丹熟度藩王,吾們行道報君王,每日三餐水土德,一年四季荷陰陽,木本水源無可答,五戒流傳表五常,王法顯佛法藏,體用雙彰化善惡,三教同宗分弱強,剛柔兼濟化生易,明心見性抱元陽,下手工夫無隔別,玄關打破一春陽。頌曰:浮生如夢亦如花,春過蕭條安再奢,大事不明空一轉,未知掉面在誰家。
【經文釋義】:
空谷道澄禪師,是臨濟宗的僧人,遇到敏樹如相來山禪師傳授正法眼藏,福慧雙修,明心見性,是一代的高僧,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非常深厚的體認,遺留空谷道澄禪師語錄,是修辦道重要的參考資料,非常尊貴,舉例如下:「一生衣食不倉忙,為僧的自參詳」:修行之人,四大皆空,六根清靜,一生之中,不必為衣食而倉促繁忙;所以出家的僧人,自己打點,不必勞心費神。「穿衣喫飯靠施主,栽田種地少差糧」:一般出家眾,穿衣以及三餐,都是依靠施主佈施供養;自從百丈懷海禪師以後,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改革,因此加入耕田種地的生活,經濟有著落,就不怕糧食會缺乏。「方前僧道來投宿,閉戶掩門裏面藏」:假如沒有自給自足,遇到遊方的僧人前來掛單投宿,就閉門謝客,或是將大門關上,藏身在裡面,說主人不在家。「為僧失了慈悲念,怎教檀那信力強」:就失去出家為僧人的慈悲心,因為沒有履行佈施,方便眾生,怎能讓信徒增強信心呢?「雖貧衲僧朝清涼,蓋為文殊七佛師」:雖然修行的僧人,兩袖清風,一身清涼,沒有很多的財富,但是要學習七佛之師文殊菩薩的大智慧。「佛法流通祖道場」:不重視身外之物,以宏揚般若正法為重任,將佛法傳佈到四方,更將祖師傳承下來的道場,發揚光大。「孔聖書成化列國,老君丹熟度藩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集儒學之大成,周遊列國,將聖道推行於天下;太上老君的九轉大還丹練成以後,遺留道德經五千餘言,然後騎青牛,出函谷關,渡藩王去了。「吾們行道報君王,每日三餐水土德」:我們修行人,要趕快行道,以報答君王護衛恩;還要報答土地養育恩,提供我們三餐的溫飽。「一年四季荷陰陽,木本水源無可答」:上天讓一年四季陰陽調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木有本,水有源,如果不會飲水思源,就無法報答天地君親師五恩。「五戒流傳表五常,王法顯佛法藏」:修行之人,能夠遵守並傳揚五戒:殺、盜、淫、妄、酒。表示五常:仁、義、禮、智、信有遵守。就可以讓王法彰顯,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佛法,也能夠好好珍藏,以便信受奉行。「體用雙彰化善惡,三教同宗分弱強」:修行人,瞭解本體,再顯露善美德行,體用兼備,就可以化惡為善。儒釋道三教同一源頭,都是領受上帝的天命,各化一方,雖然渡化眾生的方式有強弱的不同,但是利益眾生的功效是一致的。「剛柔兼濟化生易,明心見性抱元陽」:修行人對於剛強與柔和,要互相調和,渡化眾生會比較容易。得授正法眼藏,明白本心,見到本性以後,要抱元守一,二六時中,守住這一點真陽,不可須臾離也。「下手工夫無隔別,玄關打破一春陽」:修行下手功夫與諸佛菩薩一樣,沒有差別;都是恭請天命明師,將玄關金鎖打破,會見自家菩薩,讓一點真陽顯露出來,才能返本歸鄉。「頌曰:浮生如夢亦如花,春過蕭條安再奢」:前賢讚頌說:人生來到人間,好像大夢一場,又好像花開花謝一樣;春天瞬間就消逝,景象非常寂寥冷清,我們怎麼可以再奢侈,浪費光陰呢?「大事不明空一轉,未知掉面在誰家」:如果生死的大事還不明白,豈不是空來人間走一回?修道如果沒有成功,沒有回到天堂故家鄉,未來再度輪迴六道,不知道要再投胎到那一家,改頭換面,實在非常可惜。
【延伸演義】:
空谷道澄禪師,是明末清初臨濟宗人,祖籍四川,俗姓楊號空谷二十六歲,投四川熊家寺靜主悟修禪師處出家於四川十方堂鐵受沙彌戒,再於梁山龍潭雪受具足戒。後遇蜀之兵亂,隱於七星山八年家鄉,遇敏樹如相來山禪師,機緣契合,傳授予正法眼藏。歷住四川成都內江縣三聖寺等諸剎,著有空谷道澄禪師語錄二十卷,收錄於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第三十九冊,五燈全書八十八卷。中國佛教史上有三武一宗法難。這是中國歷史上皇帝迫害佛教最嚴重的四次事蹟,這四次的歷史如下: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原因為佛教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上,或政治、經濟上的矛盾。所以歷代以來的高僧大德,都倡導佛教僧人要自給自足。到了百丈懷海禪師,才提倡出出家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讓執政單位不再認為出家修行,不事生產的弊端。所以空谷道澄禪師才說:「一生衣食不倉忙,為僧的自參詳,穿衣喫飯靠施主,栽田種地少差糧」。出家修行之人要學習順治皇帝出家詩: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明朝的詩人畫家唐寅曾說:「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可見出家眾不必為三餐而勞心勞神也。如果出家眾,能夠耕田種地,就不會全部靠施主佈施,在經濟上也不會有困難。如果真的經濟產生困難,不能廣種福田,對信徒的相信力也會有所影響,所以空谷道澄禪師說:方前僧道來投宿,閉戶掩門裏面藏,為僧失了慈悲念,怎教檀那信力強」。古時候修行之人,稱為貧道或貧僧,修行人必須兩袖清風,一心修道,涵養菩提自性,以免受到身外之物所牽累。我們要學習歷代的聖賢仙佛,他們修行的典範,所以空谷道澄禪師慈悲指出:「雖貧衲僧朝清涼,蓋為文殊七佛師,佛法流通祖道場」。修行的貧僧雖然兩袖清風,淡泊名利,一身清涼,一無所有。但是他們修行高深,智慧如海,好像文殊菩薩一樣,履行深般若,有無邊的大智慧,身為七佛之師,道成天上,名留人間,受到億萬眾生的膜拜,宏揚佛法,讓佛法流通於天下,也使祖師禪宗風,永垂不朽,廣渡無數無邊眾生,共歸覺路。反觀遺留億萬財產給子孫的有錢人,沒有一個成道,讓眾生學習效法。禪宗是三教甚至五教合一的大道,所以空谷道澄禪師說:「孔聖書成化列國,老君丹熟度藩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集儒學之大成,周遊列國,將聖道推行於天下,遺留四書五經,為萬世師表;太上老君老子,曾當過周朝的守藏吏,道德高深,當九轉大還丹鍛鍊成熟以後,遺留道德經五千餘言,然後騎青牛通過函谷關,到西域渡化胡王去了。所以道經上有老子東渡孔子,西化胡王的記載。修行者一定要求道、學道、修道,再行道,才可以了道、成道。其中行道非常重要,如果修小乘佛法,只顧自己的生死,不管他人的死活,佛世尊稱為焦芽敗種,難以成就大菩薩的果位。一定要行道於天下,修己以渡人,福慧雙修,內外並進,功德圓滿,才能夠成就無餘涅槃的果位。每日三餐,要飲水思源,感謝皇王以及大地水土保護養育之恩,要愛惜五穀,精忠報國也。更要感謝上天的無量鴻恩,讓四季如春,陰陽調和,五穀豐收,天下清平,國泰民安。所謂吃水果,拜樹頭,木本水源的大恩大德,都要報答。最具體的方法,就是要遵守五戒,這五戒是:戒殺守仁、戒盜有義、戒淫守禮、戒妄有信、戒酒有智,所以空谷道澄禪師說:「吾們行道報君王,每日三餐水土德,一年四季荷陰陽,木本水源無可答,五戒流傳表五常」。禮運大同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指的是般若正法----正法眼藏也。當般若正法宏揚於天下的時候,人人佛面佛心,各個遵守倫理道德,王道就可以彰顯於天下;般若正法人人修持,各個珍藏,就可以化天下為一家,天下就變成公器,大同世界才可以真正的實現也。要達到這種境界,一定要人人求道修道,知道本性為體,善美德行為用,體用合一,才能化惡為善,履行中庸之道。雖然三教都是奉上天的天命所創立,各化一方,雖然有強弱的不同,因為有道運時節的差別也,所以空谷道澄禪師說:「王法顯佛法藏,體用雙彰化善惡,三教同宗分弱強。」修行人,要運用妙智慧,福慧雙修,內外並進。如果在修己渡人上,能夠剛柔兼濟,恩威並施,對於渡化眾生,會比較容易。易經告訴我們,宇宙的原則是天尊地卑,修行之人要效法天地,樂天知命,敦品崇禮,謹言慎行,恩威並施,靈活變通,陰陽相推,剛柔相濟,居安思危等,對修己渡人上,才會進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明心見性,抱元守一,涵養一點元陽,終日煉神光,才能明善復初,返本還源。所以空谷道澄禪師說:「剛柔兼濟化生易,明心見性抱元陽」。大藏經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指出:「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得道修道的功夫,都沒有什麼差別,都是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玄關金鎖非常深奧難測,但是恭請天命明師開啟以後,都可以會見本來面目,明白本心,見到本性,一旦明心見性,再加以觀照轉念,存養省察,積極修辦,等待功德圓滿,都可以證得無餘涅槃的聖位。所以空谷道澄禪師說:「下手工夫無隔別,玄關打破一春陽」。人生在世,百年三萬六千日,一瞬間就消失,所以人生猶如大夢一場,又好像花開花謝一樣的短暫,一朵鮮花要開,時間到了自然開,時間到了,自然凋謝,用任何辦法都無法阻止,這是自然的定律,誰都沒有辦法改變。所以春天過了以後,秋天就會來臨,萬物蕭條,我們不可以再奢侈,浪費光陰,要趕快積極修辦,立己達人,才不枉來人間空走一遭,如入寶山空守回也。所以修辦道要好好把握佳期良辰,好好修己渡人,打破我執我相,才能了愿還鄉。佛世尊提出眾生必須要破除我執以及法執的方法,還要靠自性自渡,以達到究竟無我,明心見性的目的,這個方法是:不存我之能滅渡想、重提必須除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於法實無所得,即強調自性必須自渡、佛說一切法,皆是權立之假名,故應捨棄一切法,了悟真空、譬如人身長大,四大假合終歸於壞滅,只有無我,法身才能常存、度生救苦,乃是我分內之事,不可以執著功德相。須從清靜無我中修持、我當滅度之心不可以存,證果之心亦不可以生、我當滅度之心不可以存,證果之心亦不可以生、不存莊嚴佛土相。以上是佛世尊提出破除法執、我執的要訣,這是降伏妄心,達到究竟無我,成就佛菩薩的要訣。佛世尊認為,眾生的本性與佛菩薩都是一樣,並無差別,只是在迷與悟之間而已,所以佛世尊以一體同觀的大慈悲心,啟導眾生破迷生覺,才能明心見性,離苦得樂。如果對於自己未來生來死去的大事,還不明瞭,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豈不是空來人間走一回嗎?如果沒有修道,沒有建功立德,甚至為非作歹,最後墮入四生六道,輪迴轉世到那一家,投張姓李,或改頭換面,豈不更冤枉。所以空谷道澄禪師說:「浮生如夢亦如花,春過蕭條安再奢,大事不明空一轉,未知掉面在誰家。」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第三十九冊、五燈全書卷八十八,空谷道澄禪師語錄的記載,其重點是:「下手工夫無隔別,玄關打破一春陽」。金剛經依法出生第八分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此經指的就是本性中的般若正法----正法眼藏也。歷代以來,諸佛菩薩都沒有差別,都是得到這個般若正法----玄關金鎖而修煉成正果的。禮囑詞云:「你今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合死,終日煉神光。」修行人,恭請天命明師,打破玄關金鎖,藉天命明師一指,依靠天命的加被,自力的修持,開啟吾人的智慧竅,當下契入真空,再顯露善美德行,猶如飄飄在天堂一樣,清靜解脫,會見自家菩薩,超生了死大事已經完畢,以後只要終日煉神光,不離本性,一方面渡眾生,一方面了業障,就可以一步一步邁向成佛之道,印證普渡收圓,真實不虛這是祖師禪殊勝於一般宗教的地方。
註:
一、檀那梵語檀那,華言施。施有二種:一者財施,謂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謂從諸佛及善知識,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淨心轉為他說也。
二、四大皆空: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稱四大皆空
三、六根清靜: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四、藩王:藩王就是有封地或封國的親王郡王,通稱諸侯王中國歷史中,擁有王爵者都可以稱作藩王,不管是宗室或是外姓,亦不管親王或郡王。藩王可能擁有兵權,鎮守一方。
五、九轉大還丹周易參同契內含中國道家內丹養生學具體修煉下手功夫。共分九階,即俗謂之九品,古稱九轉還丹。此九品之功法,內蘊性命雙修之大法。後學今擬用白話,不帶冗繁之論,將其功法真諦綱要概述如下,正可謂大道不遠矣,內容如下:
一品:煉己:性如灰,心掃雜念。
二品:築爐:采大藥,文烹武煉。
四品:結丹:在柢樹,兩大中懸。
五品:還丹:過昆崙,降落會晏。
六品:溫養:玉靈胚,也得三千。
七品:脫胎:須眉頂,嬰兒出現。
八品:懸珠:并六道,妙哉難言。
九品:還虛:九載功,丹成九轉。
六、道德經原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七、水土德:報答上天降下甘露雨水,滋潤萬物之恩;以及土地生長萬物養育之恩。
  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誑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九、五常:指
十、體用雙彰:本性是體,行為是用,福慧雙修的意思。
十一、三教同宗:三教一理,內容如下:儒教:存心養性,執中貫一,講忠恕。道教:修心煉性,抱元守一,講善良。佛教:明心見性,萬法歸一,講慈悲。
十二、剛柔兼濟:修行人對於剛強與柔和,要互相調和,履行中庸之道也。
十三、抱元守一抱元守一是道家共通的術語,是道家傳統修煉之法。其修法為融先後天之一氣,抱道法自然之宗旨,神與氣合,渾然歸一,返歸本始。
十四、大事不明:指不明真理,昏昏沉沉,糊裏糊塗,得過且過,沒有意志與目標。
十五、三武一宗法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是中國歷史上四位滅佛的皇帝。這三武一宗之厄中的北魏太武帝是要消滅佛教,包括肉體消滅僧尼,因此流了血,殺了一些僧尼;北周武帝是既要禁絕佛教,也要禁絕道教;唐武宗是佞道廢佛,毀壞了許多寺廟;後周世宗則是大舉限佛、毀佛,將「諸道銅鑄佛像,悉輦赴京毀之」,以鑄銅錢。不過,這四位皇帝都天不假壽,中年早逝。公元四五二年三月,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宗愛所殺,時年四十五歲。公元五七八年六月,周武帝身染惡疾,遍體糜爛而死,時年三十六歲。公元八四六年三月,唐武宗因服用道士長生仙丹過量藥物中毒而死,時年三十三歲。公元九五九年六月,周世宗柴榮病死,時年三十九歲,後周也隨之滅亡。 
十六、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七四九年~八一四年),俗姓王,名懷海,福州長樂人,唐朝禪宗禪師,為馬祖道一門下,承繼洪州宗禪法。因居洪州大雄山百丈巖(位於今之江西宜春奉新縣),人稱百丈懷海。唐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敕諡「大智禪師」。力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佛教僧侶乞食的傳統改為中國式的自食其力。
十七、萬世師表對至聖先師孔子的尊稱。
十八、一體同觀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也。離眾生無佛,離佛無眾生,離心也無眾生,也無佛。佛之性海中,本有眾生,而包羅萬有,隨緣不變。名雖有凡聖,其體則一也。
十九、究竟無我:無我就是佛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所以無我,就是沒有我執,沒有四相,能夠如是通達,才是真正的菩薩修行者
玄關打破廣渡十方登彼岸

借假修真恩霑三界見如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