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中庸釋義15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中庸釋義15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 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 勉;有餘不感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一、要旨:


這章是孔子說明中庸的道理,離人不遠,祗要自己去實行,才能與道合一。第一段說明道在自身,若是離開自身而言修道,便不算是修道。第二段引例詩經伐柯篇的道理,來說明修道的功夫。第三段說明忠恕離道不遠的修持方法。第四段指出以四件中庸之道的事來實踐,即合乎中庸之道的準則。最後一段則指出真正修道的君子,要以平常心,言行相顧來行道。


二、分解:


【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註解】:道不遠人:道在人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不能離開道。


【解釋】:至聖先師孔子說:「中庸之道在我們的身上,並不是離開我們很


          但是世間的人,都是好高騖遠的四處去尋找真道,其實是遠離中


          不算是在修道」。


  、心得記要:


1、俗云:「身外求道路便差,水中撈月鏡中花。」所以身外求道修道,恰如櫞木求魚,終身不可得也。


2、上章言道的功用很大,佈滿宇宙,但是實體,卻很細微,似有、若無,但是如何求得呢?其實不在遠處,就在我們的身上。


3、道不遠人,就在我們身上,何以說不遠人呢?其實率性就是道了。如何率性?即率領你的本性,順乎天性而為,人道盡,天道成,故云道不遠人。


4、人之為道而遠人,是因為世人好求素隱行怪,不安平常心,離開大中至正的中道,才會走入邪魔外道去。


5、此章說明道就在我們的身上,且重在實行,如果不守住恆常不變的平常心,遠離了人道,便不算是修道。


【原文】:詩云,『伐柯伐柯,其 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註解】:伐柯:伐:砍。柯:斧柄。執柯以伐柯;拿著斧頭去砍木頭來做新的斧柄。睨:斜視。以人治人:以真人本性來治理假體色身。


【解釋】:詩經伐柯篇曾經說過:「執著斧柄做新的斧柄,那舊的斧柄的模樣不是很遠,就在你的前面。拿舊的斧柄來做新的斧柄,斜著眼睛來看,還覺得新的斧柄跟舊斧柄的大小長短,還相差很遠。所以有得中庸之道的君子,以自性的真人,來渡化別人,直到對方改過遷善,止於至善為止」。


  、心得記要:


1、此段是至聖先師孔子,引例詩經上﹁伐柯篇﹂,乃是贊美周公的德性,及其內聖之功,可以為世人效法的模範。


2、執柯以伐柯.有法則樣子來看,尚且不像,還是走偏,何況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更要用心了。


3、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這是孔子證明率性之處,此處猶如拿斧頭,削斧柄,就在眼前,何必外邊去找道呢?睨而視之,就是這一點。


4、眼瞇著仔細看,孔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早就立言了,故人不能離開道,道在自身,知其所止,則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性歸至靜,則臻於至善之境矣。


5、此段指出修辦道者,睨而視之,以天理良心做主,改過遷善,立己達人,剷除情慾,去妄存真,以達止於至善也。


【原文】: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註解】:忠恕:盡己的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解釋】:進德修業的君子,以盡到自已的心,來推己及人,修己渡人,用「忠」、「恕」兩種功夫來做,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如果,我不接受別人把不好的事情加在吾身上。我也不會把不好的事情,加在別人的身上。


  、心得記要:


1、睨而視之,乃率性之所,天機不能明洩,但是人道不能離開,故孔子以忠恕離中道不遠以喻之。


2、忠者,中心也,即不偏不倚,不自欺,不自私的心。恕者,如心,即將心比心的心,雖非中庸之道的全部,然為修持入手處,離道不遠矣。


3、以愛己的心愛人,以責人的心責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為修心養性的功夫,久之,自然與道合而為一。


4、盡己之心來勤行三施外王之功德,再以推己及人的心來宏揚聖道,其功用如影隨形,受恩者是不會忘記的。


5、故知忠恕二字是修道的入門功夫,昔日孔夫子傳道給曾子時,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因此忠恕,便成為修人道以達天道的明路。


【原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 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


                  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


                  未能也。


【註解】:丘:孔子自稱之名。求乎:責備或要求於。


【解釋】:有修養的君子,有四件合乎中庸之道的事要去做,我(指孔子)卻沒有一件把它完成,一是我要求兒子,來事俸孝順他的父親,同樣的拿來事奉我的父親,我沒有全部做到。二是所要求做部署應該怎樣去事俸長官,同樣的拿來事俸我的長官,我也沒有完全做到。三是要求弟妹們應該恭敬兄長,同樣拿來恭敬我的兄長,我也沒有完全做到。四是要求朋友應該信實地對待我們,同樣的拿來施及我的朋友,這點我也沒有完全做到。


  、心得記要:


1、此段是孔子客氣的話,是勉勵後世的人,有四件中庸之道要去實行,強調人道圓滿,天道自成。


2、何以孔子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因為孔夫子的父親姓孔,名叔梁紇,因病早亡,所以沒有機會奉養之故。


3、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何故也?因孔子辭大司寇的官位以後,周遊列國,故未能事俸君王也。


4、何以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因為孔子的兄長孟皮,腿有殘廢之病,故未能在家實行悌道。


5、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因為孔子有教無類,為人天的導師,還有誰能與孔子做朋友呢?故云:我沒有完全做到。


6、綜觀至聖先師孔老夫子,週遊列國,終日南馳北奔,披星戴月,一生勞苦,視人之父母,如己之父母,視人之兄弟,如己之兄弟,替天行道,代天宣化,濟人利物,雖未能盡君臣父子兄弟之小孝,但是行天地之大道,盡大孝於上天老,故能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註解】: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感盡。言顧


                  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註解】:庸德之行:很平常的德性。庸言之謹:謹慎講平常的話。胡不慥


          慥爾:沒有不實實在在的去行。


【解釋】:我在很平常的德行上,盡心盡力去實行,我也是在平常說話上,小心謹慎的去發言,如果有做不到的地方,不敢不勉勵去做。若有多言之處,也不敢亂說,總是要言行相顧,行為要顧到語言,真正有修養的君子,沒有不實實在在的去實行。


  、心得記要:


 1、庸德之行,庸言之謹,這是孔老夫子勉勵進德修業的君子,要行那平常的德性,謹 


    守那平常的言說,不談那怪、力、亂、神的歪道。


 2、平常心就是道,金剛經首章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


     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


     洗足已,敷座而坐﹂。以上強調身為證道的佛陀,依然要化緣、走


     路、吃飯、洗腳、打坐,跟一般人一樣,自己來做,是那麼的平


     凡,所以最平凡的人道圓滿,即是聖道的完成。


 3、「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做不到的地方,不敢不勉強去做、去實


     行。因為修辦道要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能做,才是真功實果,


     才能了自己的愿,圓滿道場,助辦收圓。


 4、為言為行之表,言為心之聲,以行觀言,以言觀行,是謂「誠於中,


    形於外」,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


 5、總之,本章強調道不遠人,道在自身,身外無道,修道應由人道修


    起,人道盡,天道自成也。


 6、「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做不到的地方,不敢不勉強去做、去實


     行。因為修辦道要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能做,才是真功實果,


     才能了自己的愿,圓滿道場,助辦收圓。


 7、言行相顧,是修道的基本功夫,因為言為行之表,言為心之聲,以行


    觀言,以言觀行,是謂「誠於中,形於外」,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也。


 8、總之,本章強調道不遠人,道在自身,身外無道,修道應由人道修


    起,人道盡,天道自成也。


 





















所求乎子



以事父未能也



把我所希望做兒子應該怎樣孝順父親,同樣拿來事奉我的父親,我沒能完全做到。



所求乎臣



以事君未能也



把我所希望做臣子該怎樣盡忠君上的,同樣拿來事奉我的君上,我沒能完全做到。



所求乎弟



以事兄未能也



把我所希望做弟弟該怎樣恭敬哥哥,同樣拿來事奉我的哥哥,我沒能完全做到。



所求乎朋友



先施之未能也



把我所希望做朋友該怎樣誠信相待的,先拿來對待我的朋友,我沒能完全做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