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中庸釋義8第六章 舜其大知也

中庸釋義8第六章  舜其大知也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 


                  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註解】:舜:即虞帝的名號,姓姚名重華,二十四孝之一,當堯在位的時


          候,舜先攝政三十年,而後再禪讓給舜帝。大智:有大智慧,邇


          言:淺近又親近所說的話。


一、要旨:本章是孔子引例舜帝為君的時候,以天賦的智慧,實行中庸之道的義理,來勉勵後學,要效法舜帝的大德,遵照舜帝的方法來做,也能將聖道推行於天下。


二、分解:


【解釋】: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


【註解】:舜:即虞帝的名號,姓姚名重華,二十四孝之一,當堯在位的時候,


                     舜先攝政三十年,而後再禪讓給舜帝。大智:有大智慧,邇言:淺近


                     又親近所說的話。


【解釋】:孔子讚美舜帝的為人說:大舜這個人,可算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不但喜歡請問別人,而且仔細考察眼前淺近平凡的話,是否有不當之處。


*、心得記要:


 1、本章孔子引例大舜貴為天子,而能推行中庸之道,首先指明舜帝有大智慧,以及有很大的德性,才能推行大道於天下。


 2、又因為大舜承接堯帝的心法真傳,知道性與天道的奧秘,以允執厥中的中庸之道為基礎所致。


 3、大道之能明能行,必有如大舜的智,顏回的仁,子路的勇,履行中道,有此三達德,取人之長處,躬行實踐,必能達到目的。


 4、孔子引例舜帝有智慧、有德性、又好問、謙虛有禮貌,好察淺近枕邊的話,這是親民渡眾的最佳典範。


 5、修辦道要好察邇言,明辨是非,三施佈道,不變初志,必能功愿成就,離苦得樂,超凡入聖。


【原文】: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註解】:隱惡:隱藏對方的缺失,使別人不知道。揚善:宣揚對方的善舉,使


                     大家都知道:兩端:沒有過與不及,即折衷的意思。


【解釋】:隱藏對方的過錯壞處,使對方有改過遷善的機會;宣揚別人的優點好


                     處,鼓勵他能再接再勵,更上層樓。我們應該效法大舜待人處事能折


                     衷,斟酌合宜,不過、也無不及,把中庸的那個中字,即率性之處,


                     推行於民間,這是大舜能成為聖人,為世人敬仰的原因。


*、心得記要:


 1、大舜能把中庸之道,推行於天下,有下列四點原因:一是好問,二是好察邇言,三是隱惡揚善,四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2、能好問(即好學),是成為大智的原因。好察邇言,才能明辨是非,把真理宏揚於天下,這是中的境界。


 3、能隱惡揚善,使犯過錯者能改過自新,行善者得到讚美與鼓勵,更加努力。用其中於民,是把最美好率性之道,推行於民間,達於至善,這是和的境界。


 4、所以好問、好察邇言、隱惡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乃是求中、求和,致中和的功夫,具備此四點,再配合以智仁勇三達德,必能把中庸之道宏揚於天下。


 5、大學、中庸講的都是儒家思想,孔孟心法,對於進德修業者,俾益甚大,若能用心體悟,信受奉行,其利益,有非筆墨所能盡述者。


 


 




















 


 


 


舜其大知



好問



不恥下問


 



 


 


求中



 


 






好察爾言



明辨是非


 



隱惡揚善



犯錯者能改


行善得獎勵



 


求和



執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



處事折衷


推行聖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