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3)、如或未入玄關,且在荊棘林裏。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3)如或未入玄關,且在荊棘林裏。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七十八冊,建中靖國續燈錄。
經文:淨慈今日不著便,上堂云:雲門餬餅,非麵所成,趙州喫茶,口行人事,諸人還相委悉麼?   若也委悉,方信古人是截鐵之言,如或未入玄關,且在荊棘林裏。上堂云:若論此事,得之則絕毫絕氂,用之則如山如嶽,迎之則無背無面,隨之則無厚無薄,如斯語話,諸人還委悉麼?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七十八冊,建中靖國續燈錄卷第二十五記載:法雲禪寺住持傳法佛國禪師惟白集,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一番精闢的見解,舉例如下:「淨慈今日不著便」:淨慈要語一書指出,修行之人不可以每日的修行太過鬆懈隨便。「上堂云:雲門餬餅,非麵所成,趙州喫茶,口行人事,諸人還相委悉麼?」:有一天,傳法佛國禪師上法堂,慈悲開示說: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多前的黃帝時代,舞曲舞步雖然已經失傳,但是後來的人模仿雲門所編織出來的餬餅(舞曲),已經失去原來的模樣,並不是用一般的麵粉做材料,就可以還原原來的雲門舞曲;趙州和尚去喫茶,是去體悟道的實相。一般的人看到了,與行人閒聊時,那裡知道趙州和尚在做什麼事呢?「若也委悉,方信古人是截鐵之言」:如果熟悉雲門舞蹈已經失傳,後人所編造出來的舞蹈不是原來的樣子,趙州和尚,表面上是在喝茶,其實是在修道、悟道,就相信古代聖賢仙佛,傳下來的心地法門,是真實不虛,是斬釘截鐵之言。「如或未入玄關,且在荊棘林裏」:如果還沒有接受天命明師打開玄關金鎖,還沒有找到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主人翁還是住在荊棘叢林裡面,無法跳脫樊籠。「上堂云:若論此事,得之則絕毫絕氂」:傳法佛國禪師上法堂又說:若論修道悟道這件事情,如果得到正法眼藏,明心見性的人,他心裡面非常清楚,完全沒有毫釐的疑問。「用之則如山如嶽,迎之則無背無面,隨之則無厚無薄」:本性的作用猶如山嶽一般的大,向前迎去,看不到它的背部以及顏面,跟隨在後面,也見不著它的厚薄。「如斯語話,諸人還委悉麼?」:傳法佛國禪師所說以上的這些話,你們是否已經瞭解,還有什麼疑問嗎?
【延伸演義】:
雲門舞蹈是上古時候的舞蹈,可惜已經失傳了。後來的人無論如何模仿,終究不是他的原始面貌;而趙州和尚喫茶去,這是他修道、悟道的功夫,豈是一般的眾生所能了解的。一個人穿在自己腳上的鞋子是否適合,只有他本人最清楚,所以必須要自己親身去實際體會,才能弄清楚講明白其中的道理。佛法之大意如此,禪的真意也是如此。這也就是有名的趙州和尚禪林法語:「喫茶去」的道理之所在。什麼是:「如或未入玄關,且在荊棘林裏」呢?玄關竅是靈性所居住的地方。法雲禪寺住持傳法佛國禪師認為玄關竅,如果沒有接受天命明師打開,好像還在荊棘叢林裏面,無法跳脫出來。蓋眾生靈性出入的門戶----玄關竅,如果沒有開啟,則無法受用,有而不知其有也。有一次,青原行思禪師告訴慧藏禪師,他希望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地方求法。慧藏禪師答應了,當青原行思禪師到了惠能大師的地方,得授心法回來以後,慧藏禪師問青原行思禪師說:「你到六祖惠能大師那裡,有沒有得到什麼」青原行思禪師回答說:「沒有得到什麼」慧藏禪師問:「既然你沒有得到什麼,那麼你到惠能大師的地方做什麼呢?」:青原行思禪師說:「我如果沒有到惠能大師那裡求道,我就不知道我失去什麼」從以上慧藏禪師與青原行思禪師的對話中,讓我們知道求道的真諦與意義。本性是自家珍寶,如果沒有求道,有而不知其有,整天都在東奔西跑,不知道都是自性的作用,好像在荊棘裏面,無法跳出荊棘叢林的範圍一樣。一般人都說七孔八竅,七孔就是就是眼睛兩孔,鼻子兩孔、耳朵兩孔、嘴巴一孔,稱為七孔;那八竅在那裡呢?再加玄關竅,才稱為第八竅。所以得道之人,七孔八竅才算完整。傳法佛國禪師指出,本性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所以說:「得之則絕毫絕氂,用之則如山如嶽,迎之則無背無面,隨之則無厚無薄」。所以六祖壇經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是諸佛之本源」道德經說:「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可見本性是一團真理、磁場、能量,肉眼是沒有辦法看到,也不可以用觸覺摸得到,但是確實存在,它是諸佛的本體也。而我們的視、聽、言、動,行、住、坐、臥,思想行為‥‥等,無不是本性的作用。如果沒有找到本性的源頭,訪求天命明師,打開玄關妙竅,則永遠在荊棘叢林裡面,輪迴六道,難以逃脫也。上天的九品蓮臺,都是留給有功德的人坐的。金剛經說:「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世尊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等來行佈施,他的功德不及開悟本性中本有的般若正法,以及用四句偈(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來求道,或求道以後講給別人聽,以宏道渡人,他的功德更加多多矣!可見渡人求道功德之浩大,並不是世間任何珍寶所能勝過的。因為渡化眾生,得授般若正法,可以讓眾生明心見性,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回到理天,永享逍遙,極樂無邊,不生不滅,豈是世間任何榮華富貴所可以比擬的。所以說行功立德,以渡化眾生求道為第一、最殊勝、最偉大的奇功也。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七十八冊,建中靖國續燈錄卷第二十五的記載:「如或未入玄關,且在荊棘林裏。傳法佛國禪師肯定修道,如果沒有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就無法會見本來面目,還是在六道輪迴的荊棘裏面,難以離苦得樂,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所以要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竅。現今適逢三曹普渡,人神共忙之際,三會龍華,全靠功德為重。無功內果難修,功多果自強。自古以來修道,大道單傳或寡傳之時,先把內果修成,再立外功,普渡眾生;如今普渡的時期,辦功要為先,修果次之。現在一貫道各組線前賢,知道以上這些道理,所以都到世界各國去開荒闡道,立天下第一奇功,就是渡化有緣眾生,求道修道,回鄉面 。如果大家得道以後,只圖眼前的清閒自在,不顧他人,不代天宣化,渡化眾生,便是自私自利,不積功累德,如何能夠消冤解孽,如何能夠功德圓滿?達本還源呢?
註:
一、淨慈要語凡二卷。明代鼓山元賢撰。收於卍續藏第一○八冊。收集有關念佛、放生之要語而成。「淨慈」係取自其師聞谷廣印之菴號。此書依之而立淨、慈二門,前者闡明念佛三昧之解行,後者則戒殺生,勸放生。元賢參謁廣印,受雲棲袾宏之戒本,稟其禪、淨、戒一致之說,唱導以念佛三昧總攝萬行,以殺生一戒為眾善之首。
二、餬餅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雲門禪師云:餬餅。雲門禪師要以餬餅塞住他的嘴亦不悟。此處解釋為雲門舞曲。
三、悟道:又作得悟。即了見心性,徹悟大道。專心修習佛道,以期達到悟道之妙處,此乃各宗修道之共同究極目的。然悟道一語,多為禪宗用於得法開悟者,稱為見性悟道
四、截鐵之言斬釘截鐵之言
五、荊棘:有刺的蔓藤。
六、樊籠鳥籠,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飛鳥進了籠子。
七、絕毫絕氂氂—讀音同「離」--不失沒有毫釐的疑問
八、佛法:佛所說之法,八萬四千之法藏是也。
九、禪林法語禪門中修行的一句座右銘。
十、青原行思:(七六一年~七八三年),俗姓劉,名行思,法號靖居,又稱靖居和尚,唐朝吉州安城(位於今江西)人,佛教禪宗大師,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座下之五大弟子之一。唐僖宗時追謚為弘濟禪師。住江西青原山靜居寺。行思門下石頭希遷一系,稱為石頭宗。數傳至洞山良曹山本寂,創禪宗曹洞宗
十一、慧藏禪師又名石鞏慧藏禪師,隨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修行,一日在廚房工作,馬祖問:「你在做什麼?」石鞏答:「牧牛。」馬祖再問:「怎麼牧?」石鞏說:「一迴入草去,便把鼻孔拽來。」馬祖曰:「子真牧牛。」
十二、如山如嶽:形容猶如山嶽一樣的穩重。
十三、迎之則無背無面,隨之則無厚無薄:與道德經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一樣的。是無生無死、亙古長存的,因此我們無法了解它是何時開始、何時結束的。
十四、真理:永真實不變的道理。
十五、肉眼:人間肉身之眼,為五眼之一。
十六、本體:諸法的根本自體,在應身叫真身為本體
十七、深海珍寶有機寶石~硨讀音同車;磲讀音同源自於深海稀有的硨磲貝五爪貝帝王之貝,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是珊瑚礁區的大型雙殼貝是全世界最大的雙殼貝,殼長可達一、三公尺以上,重量可達四○○公斤
十八、琉璃琉璃,又稱流離、瑠璃、瑠瓈,璧流離是中國古代對來自西域的一種寶石的稱呼。美國漢學家貝特霍爾德·勞費爾認為,在中國古代琉璃絕不可能指玻璃,琉璃是寶石,不是玻璃,「連兒童都會區分寶石珠和玻璃珠。
十九、珊瑚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化石。珊瑚蟲為刺絲胞動物,身體 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骨骼叫珊瑚石或簡稱珊瑚。
二十、琥珀琥珀自古就被視為珍貴的寶物,因為琥珀來自松樹脂,而松樹在中國又象徵長壽。中國人更把琥珀選為ㄧ昧藥材!本草綱目記載:「…安五臟定魂魄,消瘀血療蠱毒,破結痂,生血生肌,安胎…」說的就是琥珀的療效。
二十一、瑪瑙:瑪瑙也作碼瑙、馬瑙、馬腦等,是玉髓礦物的一種,經常是混有蛋白石隱晶質石英的紋帶狀塊體,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常用做飾物或玩賞用。但使用人工方法可以將瑪瑙變成綠色。加工完成的瑪瑙很是好看,富有光澤。
二十二、明心見性: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未入玄關見性難 荊棘 面苦牽纏
求師指授真明路 共脫沈淪返理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