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全球視野下的民間儒教芻議 (到臺灣考察一貫道的感想) 陳進國





 


     全球視野下的民間儒教芻議             陳進國


(到臺灣考察一貫道的感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副研究員)


  因為我們821號到31號,大陸的十幾個學者一起到臺灣去考察一貫道,這可能是兩岸60年來第一次對一貫道有一個比較相對客觀的理解。一貫道這種在民國政府,1949年的民國政府一直也是一個受到批判的一個教門,解放以後,大陸也是把一貫道當成反動會道門來打擊的。在1987年臺灣解禁以後,一貫道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以後,現在實際上已經傳播到全球八80多個國家和地區。事實上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一個准的世界性的一個宗教的組織。就是說,無論你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他作為一種宗教文化現象的一個傳播,能從臺灣這個地區再出發傳播到全球80多個國家,而且形成一個事實上相當有活力的一個新興的宗教運動,這種現象事實上很值得有關部門和學者客觀地去進行反思。反思一個曾經被政府視為反動的或者一個教門組織它為什麼能在全球化的時代傳播到80多個國家,形成這麼強有力的一種文化的推動力。


我覺得從臺灣的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一貫道之所以能在整個華人社會裡面逐漸地從民間的一種教門演變為現在的所謂能被很多國家和地區認可的一個宗教組織,背後有很大的一部分比如說像儒家的,對儒家觀念的一個弘揚。一貫道之所以成為一貫道,它早期是從青蓮教到先天道系統演變出來的,到它的所謂十七代祖師這個陸宗輿就開始把儒家的因素引入這個教門,使得它原來既有道的這個背景,就轉變成一個進入儒教化的一個教門。到它的所謂十八代祖張天然以後,他又開始對一貫道德宗旨進行界定,無論張天然的他的個人的政治立場或者被政界怎麼評價,但是,我們不能因人會門,或者因門會人,從不能因門會人這方面來看。


  比如說它這個一貫教的宗旨強調,稍微念一下,比如說它強調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 孝父母,重師道,信朋友,和相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砥礪,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就是說,從它那個宗旨裡面,它事實上強調的是儒家的,或者說是儒教的教義。但是,同樣是一個強調儒教的教義的一個宗教團體,它為什麼在臺灣經過20年以後就演變為具有全球擴張力的一種文化傳播的這樣一種動力呢?它如何推動儒教的一些活動,我覺得有很多值得學者觀察的地方。


  比如說,一個它在教門裡面,從它所謂的教階裡面,比如像前人、點傳師、講師到普通的這個道親,整套教門的組織裡面,它非常強調所謂的道學的研修,就是中國傳統儒家的這個四書五經,還有包括比如說像《孝經》、還有比如說包括等等這些的道學的這些研修,這個研修是有階段的,每一個階段比如說不同的道親或者說不同的級別必須進行考試,必須進行不斷地那個一種訓練。事實上,用臺灣那個哲學教授林南路()的話來說,它事實上是以儒體盜用道家的一些儀式,盜用佛像,比如說拜彌勒菩薩,拜濟公菩薩等等,用佛教的這個形象,三位一體,來推廣它的這個宗教活動。比如說它推動儒教的復興方面,一方面是道學的研修,道學的研修,這樣就是培養它所謂的道親,對儒教的修為方面的一個東西。另外,比如說它舉辦了很多國學的這個育樂營,海外的這個中華文化營,還有比如說兒童的讀經班。比如說這個兒童的讀經班,它事實上可以看到一貫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我們知道現在在海峽兩岸有一個很有名的教授叫王財貴,王財貴一直在推動整個中華文化的讀經運動。早期臺灣的一貫道它雖然把儒家的教義作為它宗旨的一部分,但是在王財貴在大學以及社會推動讀經運動以後,一貫道很敏銳地就把王財貴的這套東西吸收進去了,來進行自我的一些革新,使得它把儒家的那一套變成它已經是代表文化正統的一部分。當然也是它想走向陽光化的去汙名化的文化自覺的一種舉動。但是比如說它通過推動在道親內部的這種道學的研習,還比如說在社會裡面的這種親子教育,兒童讀經,比如說把父母親跟兒童在一起進行讀經的實踐,事實上是帶動了對儒家文化的弘揚的一個過程。


  還比如說,它更重要的是推動那個所謂的孝親運動,孝親運動除了比如說子女給父母親洗腳,給父母親做飯等等這種運動以外,做了很多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來推動儒家的這個經典的,儒家的這個實踐建立層面的生活。除了這種公共性的就是說教會內部的一種對儒教的修為以外,另外社會公共方面的對儒教的推動以外,還有一塊就是所謂的道化家庭,也就是所謂的,它事實上是通過大量家庭性的,也就是家庭佛壇,把推動儒家的這種生活化、社會化、家庭化,使得儒家成為家庭本身的一種日常生活實踐本身。那麼事實上這使得一貫道之所以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擴張,跟它這種推動儒家文化的這種生活化、實踐化以及儀式化事實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說特別是儀式化部分,作為一貫道早期的儀式還比較多的是道教或者道家裡面的一些儀式,後來吸收了儒教的因素以後呢,它事實上是把儒教的一些元素跟道教的一些儀式呢進行有機的結合。比如說我們知道在整個華人社會裡面,比如說東南亞這個德教,馬來西亞、印尼的這個孔教,還比如說包括越南的這個高臺教,現在是被越南政府認可的這個高臺教。那麼,這些宗教都實現了一種儒釋道多元宗教的一種融合,但是裡面有一種宗教儀式是非常普遍的,等於說這些宗教都共同有了。就是比如說傳統道教經常取用的這種扶鸞、扶乩,那麼就是沙盤寫字。在科舉時代這個扶鸞事實上就是說這種一批知識精英,也是一種文字的遊戲,比如說,寫字。但是在臺灣早期的日據時代,就是說日本侵佔臺灣50年的過程中,日本對臺灣實行,比如說到太平洋戰爭的時候,實行皇民化運動,皇民化運動就是說反對漢字化的等等,實行皇民化運動之後,臺灣的民間社會事實上就是通過扶鸞的這種形式來保護儒家的這個文明。那麼我們知道,我去泰國南部的時候,在當時馬共盛興的時候,在英國,馬共盛興的時候泰國有一階段也是反對用漢文的教育方面,那麼泰國的華人在進行這個,包括印尼的華人在同化過程當中為了維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它實際上也是通過扶鸞的方式來保護儒家文明的傳承跟中華文化的一個保護。比如說一貫道它對這個扶鸞文化,它實際上是非常重視這個扶鸞過程種對儒家文明的一個宣揚。比如說它有一種信中信,寫一篇很長的儒家的一篇文章,裡面再用那個,就是在信中信裡面又用那個寫上一些儒家的經典,但是用一些很巧妙的文字可以聯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很強的推動力,就是通過這種扶鸞的宗教性儀式來傳播儒家的文明。那麼事實上無論一貫道是不是一種反動會道門,還是一個宗教組織,我們先不管,但是我們來看一貫道對儒家文明的這種傳播而言事實上有很多值得我們醒思的一個過程。在整個東亞的這個華人社會隨著整個經濟的騰飛以後,那麼特別是百年來那個向西方學習,對自己傳統文化進行擯棄的這個過程當中,那麼就是說在二十一世紀的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華人社會都已經出現了對整個傳統文化的一個複歸。從早期的新加坡,它是一個逐漸轉向西化的一個過程當中,90年代以來,又開始推動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社會的一個弘揚。到比如說大陸現在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這個口號的提出,還比如說原來的整個的儒家文化圈的周邊的一些國家,比如說包括韓國、越南等等這些周邊原來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這些地區呢對儒家文化的複歸的一種過程當中。那麼,一貫道這所以可以在全球擴張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可能跟華人社會的這種經濟的一種騰飛,對自己的文化的一種文化自覺。用費孝通的話來說,一種文化自覺運動,可能也有非常重要的一個關係。那麼事實上就是說,在目前大陸的儒教運動過程當中,特別是比如說王財貴推動的儒教讀經運動,還有比如說像陳明等等他們這些所謂的新儒家推動的大陸這個儒教復興或者儒教重建等等這些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的一股力量,民間以民間宗教的這種形式,以民俗的形式來推動儒教的弘揚的這種力量,它可能對我們以後來反思我們的這種文化建設可能也是有他者的一個視角吧,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