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曰‥‥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詞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以大慈大悲,發願救渡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牠指出眾生皆有佛性,只要 一心修行,待明心見性,覺行圓滿,必定能夠了脫輪迴,得登彼岸。但是末法時期,眾生靈性沈淪已久,情慾熾盛,日爭名利,夜逐聲色,一點靈光消散去,要達到明心見性,覺行圓滿,談何容易因此佛世尊指出修真法要,明心見性之捷徑,故告知須菩提說:「應如是生清淨心」,即是說:應當由如是這個地方,生發清淨心」,清淨心即是菩提心,也就是道心,「如是」處即是菩提心之所在,,要知道這「如是」處必當先遇明師,指出咱們之本來面目:「如是降伏身心之地」,這樣才能生起清淨心:故點道詞云:「你今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唯有如是生清淨心,才能私慾淨盡,天理流行,降伏邪思妄念,斷除煩惱,而得解脫自在,則菩提自性飄飄然如在天堂,清靜喜悅,充滿法喜,時時與無生同在,無有生和死,超生了死大事已經完畢,以後只要多多行功了愿,迴光返照,由自性流露善美德行,涵養性中之神光,加以智慧慈悲心的流露,當下你就是活佛活菩薩。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本性清清淨淨,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容有絲毫六根六塵蒙蔽,如日月之光明剔透,自然無為,一受六根六塵所染,必然暗然無光,而失棄本來面目,如人之眼中難容細沙,天性中亦難著塵勞。例如一個杯子,裡面清淨無染,無論你裝些什麼束西,皆可食用;若是杯子裡面染上塵埃如垃圾、或蚊蟲之類,再裝上飲料或飯菜,那有人敢食本性清淨,生發真空產生妙有,道理也是一樣。但是世人往往住色生心,如看到別人在簽大家樂、六合彩、玩股票,炒房地產,你就受不了外面聲色犬馬之誘惑,即跟別人熱鬧起來:心往外放,貪名逐利,難以安寧,最後必然是十賭九輸,一敗塗地,精神所受到之損失,豈是金錢物質所能彌補黃石公素書云:「名不勝實則耗」,實乃至理名言。故咱們修道人要素位而行,安份守己,常養性中之溫飽,淡泊名利,謙虛退讓,不要受酒色財氣所污染,不為名利恩愛所引誘,堅信明師一指,應如是生清淨心,積極行功了愿,代天宣化,奉行十條大愿,自覺覺他,勤參三寶心法,福慧雙修,不為六根六塵所染,而生非份之想,必然木性清淨,則冤消孽解,可得禪定喜悅及福慧之道果。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是真空妙有,也是體用合一,明心見性之法。今天,我們受明師指點以後,知道自性之所在,謂之「明心」,往後所表現於外的一舉一動,如能率性而為,合平天心,順乎自然,即是「見性」,這才是明心見性的功夫;因為性不能見,不能以肉眼見,唯有反觀內省,從自性流露善美德行,即見自木來面目。故六祖壇經云:「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前念不生為心,後念不滅為佛」,煩惱塵勞皆不能染,謂之見性,清淨無為,加以善美德性的流露,這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咱修行者的指針,也是見性成佛之道。 身體越鍛鍊,體格越強壯,靈性越修煉,智慧必然更加光明。修道者必須要以真理為依歸,以五教經典的真理,以及本性的善美德行做為準則,如不以真理為方針,好像花瓶裡的鮮花,終必枯萎。但願白陽弟子,大家抱持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哲理,急速修辦,共同邁向光明的彼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