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維摩詰經 光明燈塔


      維摩詰經  光明燈塔

維摩詰菩薩,也稱為維摩詰居士,簡稱維摩居士金粟如來化身他來到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修行者,以襄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他並未出家,而是示現在家居士的形象,積極行善、修道,成為佛教在家居士的典範。維摩詰居士家財萬貫,平常救助貧民、布施僧侶、樂善好施聲名遠揚,而且不執著於外相是一貫道弟子學習與效法的典範。文殊菩薩在探病中,與維摩詰居士探討佛法,反覆推敲,道盡機鋒,妙語如珠,語驚四座,更加獲得了高僧大德們的崇敬。維摩詰菩薩醫治眾生的疾病,不是生理方面的病,而是精神層面的。他以連根拔起的治病方法,傳授可以究竟解縛的「不二法門」,讓眾生親證空性本來無生的事實,明白疾病的根源在於「執著」。維摩詰菩薩以示疾的方法引來大眾前往問病,以此示疾因緣廣為眾生說法,藉此機會提出種種關於疾病的問題,對大眾教導「空觀」的大乘佛法,非常適合一貫道弟子修己渡人的理念。維摩詰經指出:修行要從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做起、不攀緣權勢貴族、學習菩薩行~上求佛道、下渡眾生、履行四無量心、行持四攝法、修持三十七道品、發慈悲心不能有對待不可以有比較心與分別心、不求神通、不執著功德相‥‥等,都是一貫道弟子學習與效法的明燈指南,茲概述如下:

一、維摩詰居士對於一貫道弟子的修持有何啟示?

1、雖然處於世俗的家庭中,卻對三界不生絲毫染著;維摩詰居士雖有妻子、兒女,卻不會被妻恩子愛所牽纏,而由維摩詰家庭所示現的天倫之樂,也正好反應出一貫道弟子「齊家修道」的殊勝。

2、現今修道人要從「獨善其身」的小乘修行轉入「兼善天下」的大乘修行,如「道之宗旨」中所闡揚:「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3、維摩詰居士在所有王親、貴族中都能處之泰然,啟示我們白陽修士在這世俗社會中,不管跟什麼樣的人,都能圓融相處,融入群眾,並能廣結善緣,廣度有緣,最重要是要有率真的心,才能遊戲人間,並要秉持著「過化存神」的心態,坦然處之。

4、雖然在家修行,亦要遵儒家的三綱五常,守佛家的戒律,學道家的清靜無為,借假修真來成就佛道。

誠然,維摩詰經為大乘真理思想,強調「菩薩行」的偉大,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反對急於成就自了漢的聲聞法,而當把握「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之弘願;就如師尊所言一般,末法時期要自証自悟,在這當中,與眾生永不離開,責任待到眾生度盡時,則愿才能了。」

二、何謂四無量心?對於修持有何啟示?

所謂的「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表示對眾生的無量關懷,並且以實際的行動,實踐這些善行,對於修行的啟示如下:

1、「慈」就是「愛」的表現,菩薩所說的愛是透徹的,即是所謂:「無緣大慈」,給予一切眾生快樂;這一切眾生又包含了與我們無緣無故的有情生命,除了要使他們快樂,還要救拔他們的苦難,這就是有慈心悲願,透徹大無邊際,微無毫遺的愛,也就是慈的真意。

2、慈無量心:能給於別人愛樂之心,發揮出我們的慈悲心,行菩薩行。是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高舉白陽旗輝,帶來眾生希望的美。

3、悲無量心:能拔濟他人痛苦之心,救渡眾生的靈性回理天,脫離苦海。是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普現紅塵苦海,救渡一切災難的美。

4、喜無量心:見到他人離苦得樂,生喜悅讚嘆之心,並且時時保持法喜心。是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擴展無邊大願,與眾生皆能成就的美。

三、謂四攝法?對於修道有何啟示?

所謂四懾法,就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協助、攝持、成全別人的行為。對於修行的啟示分述如下:

1、佈施:能以「財施、法施、無畏施」去佈施別人,使他們受到利益,始之心生親愛。

2、愛語:針對眾生不同的人格型態,行為趨向,加以溫言慰喻,以柔軟語來度化眾生,並且多給於讚美、鼓勵、與人為善。

3、利行:以本身的「身、口、意」的善行,利益社會人群、利益他人。

4、同事:深入了解,觀察眾生,能與和平共處,並能去影響他們,亦即能與眾生同甘共苦,和光同塵,眾生做的事,菩薩能與之共事,而時時來影響眾生。

修道人,當以這四攝法來檢測自己,來攝住眾生,使他們接受佛道。

四、三十七道品?對於修持有何啟示?

所謂「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道諦」、「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要行」、「三十七修道法」……詳分則為三十七項修道要目,為佛法基礎名相與助道之精要;其原典則出於:「大婆娑論」(九十六)、「俱舍論」(二十五)、「雜阿  曇心論」(八)、「大智度論」(十九)等諸大論中,為大乘佛法初期施設之入佛階次,是一個修道人從入門道悟道成佛的三十七道「資糧」,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修行的啟示如下:

1、四念處:「」就是觀察、思維、就是「時時思維、觀察」自己身心四方面:亦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思「出離」。

2、四正勤:就是努力修行正道,以正確的觀念及正確的方法,殷勤地精進用功,此即「」、「」,讓:

a、已生惡念永斷。

b、未生惡念永不生。

c、未生善念生。

d、已生善念增長。

3、四如意足:就是所修的佛道,能「如意滿足」,能確實做到:

a、欲如意足:就是所求的道法,能「如願滿足」。

b、進如意足:正精進的行動,才能達成願望。

c、念如意足:念即是心念。就是對所修的佛法、記憶純熟,能如意滿足。

d、慧如意足:就是說對所修的道法,能時時思惟,不使它終斷、忘失,能如意滿足。

4、五根:就是能生長五種「」的根源。

a、信根:信仰正道。

b、精進根:努力修行正道而無雜念、雜行。

c、念根:對正法、正道能記憶不忘。

d、定根:對正道修行,能攝心不失。

e、慧根:對世間一切現象事物,由於定能生慧,能觀察明徹。

5、五力:將「五根」的作用而產生的「能力」,除惡成善,亦將「五根」的作用產生成「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覺分:亦即「擇法則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分」,將這七種覺分去「覺悟」明察自己所作所為,肯定自己的能力。

7、八正道:就是修行佛道者所獲得的八種成就,亦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這八種正道來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惱。

五、佛陀云:迴向心、說除八難,自守戒行,十善是菩薩淨土,對於修持有何啟示?

1、要把自己所修所獲的一切功德、好處,迴向予別人、眾生、法界,使他人得到福報。當一個學道人,不管是出家、在家、在早晚課、或做每一件善行、功德之後,默想把自己在這次善行中,把所得到的好處,都迴向給六道眾生,甚至無數佛土。

2、八難:所謂「八難」是指無緣見聞佛法的八項生命難題,亦即:

a、生於畜生道。

b、生於地獄道。

c、生於餓鬼道。

d、生於北俱蘆洲。

e、生於長壽天(無想天)。

f、生而盲、聾、瘖、啞。

g、生而世智辯聰。

h、生於佛前佛後。

我們修行者,當效法大乘菩薩的精神,表現出「捨心」與「願心」。將自己所作的功德,不取相分別的加以執著,迴向給眾生,並且祈使眾生遇到八難處不來障礙修道。

3、自守戒行:也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如同六祖壇經般若品所述「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意境相通。

4、十善是菩薩淨土:能實踐十善法門,必將福祿、富貴的果報,更能得清靜修持,語默動靜,無非都是道的發揮與實踐,所以依此十善修持,則身、口、意三業即清靜,自行化他兩相宜,若能這麼做,便能現出菩薩的清靜佛土。

六、維摩詰居士對佛陀十大弟子個人修持功力的開示對您有何啟示?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像舍利弗、目犍連,本是外道的學者或領袖;迦旃延、大迦葉,也是婆羅門的權威和長老;但他們一皈依佛陀以後,就唯有信仰、尊敬,從來沒有對佛陀有過任何批評;對於初學佛法的白陽弟子,可以依循這些先賢的足跡,在學道的旅程中,來完成自己的修學。

像阿那律、阿難陀、本是王子出身;富樓那、須菩提,也是大富大貴之家的種族,但是他們一皈依佛陀以後,就唯有侍奉、服從,從來沒有對佛陀表示過不滿。末法時代,慧根淺薄的眾生,可以從他們的事跡中,來長養我們的信心。

其中尊為佛子的羅羅,固能完成他的密行;就是賤如首陀羅喉族的剃頭匠優波離,在僧團中也有他崇高的地位;我們唯有帶著感恩的心,像十大弟子一樣,服膺佛陀救人救世的精神,體認佛陀指示的宇宙人生真理,再信受奉行。

而維摩詰居士,能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不足之處,加以開示,使他們真正能契入大乘真理,走向菩提大道。所以看完弟子品之後,也感觸到本身修持上,良多不足之處,也深深地感悟到往後之修持,更應遵循的方針與啟示如下:

1、修行當以利益眾生為前提,而非只修個自了漢,亦當「二六守中」從本心、本性下功夫、內功外王雙管齊下。

2、末法時期,宗教亂象層出不窮,要認「理」實修,不要執著於神通顯化,著相修行,要真正發出慈悲心,從心性去講說,隨方解縛;因材施教,才不至誤導眾生。

3、發慈悲心不能有對待、比較心與分別心,財法雙施上亦是如此,另一方面要把修、辦道當作自己應做的事,不著有功德相。

4、修道要深入文字之中,出於文字之外,才不至於受文字障。一個說法者應當要善說,不要亂說,應要機說法,對症下藥。

5、不要著空修行,當知空中生妙有,要發揮出我們的真智慧,借假修真,不昧輪迴,渡化眾生。

6、「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講經說法,引人棄惡向善,應當要使對方,真正地發露懺悔,拋去以前的包袱,面向光明,而非解析以前所做的一切,將犯了某某罪愆,反而增加對方之不安與負擔。

7、我們榮沾天恩師德,能在此時機求道、修道、辦道,應當珍惜此因緣,更應秉持著在家出家、在塵不染塵的修行功夫,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真正跳出三界煩惱的束縛。

8、一貫道弟子之殊勝處,就是能代天宣化,引迷入悟,所以我們更應該在真理上下工夫,多研讀聖賢仙佛的經典,理念要正確,才不會愧對天恩師德。

七、菩薩品中維摩詰居士與光嚴童子的對話予當今修持上有何啟示?

現今白陽修士比其它宗教修行者之殊勝處,就是我們能夠經明師一指點,超生了死。雖然我們有此機緣求道、得道,但是並不表示我們的修持比其它宗教的修行者高,所以對其它各宗各教,切不可以有傲慢心況且由維摩詰居士與彌勒菩薩的對話中,給我們有很好的啟示:今天我們求了道,得受明師一指,但就不能著重在這表相上,而是要著重於實質上證悟與實踐。最重要我們應該有此認知,「求道」其實並無所得,只是告訴我們本自俱足而已。所以還是要在「悟」與「實踐」,才能真正的明心見性。而且求道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找回自己的天心、天性,找回「自己」,當自己的真主人,以真主人用事。活佛老師也曾告訴我們:其實老師並沒有給予我們什麼,只是讓我們了解,我們什麼都沒有欠缺,本自俱足,而非是從明師那裡得到什麼。當知佛性人人俱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是眾生自性被障礙住而已,所以我們更應該以平等無為的心,去成就一切的眾生。

八、菩薩品中維摩詰居士與光嚴童子的對話予當今修持上有何啟示?

我們常聽說修道三不離:「不離道場、不離經典、不離前賢」。但是一般人對於「不離道場」,都指侷限於佛堂,也因而有「在佛堂行王道,在家庭行霸道」的情況產生也有些人會有不當的認知,如果這個人常常出現在佛堂幫辦,表示他修得很好反之就是退了道心、不誠心。其實這都是錯誤的觀念,維摩詰居士在菩薩品中告訴光嚴童子:「直心是道場」,真正的道場是指我們的『心』,而非特定的場所與空間而且心量有多大,你的道場就有多大。就如同佛陀一樣,佛陀的心量是無窮無盡,而祂的道場就有多大呢?『無限的真空』。所以前人常慈悲的告訴我們,「道」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相對的「佛」-- 是在人間就已成就。所以古德云:「喜笑怒罵,無非佛法;行住坐臥,盡是道場」。因此處處是道場,道場就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老師時時告訴我們這些徒兒們--修道修心、辦道盡心」。

、菩薩品中維摩詰居士與持世菩薩的對話當今的修持有何

啟示?

末法時期,我們修行一定要認理實修,若只是看神通顯化來修道是很危險的。即使是法會仙佛借竅臨壇亦是如此,不能全然信之奉行,要拿出智慧去詳加思考,是理則進,非理則退。時時用三寶反觀自省,用三寶心法來使我們能夠定、靜、安、慮、得讓我們的真智慧流露,分辨善惡、真假,不然的話,就會像持世菩薩一樣,被魔王所矇騙。在我們修道的過程中,難免也會遇到一些魔考,其實「魔」--也是成佛的另一種方法(絆腳石亦是墊腳石),無魔無法顯出「佛」。況且佛魔本係一念之別,全然在我們的「心」因為心若不平、不定就容易產生魔,所以我們的前人常常教導我們,要常養浩然正氣,即使魔現眼前,亦能一正破萬邪,讓魔無所遁形。另一方面,我們在修道、辦道時,切不可以人心用事,不然魔便會趁虛而入,當要時時拿出天心處之,魔就不會擾亂到我們。再來,維摩詰居士在教化一萬二千位天女之中,也啟示著我們,要學「無盡燈」般,燈燈相傳,點燃千燈萬燈,使一切黑暗化為光明,所以與其詛咒世界黑暗,還不如點起一盞明燈,揮灑生命,創造永恆,讓道照耀全世界各個角落,道脈能薪火相傳,天命永昌。

、菩薩品中維摩詰居士與善德菩薩的對話於當今修持上有何啟示?

從他們的對話中,維摩詰居士給予我們行佈施應有的正確理念:

1、佈施不能只於財施,常行法施比財施更能利益眾生。

2、如果行財施,一定要用在刀口上,非把錢財隨便亂捐,譬如:建廟,當之「廟」期能發揮最大功效之處,就是要「講經說法」,若要行財施,一定要佈施到有行法施的地方。

3、佈施時,不可有貧、富、貴、賤之分,這樣就容易著於功德相。

4、教人成佛之道,就是最大的法施。

5、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頂多是救了人家的性命,但法施(告訴別人一條回天之路,解脫之路),可以救眾生的靈性回理天,這才是究竟之道。

詩曰…

其一、金栗如來降世間  化身聖佛澤良緣

維摩居士群生渡  指點迷津證品蓮

其二、樂善好施德不孤  齊家學道佛仙途

四無量心施法雨  福慧兼修品自殊

其三、佈施行善道弘揚  愛語慈心闡佛風

同事扶持宣妙諦  利行濟世返仙鄉

其四:四念修持建大功  三施佈道理弘揚

雙修福慧三施捨  十善勤行萬聖崇

金栗如來指點迷津明覺性  維摩居士弘揚聖道渡群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