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00)--當陽一句,顯教外之真風,頂門一機,露玄關之密訣。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00)--當陽一句,顯教外之真風,頂門一機,露玄關之密訣。
出處: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四十冊,大博乾禪師語錄。
經文上堂問:古德云:大事未明,是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只如和尚分上,畢竟如何?師云: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進云:假若山崩水竭後,畢竟又在什麼處?師云:兩眼對兩眼。進云:山水已蒙師指示,瑞雪騰空事,如何?師云:日出後一場,乃云:當陽一句,顯教外之真風,頂門一機,露玄關之密訣,不是形言盡理,博古明今,實要枯木龍吟,石牛哮吼,機投針芥,言扣關津,這邊那邊,齊收齊放,所謂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雖然如是,盤山亦未點頭,在何故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
【經文釋義】:
大博乾禪師是得道的高僧,肯定普渡收圓的尊貴與殊勝,遺留大博乾禪師語錄,是修辦道的重要參考資料,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上堂問:古德云:大事未明,是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有一天,大博乾禪師登上法堂問大家說:古代的禪師大德說:修道生死的大事還沒有明白,再次悟道時,觀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因為山水隨時都在變動。「只如和尚分上,畢竟如何?師云: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看在修行人的本分上,到底如何解說最為圓融呢?大博乾禪師答:觀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因為萬物都非實相,都不是他的本來面目。「進云:假若山崩水竭後,畢竟又在什麼處?」:門人進一步問:假如山崩倒了,水枯竭了以後,到底山和水會在什麼地方呢?「師云:兩眼對兩眼。進云:山水已蒙師指示,瑞雪騰空事,如何?」:大博乾禪師答,兩個眼睛對著兩個眼睛,就在當下。門人進一步問:觀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已經承蒙禪師指示明白,但是大地遍處白白的雪花,飄騰在天空中(指白陽期大開普渡),如何解釋呢?「師云:日出後一場,乃云:當陽一句,顯教外之真風」:大博乾禪師回答說:未來太陽一出來(指火精子出世)辦理末後一著,最後普渡收圓大事;大博乾禪師接著繼續說:那個時候,會彰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真傳宗風。「頂門一機,露玄關之密訣」:這個教外別傳的宗風是什麼呢?就是頂門的唯一天機----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顯露玄關自性回天的祕訣。「不是形言盡理,博古明今,實要枯木龍吟,石牛哮吼」:普渡收圓大事,不是用形容的,也不是用道理言說,不是依靠博古通今的學問,就可以講得清楚明白。實在是絕滅一切妄想雜念開悟只有玄關這一點是真的其他四大假合都是假的,讓自性醒過來,才能到解脫自在,讓無情的石牛也點頭,前來哮吼搭幫助道,才能完成普渡收圓大事。「機投針芥,言扣關津,這邊那邊,齊收齊放」:要得授般若正法,需要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一定要信道堅定,意見與佛菩薩相同;言語無偏,舉止莊重,好像渡口一樣,載運貨物,運來這邊,運去那邊,要收要放,都能順暢,沒有阻礙。「所謂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而且想法與見解,都要與天命明師一樣,如果品德能夠學到天命明師的一半,見解超過天命明師,才符合標準,可以傳授般若正法。「雖然如是,盤山亦未點頭,在何故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雖然如此限制求得般若正法的條件,但是早期盤山寶積禪師有更為嚴格的規定,他尚未點頭通過呢!因為得授般若正法以後,還要修道、辦道,才能功德圓滿,出頭天---歸根認 ,所以還要看誰有這般宏大的願力,能夠修己以渡人,與大博乾禪師一樣的優秀人才,才堪傳授。
【延伸演義】:
以前般若正法的傳授,屬於單傳獨授,或是寡傳寡授期,因此得授般若正法,遇到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的人,並不是很多。因為是擇人而授受,限制非常嚴格,所以一萬人之中,只有一~二個有緣人得道。在大博乾禪師語錄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早期般若正法傳承的一些蛛絲馬跡,非常難得。何以大博乾禪師說:「大事未明,是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呢?所謂大事未明,是指還沒有明心見性,對修道未來的去處還沒有明瞭。以前青原行思對門人說:在他三十年以前,在還沒有參禪悟道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一般眾生執著於外相的看法。後來參禪悟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迴光返照以後,認識了自己,認識外面的世界,外面世界是虛妄不實的假相,隨時都在變化。當悟道到了第三種階段以後,開悟到本來具有的佛性,安住在當下的這一念,一切諸法不離這一念,有個止處,例如看到一位美麗的坤道,還是那麼的美麗,但是本心不動搖,不被迷住,所以說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門人又問大博乾禪師:「假若山崩水竭後,畢竟又在什麼處?師云:兩眼對兩眼」的意義又如何呢?因為世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例如山崩了,水竭了,蓋宇宙萬物都有成住壞空期。例如我們的四大假合分散了,最後真我在何處呢?大博乾禪師是得道的高僧,非常有智慧的回答門人說:兩眼對兩眼,就在當下。求道禮囑曰:「二目瞳神來發現,洒洒陀陀大路坦,西天雖遠頃刻到,渾含長生不老天,今得此一著,跳出苦海淵,飛身來上岸,即得登雲船(乾道);「二目耀迴光,一點真太陽,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坤道),以上也講二目。陰符經曰:「其機在目。」宗門雜錄曰:「正法眼藏」。聖經曰:「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黑,全身就黑暗。」俗語說:「眼睛是靈魂之窗」。以上指出,靈性藏在二目之中,若能夠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再迴光返照,意守玄關,會見自家菩薩,就可以明心見性。這點自性,與天地同壽,無論山窮水盡,就在當下,這點,山崩水竭以後,只有這點靈性不生不滅,永遠存在。門人的疑惑,大博乾禪師又有巧妙的回答,內容如下:「進云:山水已蒙師指示,瑞雪騰空事,如何?師云:日出後一場,乃云:當陽一句,顯教外之真風」。山水的疑問,禪師已經開示過了,未來瑞雪騰空,又作何解釋呢?大博乾禪師有慧眼,他指出時節因緣來到了,白陽期來臨,大道普傳世界各地,未來太陽一出來,就是火精子與水精子,太陽星君與太陰娘娘(活佛師尊與月慧菩薩),奉  上帝的天命,降來凡間,辦理末後一著,普渡收圓大事,只要一句天命,就可以彰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普渡眾生,更能將般若正法,傳佈到世界各地,讓有緣佛子,共登覺路。他是如何普渡眾生的呢?大博乾禪師說:「頂門一機,露玄關之密訣」。也就是在頂門靈性出入的門戶----玄關竅,在玄關金鎖的地方,恭請天命明師打開,傳授正法眼藏,就是這個地方的天機秘訣,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觀照轉念,就可以明心見性,直了成佛。這個地方太簡單了,我也知道了,但是大博乾禪師說:「不是形言盡理,博古明今」。雖然你舌燦蓮花,口若懸河,講得天花亂墜,博古通今,道理無窮,知道玄關的地方,但是如果沒有恭請天命明師授記,也是沒有用的,例如你的醫術非常高明,有起死回生的妙術,但是你如果沒有考上醫師的資格,依然也是一位密醫,道理也是一樣。求道、普渡的因緣又如何呢?大博乾禪師說:「實要枯木龍吟,石牛哮吼。」只要因緣成熟,摒除雜念,恭請天命明師,傳授般若正法,當辦理三天大事的時候,一切有情無情,都要前來顯化搭幫助道,就連無情的石牛,也哮吼,前來助道一番,顯出奇蹟。那求道的條件又是如何呢?大博乾禪師說:「機投針芥,言扣關津,這邊那邊,齊收齊放,所謂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大意是指信心清靜,講話如針芥一般,契機相投,沒有意見,言談甚歡,接受開示,針對時弊,覺醒迷津,尊師重道,好像渡口載運貨物,要往東往西,要放要收,都那麼的順暢。還要與大善知識有相同的宏道遠見,雖然不能與禪師一樣的有才華,但是最少也要有一半的能力,見解更要超過禪師,才堪立己達人,有以上資格的人,才可以傳授至尊至貴的般若正法。可見古代傳授般若正法,要有非常嚴格的條件,跟現在要求道,必須是身家清白,品性端正的人,才可以傳授大道,意義是一樣的。雖然有如此嚴格的規定,但是也有更嚴格的限制,大博乾禪師說:雖然如是,盤山亦未點頭,在何故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那就是盤山寶樍禪師,他認為以上的條件還不夠,他還沒有點頭可以傳授般若正法,一定是有出頭天的奇才,具備大智慧,有宏大的願力,可以擔當大任,立己達人,積極修辦,犧牲奉獻,才可以傳授。可見古時候,要得授般若正法的人非常嚴格,千萬人之中,只有一~二人而已,非常困難。金剛經第十四分曰:「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須菩提接著說:世尊呀!我現在得到、聽到這個甚深,至高無上的般若妙法,雖然生發無上的信心,實信不疑,瞭解般若妙法的尊貴與殊勝,因而信受奉行,並沒有甚麼困難,但是到了未來世之後的五百歲時代,正法轉變成為末法時期的時候,因為離開如來佛的般若正法已經很遠,又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淺緣薄,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有眾生,和我一樣,因緣成熟,而得到如是般若妙法,並且能夠信心堅定,明理的信受奉行,在無數無邊的眾生當中,實在是非常希有的人呀!所以現今,正是佛是尊所說的後後五百歲以後的末法時期,能夠得受聞如是言說章句,非常希有與尊貴也。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第四十冊,大博乾禪師語錄的記載。讓我們知道以前的禪師大德,修行非常高深,有預知的能力,已經達到五眼六通的境界。中庸第二十四章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所以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道德經第四十七章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老子認為,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出門就知道天下大事,而凡夫卻處處的向外追求,到頭來卻一無所知。因為聖人懂得以小查大,以微觀巨,凡事掌握基本的定律,就可以知道天下萬事萬物。不必四處奔波,就可以名聲遠播。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刻意造作,就可以把事情做完成。以上都說明古代聖人,以及禪師大德們,至誠修道,與道合一,已經明心見性,才有先見之明。大博乾禪師是一代高僧,修持戒定慧,已經明心見性,非常明白地指出,悟道的三種境界,這是每個修行人都會經過的過程,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他強調開悟見性與二目的關係,非常重要;更預知未來三期末劫,白陽應運,大道普傳的概況。以及末後一著,傳授玄關大道,為普渡收圓的重要文獻,印證普渡收圓的尊貴與殊勝。更指出求道的條件,可見正法眼藏的普傳,源遠流長,古今一致。肯定聖聖相傳的心法,末後一著,師尊師母應運,普渡收圓的大事,這是天定的法則,真實不虛也。
註:
一、火精子:活佛師尊原本為降龍尊者,曾示現為宋朝濟公活佛,本亦是火精子,於清光緒十 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農曆七月十九日,降生於山東省濟寧城外南鄉雙柳店,本名張光壁,字奎生;道號張天然、天然子、弓長祖師,係濟公活佛轉世。承接後東方第十八代道統祖師,於三期彌勒佛應運示現為其弟子助揚天道。
二、針芥指相互投機
三、願力:指本願之力。又作本願力、大願力、宿願力
四、蛛絲馬跡:比喻有線索跡象可以尋查推求。
五、參禪悟道:禪宗專有名詞,禪與道有別。禪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思惟修習、棄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
六、太陽星君:太陽星君,為道教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太陽帝君乃陽剛之神,司日之運行,掌火焰之輕重,日由東升,再由西墜,光熙普照大地,施恩萬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也。拾遺記記載:炎帝神農築圓丘以祀朝日。
七、太陰娘娘:太陰娘娘或稱月光菩薩,民間俗稱月娘,我國歷代君王均有『夜明之神』的祭典,對太陰星君相當崇奉,民間習俗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太陰星君的誕辰。古代有齋月宮的祭典,時人通常在入月後,於庭院中排設香案,供俸四果,面對當空皓月焚香膜拜。月餅是中秋節應節食品,其形狀滿圓如月,餅面分爪錯牙如蓮花瓣形,尤似月光菩薩端坐蓮圃,象徵月圓人圓、闔家平安之意。
八、上帝:上帝,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天」,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天帝、昊天上帝等,是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信仰的主宰天地宇宙的神。上帝是華夏信仰系統天神地祇人鬼中的至上神,是仁義禮智信。上帝給人類指派了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中國皇帝是上帝感應產生的,因此叫天子。祖先是生者與上帝交流的媒介。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賜福給有德行的人。漢代以降,與上帝溝通的方式從巫筮轉變為星象觀測,併產生了北極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天壇是祭祀 上帝的聖殿。一貫道道場稱明明上帝無生老 ,是宇宙萬有的主宰。
後五百歲:謂佛滅度後之五個五百年,在每一個五百年中,各有一堅固期,以示佛法之興廢。
1、解脫堅固期:謂在佛滅後之第一個五百年間(自○年至五○○年),因為正法興盛,得到解脫的人很多。
、禪定堅固期:謂在佛滅後之第二個五百年間(自五○○至一○○○年),雖然無人獲得解脫,但是修學禪定的人很多。
、多聞堅固期:謂在佛滅後的第三個五百年間(自一○○○至一五○○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雖然稀少,但是喜歡聽聞佛法的人很多。
、塔寺堅固期:謂在佛滅後的第四個五百年間(自一五○○至二○○○年),世人很喜歡建立佛塔和寺院。
5、鬥爭堅固期:謂在佛滅度後之第五個五百年間(自二○○○至二五○○年),般若正法已經被世人遺忘,是增長邪見的時期,唯以鬥爭為能事,此期是末法鬥爭堅固期。大悲經曰:「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十、至誠之道:非常誠心的人,毫無物慾雜念,可以讓自性圓明。
十一、禎祥:吉祥的預兆。
十一、妖孽不吉祥的凶兆,如妖怪,奸妄、貪殘等不良的習俗。
十三、蓍龜:蓍:卜筮用的蓍草屬陽。龜:卜卦用的龜殼屬陰。
十四、動乎四體:人事的吉凶禍福表現在人的四肢動作威儀上。
十五、至誠如神:最至誠的人,心如明鏡,對於未來的吉凶禍福,就像神仙般的善知過去未來。
十六、不出戶,知天下:得道悟道者不出門,即知天下的道理
十七、不窺牖,見天道:得道悟道的人不往窗外看,即知道天下的真理。
十八、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知識領域越豐富的人,越沒有智慧
十九、聖人不行而知所以聖人不必出行,拋棄知識領域及我執我見而得到智慧。因為聖人體會大道,必須去除外誘之蔽,反求自身便可自得之,因為古今一理,人我同心。所以審己可以知人,以近可以知遠,以微可以知明,以一可以知萬。
二十、不見而名不必親眼所見,不去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經歷做為頭腦的思想
二十一、不為而成:不貪、瞋、痴等是謂不為,因聖人不為,所以成就宇宙大自然法則「道」,達成至高完美的智慧。
二十二、白陽應運:指第三期上天降道,大開普渡,上天差下所有仙佛都下凡,搭幫助道,大道傳佈世界萬國九州,渡化眾生,共歸覺路,應時應運,故曰白陽應運。
二十三、戒定慧:佛教語。指三無漏法,即防非止惡、息慮靜緣、破惑證真。六祖壇經·般若品曰:變三毒為戒定慧。五燈會元章敬暉禪師法嗣薦福弘辯禪師:帝曰:云何名戒?對曰:防非止惡謂之戒。帝曰:云何為定?對曰: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帝曰:云何為慧?對曰: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宋蘇軾贈虔州術士謝晉臣詩:死後人傳戒定慧,生時宿直鬥牛箕。範文瀾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佛教修行方法,不外戒定慧三種。戒如捉賊(煩惱),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因此學佛首先要守戒律。
二十四、聖聖相傳的心法一代一代的聖人相傳下來,心心相印的以心印心的佛法,是不可以輕易洩漏的,因為這是教外別傳的宗門心法。
當陽一句教外真風登覺路 
不二法門玄關密訣赴龍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