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母鵠的三隻小鳥

        母鵠的三隻小鳥
 
        面對清晨的寧靜,耳聞鳥叫蟲鳴,眼觀良辰美景,這麼祥和的境界,不就是人間淨土
嗎?其實心淨則土淨,若能時時照顧好心地,去除煩惱、滌清心鏡,則能映照出人間
的祥和與亮麗。
 
所以需要時時照顧好心地,才能以心轉境,而不受外境影響。所謂善惡一念心,面臨
同一個境界,不同的心念,就有不同的解讀。學佛就是要學得如何調適自心、培養善
念,即使處於逆境中,也能轉化為美善而破除諸多惡念。
 
佛陀在世時,說過一則故事:有一隻母鵠生了三隻小鳥,卻正好遇上乾旱,植物都枯
萎了,因此牠們賴以維生的蟲類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隻母鳥找不到食物,又看到幼鳥張大嘴嗷嗷待哺,實在不忍心,就撕咬自己翅膀的
肉來餵幼鳥。但是這三隻小鳥還沒碰到肉,就說:「這些肉很像媽媽的味道,該不會
是媽媽用自身的肉來餵我們?」於是牠們決定寧願餓肚子,也不能吃媽媽的肉。
 
這分親情至愛,感動了天神,即使是鳥類也有母慈子孝的情義,天神便協助母鳥餵養
小鳥。
 
佛陀接著說:「那隻母鳥就是過去生的我,那三隻小鳥,就是現在的阿難、目犍連和
舍利弗。」在過去生中,佛陀與他的弟子,經常以這種至情至愛互相成長,從前以自
身翅膀的肉來餵養,現在則以法語培育。
 
現代也有一種中鵑鳥,因為不會築巢、育雛,所以在繁殖時,會趁著鷦鶯或其他鶯科
鳥類的母鳥出外覓食時,把牠巢中其中一個蛋推出巢外,自己再偷偷下一個蛋。因為
顏色和花紋都和鶯蛋幾乎一模一樣,所以等母鳥回來時,也不會發覺,而一同孵育。
 
因為中鵑鳥的蛋比較早孵化,幼雛的眼睛還沒張開,就本能地將其他的蛋擠出巢
外,以免其他小鶯和牠搶食;充滿慈心的母鳥,不疑有他,還是不斷辛苦地覓食來餵
養小中鵑鳥。
 
即使當小中鵑鳥的體型已經長到比母鳥大了三、四倍,母鳥還是盡責地餵食。但
是,當中鵑鳥可以自己飛行的時候,卻頭也不回地離開。
 
人類也有很多是養子不教,更讓人感慨的是,有些子女非但不孝敬父母,甚至長大了
還拋棄父母,不報養育之恩。
 
總言而之,眾生的世界確實複雜,不過若去深究,不論什麼眾生,都離不開一念
心。若是一念心善,就像鵠鳥的母愛情深;如果一念心惡,就會如同中鵑鳥的無情。
 
同一種境界,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念。我常說:善惡在人心中拔河。一念善心
起,可以消除其他惡念,映照出一切美而善的境界;如果一念惡心起,就會吞噬其他
善念,顯現出惡劣與污濁。所以一切唯心造,只要將這念心照顧好,拂拭心塵,彰顯
清淨本性,那就是佛性了。
James Tse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