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70)--金鎖玄關留不住,行於異類且輪迴,到得恁麼田地,方可為人師。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70)--金鎖玄關留不住,行於異類且輪迴,到得恁麼田地,方可為人師。
出處: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八冊,古尊宿語錄卷第三十三。
經文:金鎖玄關留不住,行於異類且輪迴。到得恁麼田地,方可為人師。如今去聖時遙,人多懈怠。尋常說正法、像法、末法。山僧道法無正像末,佛法常在世間,得時便是正法,失時便是像末法。諸人決然要辦,此事緊要,是出生死,然本無生死可得,何故?三際求之不可及,先佛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經文釋義】:
古尊宿語錄,是宋朝渭賾藏主編集,明淨戒前賢重校,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禪宗的一部重要語錄。此書總共有四十八卷,收集了上自南嶽懷讓,下至南嶽下十六世佛照德光,共三十七家禪師的言行錄。其中青原一系有五家,南嶽一系有三十二家。而南嶽一系中收錄得最多的是臨濟宗,這一情況說明了臨濟宗在當時獨盛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臨濟禪的重視程度。本語錄對修行者要開啟玄關金鎖,有一番精闢的印證,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金鎖玄關留不住。行於異類且輪迴」:金鎖玄關如果沒有接授天命明師的開啟,止於本性應該知止的地方,其後果將是墜入異類,輪迴不止。「到得恁麼田地。方可為人師」:得道就是接受天命明師的指點,知道自己的方寸寶田在那裡?就可以成為丈夫、天人師、佛。「如今去聖時遙,人多懈怠」:現在這個時候,離開聖賢仙佛已經很遙遠了,眾生的根器不足,身心放縱,不知道奮發向上,以追求解脫煩惱、生死的佛法。「尋常說正法、像法、末法。山僧道法無正像末」:時常說佛法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但是渭賾前賢認為平等法的佛法常住在世間普渡眾生,根本沒有所謂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的分別。「佛法常在世間,得時便是正法,失時便是像末法」:佛法分為平等法與無上法,它常駐住在世間,普渡眾生。眾生如果巧遇大善知識,傳授菩提正法,就是遇到正法;失去時機,沒有得到大善知識,傳授大道,只是聞到平等法,這是屬於像法。「諸人決然要辦,此事緊要」:諸位有緣的修行人,如果你發願要參與修辦道,來追求更高的菩提正法,這件佛事,非常的重要。「是出生死,然本無生死可得,何故?」:什麼事是最重要的事呢?因為關係到出離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迴的重要佛事也;但是得道,只是恢復我們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而已,所以說並無超生了死的方法可得,這是為甚麼呢?「三際求之不可及,先佛道」:因為三心求之不可得也,要做到三心不可得,非常困難,如何才能做到呢?這就要從佛、道等修行法門入手,才能做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什麼是三心不可得呢?答案是過去的心不可得,現在的心不可得,未來的心也不可得。
【延伸演義】:
古尊宿語錄所收錄的禪師人數,不及五燈會元收錄得多,但是對於禪師的言行記述則比較詳盡,有行跡、拈古、偈頌、奏文、與帝王的對答等,彌補了其它燈錄的不足。通過古尊宿語錄,不僅可以瞭解到禪宗鼎盛時期的概況,亦可以觀察禪宗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它是研究禪宗,特別是禪宗鼎盛時期不可缺少的歷史資料。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啟玄關金鎖,才能會見自家菩薩,然後在自家菩薩的地方下功夫,才能圓滿心性,了愿還鄉。如果玄關金鎖沒有開啟,則靈性好像車輪一樣,迴轉不停。眾生年老百歲以後,靈性從旁門出去,投入四生六道,永遠不會停止,永遠輪迴下去。六道輪迴,對著六個旁門,這六個旁門就是眼、耳、鼻、口、肚臍、泥丸宮。人到臨終的時候,身體僵硬,臉色、五官呈現恐怖、變形狀態,則靈性已經墜入四生六道。例如靈性從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泥丸宮、神闕(肚臍)等地方出去,將會墜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異類,或富貴、貧賤等二道。得道之人,臨終時,靈性由該止的地方----玄關竅出去,自然不走六道六個旁門,故有面目如生,身體四肢自然,色身軟化,面帶笑容,甚有異香滿室者,足證靈性已登極樂的印證,真實不虛也,所以古尊宿語錄曰:「金鎖玄關留不住。行於異類且輪迴」。得道就是恭請天命明師,指出靈性應該知止的中道至善寶地,好像種植蔬果,找到自己的土地播種一樣,收穫才是自己的。如果要種植蔬果,卻種植在別人的土地上,最後別人收成去了,豈不是白費功夫嗎?修行人能夠恭請天命明師,指點自己的方寸寶地,然後在自己的方寸寶地上用功夫,就可以成就一切道業。因為找到自己的方寸寶地以後,在方寸寶地的地方用功夫,就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六祖壇經行由品,五祖知道六祖已經開悟本性,謂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如果能夠見到自己的本性,認識到自己的真心,自能萬法無礙,縱然自性能生起萬種的心,卻不為外相所動搖,體知凡界一切萬事萬物,卻無一事可以掛礙,果能如此,即名為大丈夫,可以成為人天的導師,甚至悟得佛性,成為脫離三界的佛----大覺者,這樣才是真正的得道者,所以古尊宿語錄曰:「到得恁麼田地。方可為人師」。佛世尊已經涅槃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西元前六二三年涅槃),現今離開正法的時期已經非常遙遠了,如今正是處於末法時期,眾生受到酒色財氣,名利恩愛的薰染,日趨嚴重,根器又不足,放縱太甚,不知道追求超生了死的大道,所以古尊宿語錄曰:「如今去聖時遙,人多懈怠」。世尊滅度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西元二○一二年),現在正是末法的時候。佛法是在佛入滅後一千年以後傳到中國的,所以佛法傳到中國是在像法二千年的時期,佛法是在漢朝漢明帝的時候傳入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是像法一千年,到了唐朝仍然是在像法時期,宋朝開始是末法一萬年的時期。到了明朝、清朝、到現在也是末法時期。一般人都認為佛法分為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等三個階段但是渭賾前賢認為平等法的佛法常在世間普渡眾生,根本沒有所謂正法、像法、末法等三個時期。因為每個時期都有祖師住世,那個時候菩提正法的授受是單傳或是寡傳寡授期,因為時機還未到,還沒有到大開普渡的時候,所以無上法是擇人而授,因此沒有正法、像法、末法等分別,所以古尊宿語錄說:「尋常說正法、像法、末法。山僧道法無正像末。菩提正法是要讓求道人,即刻開悟,一世解脫的無上法門。無上心印大法,只有一道門,只要將這一道門打開,寶藏就在裏面,這是菩提正法殊勝於一般法門的地方。古尊宿語錄第一卷記載:唐朝開元年間,馬祖道一禪師來到南嶽般若寺。他不聽經也不請示佛法,整天都在打坐參禪。懷讓禪師便問他:「你每天坐禪所為何事?」馬祖便回答說:「想成佛。」懷讓禪師點了點頭一言不發就離去,有一天在馬祖的面前,拿起磚瓦在一塊石頭上磨。馬祖覺得很納悶的問:「禪師磨磚頭作什麼?」懷讓禪師回答說:「磨磚成鏡子啊!」馬祖聽了很詫異的問:「磨磚怎麼可能成鏡呢?」懷讓禪師立即反問他:「磚頭既然磨不成鏡子,那坐禪又豈能成佛呢?」馬祖疑惑地問:「要怎麼做才能成佛呢?」懷讓禪師回答:「就好像牛拉著車子,如果車子不動了,你是要打車子呢?還是打牛呢?」懷讓禪師接著又說:「你是學坐禪或學做佛?如果你想學坐禪,禪並不存在於坐臥的形式上;如果想學做佛,佛也沒有常住不變的形相。一切法本是無住的,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執著。如果一直執著坐相,永遠是無法見到佛法的。」靜坐,只是修禪的一種方法,絕對不是修禪者的目的,靜坐要能夠反觀自照,洗心滌慮,屏除妄想雜念,如果能夠聚精會神而全神貫注,透視萬事萬法的真相,不為無常生滅的煩惱所困惑,若把靜坐修禪當作是成仙作佛的一種法門,那靜坐就會流於形式,錯用心而捨本逐末,讓修禪者迷惑於其中,如駕著牛車不動,不知道去趕牛卻猛打車子,車子永遠也動不了,終究徒勞無功。磚頭是不能磨成鏡子,所以靜坐的確不能成佛。靜坐雖然是一種威儀,也能夠使心有安定的作用,只是不可以把心的安定視成開悟。五祖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從祖師的開示,讓我們更了解開智慧是在於心,而不是在於坐禪。現在一般人常把打坐視為一種法門,誤以為坐得越久越好,這就錯用心了,好像想磨磚成鏡。只有得授菩提正法積極修辦,最為要緊,才能了脫生死輪迴,得登彼岸,所以古尊宿語錄說:「諸人決然要辦,此事緊要」。因為接受大善知識,傳授菩提正法,讓我們知道生來死去見當前的真明路,在本性的地方用功夫,積極修辦,福慧雙行,內外勤修,才能讓我們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天命明師指點真明路,只是開導性質而已,其實並無法可得,還是要我們自悟自解,才能功愿成就,離苦得樂。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曰:「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如來佛在金剛經第十分對須菩提問曰:「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我從前在燃燈佛的地方,明白自性的當下,於佛法上有所得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呀!我師父如來昔時在燃燈佛那裡,經過燃燈佛授記,在頓悟自性的當時,只是恢復本性的光明,於佛法上並無所得』」。可見接受天命明師指點本性之所在,其意義是:要我們受用本性,讓君臣定位、收束雜念、盡人合天、轉識成智、契入真空,空到極點,連有所得、無所得、空的境界都沒有,才能真空妙有,顯露善美德行,這是求道恢復本性的方法,故云無所得。活佛師尊在金剛經白話解說曰:「例如一位白內障患者,醫師為他將白內障去除,使患者恢復光明,光明是患者本身的,並非醫師給的,道理也是一樣」。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因為無所得,所以成就菩薩。清靜經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六祖壇經曰:「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今天領天命的點傳師,在新求道人的眼前畫一個圓圈,這是契入真空,再點一點,啟示妙有,也就是顯露善美德行,這是最上上乘的修行法門,與釋迦牟尼佛以前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的意義是一樣的所以古尊宿語錄說:「是出生死,然本無生死可得,何故。」可見接受善知識,只是指點你的本來面目,恢復你的自家珍,並不是得到什麼外來的珍寶,所以不可以存有所得的三心。如果還沒有遇到大善知識,傳授大道,可以先從佛、道等教門修持,等待因緣時機來到,再恭請天命明師,傳授大道,所以古尊宿語錄說三際求之不可及,先佛道」。修行人對於過去心、現在心、未來三心都不可得,因為有所得就有所失也。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心,但是這三種妄心都是人的執著、夢想、顛倒、妄想所無中生有的,好像月亮有陰晴、圓缺、明暗,但是都不是月亮的本來面目。有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有一位德山大師,俗姓周,因為精研金剛經,所以世人叫他「周金剛」。德山大師見當時南方禪學大盛,禪師們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內心大為不服,所以擔著一生的辛苦著作青龍疏鈔,準備找禪師們一較高下。在半路上,大師因為肚子餓了,準備買些餅子充飢。沒想到賣餅的老婆婆功力非凡,出乎意料地問他:「你一生講金剛經,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可否告訴我:你要用那顆心來買餅吃?」大師雖然滿腹經綸,猛然經此一問,竟然被考倒了。大師為什麼被考倒了呢?因為他的「妄心」在乍聽問題的一剎那間,湧生一連串的顛倒妄想----思緒起伏,如同驚濤大浪,排山倒海而來,一時哪招架得住(整理出頭緒)呢?當然,這只是一個佛門的公案(故事),把它當作是一個啟示即可,否則拘泥在文字上,永遠不會有開悟的一天。後來他往參龍潭禪師,始悟祖師西來意,體認出本來心,將所持疏抄焚之,並曰:「窮諸玄辯,如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所以古尊宿語錄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修持心得】:
從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八冊,古尊宿語錄第的記載說明修道如果沒有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會墜入四生六道之中,輪迴不止,肯定修道要開啟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因為開啟玄關金鎖,才能找到自家菩薩。修道如果能夠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就可以成為丈夫、天人師、佛也。雖然現今離開佛世尊,已經很久遠了,眾生被習性污染太深,根器又不足,怠惰成性,比較難以渡化。雖然佛法分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個時期,但是每一個時期都有祖師應世,只是以前是單傳獨授,或寡傳寡授期,得道的原子並不是很多古尊宿語錄強調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趕快修辦道,如果機緣未到,還沒有得到無上法,可以先從一般教門修持,等待因緣來到,接受天命明師的點傳以後,也要將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放下,修持內功外果,以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才能功愿成就,了愿還鄉。
  金鎖玄關超凡入聖光祖道

  三天大事講辦學修永流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