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惜福】敬字惜紙

【惜福】敬字惜紙
(雖然時代不同了,但保持良好的惜福習慣,不亂丟紙屑仍是必要的james)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在過去,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擦拭物品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颉,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更深一步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惜字訓》中更有“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的訓戒。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亵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還有《西湖二集》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等等,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禮記·曲禮》中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在現今物質繁榮的社會,末災人禍頻繁,是因為沒有這一個對天地萬物“恭敬”的態度。在現代物質繁榮的社會中,字跡、字紙鋪天蓋地,泛及社會各個層次、各個角落;因為傳統文化的斷層,人們不知、不懂、不會敬惜字紙,無形中現世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累子孫愚癡邪見——力挽狂瀾從敬惜字紙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