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玖、止於至善釋義

 玖、止於至善釋義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一、要旨:本章是曾子引例詩經的四段文章,來解釋止於至善的真理,第一段引例邦畿是一國的首都所在,其地理位置對國家而言是最重要的地方,還有黃鳥尚且知道止於當止的丘隅,比喻人的靈性亦應止於玄關至善之處,方能了解生死的根源。第二段引例詩經文王篇,讚美文王德業深廣,本性光明磊落,將心止於至善中道處,以仁、敬、孝、慈、信諸德教人,要我們修天道應由人道做起,才能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第三段引例詩經,是在讚美康叔八世孫姬和(衛武公)的功績,歌頌衛武公修持功夫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的精神,感佩其學道進德,止於至善,敦品歷程,終留給後世極為美好的印象。最後一段,則是對文王、武王的懷思,讚美文王武王奉天命行道,承天命繼德的典範,終給百姓生活得安和樂利,功勳德澤,永垂不朽,這都是奉行止於至善之所賜也。


二、分解:


【原文】: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註解】:詩:詩經商頌玄鳥篇。邦:國家。畿:首都。邦畿為天子管轄的國都所在地,位在天下之中央,惟:只有。民:百姓良民,亦指靈性而言。止:居住地區,亦是至善寶地。


【解釋】:詩經商頌玄鳥篇上說:以國家而言,君王所居住的地方叫做邦畿,占地約有千里方圓,地位在天下之中央,是人民所樂於居住的地方,以眾生自身而言,亦有一個靈性所在的京畿,系良知良能所居住之處。


*心得記要:


1、邦畿者乃國之京城也,因國有千里,中央政府必設於國都。亦為天子所居住之地,若以格、致、誠、正的功夫治理,則國治可期,恰為人民該居住的地方。


2、邦畿千里,為萬民色身之止處,色身為自性所居之地,故身體為自性之邦畿,自性為身中之良民。


3、邦畿為國之重鎮,玄關為人身中之邦畿,為本性的歸依處,若不歸依此,則被名利恩愛所迷,聲色犬馬所惑,必隨波逐流,沉淪無期矣。


4、修道止於至善,一身邦畿可治,推己及人,則家可齊,國可治,天下可平。


【原文】: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註解】:詩:詩經小雅緡蠻篇。緡蠻:黃鳥之叫聲。止:安息或達於至善之義。丘隅:山丘之一角,山裡,樹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


【解釋】:詩經小雅緡蠻篇上說:吱吱雀躍叫聲甚為悅耳動聽的黃鳥,牠能夠選擇心目中的理想棲息處,是在樹林茂盛,位置最安全的山丘小角落的地方。孔子讀到這一章詩時,嘆了一口氣說:「連一隻小小的黃鳥,在白天忙碌完以後,晚上要休息時,都知道找一處理想又隱蔽性甚高之安全地方棲息,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竟然不知道其所當止之處,反而不如這些鳥呢?」


*心得記要:


1、叫聲緡蠻的黃鳥,白天出去找食物,黃昏時知道回來,棲息在丘隅至善之地,止於斯地,強風少刮,槍箭難至,逍遙自在,心中坦然,無憂無慮,自在解脫。


2、人為萬物之靈,統四端而兼萬善,鳥尚且知道止於丘隅,而人卻忙碌一生,爭名奪利,止於酒色財氣、名利恩愛,連鳥都不如,真是可憐。


3、故自性止於應該止的地方,止於最完善的地方,即止於玄關一竅也。


4、將心收回止於玄關處,才能降伏身心,使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天德具備,來格致誠正,必能使明明德發出無限的光輝。


【原文】: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註解】詩:詩經大雅文王篇。穆穆:偉大深遠,或莊嚴端肅之貌。於:讚歎詞。緝:繼續不斷的。熙:光明,謂心地光明磊落。敬止:非常恭敬的止於至善寶地。君:君,比喻自性。臣:臣民,比喻心意。敬:存心恭恭敬敬。


【解釋】詩經大雅文王篇有一段讚嘆詞說:「那氣度深遠,儀態端莊的文王啊!他能承繼堯、舜的道統,非常恭敬的止在光明的大道上,宏揚那與生俱來光明的德性,推行新民化眾的工作,將性天大放光明,然後敬謹地止於至善之境界。」由於有這種偉大德性的感召,所以為人君的,要將心止於至善中道處,以仁慈愛心來照顧百姓;做人臣子的,要將心止於至善中道處,以恭敬心來效忠君王;做人子女的,要將心止於至善中道處,以孝順之心奉敬雙親;做人父母的,要將心止於至善中道處,以慈愛的心來教導養育兒女;與朋友交往,要將心止於至善中道處,以誠實信用來接待人。」


*心得記要:


1、文王上承堯、舜、禹、湯的道統,為青陽期繼承道脈的大聖人,性天光明磊落,親民化眾,至今仍然受世人追念不已。


2、為何文王之德性會那麼好呢?因為他諸事止於至善的中道處,處事戰戰兢兢,謹慎小心,主敬存誠,教化百姓,止於最完善的光明大道上。


3、將心止於至善的光明大道上,以仁、敬、孝、慈、信諸德,做為修辦道之準則,素位而行,立己達人,為步入聖域賢關的階梯。


4、進德修業的君子,二六時中,將心收回,止於玄關至善寶地,彰揚五常的天德、舉止言行,由自性顯露善美德行,久之,氣稟悉化,物慾全消,神氣自安,智慧開通,佛果可得也。


5、君心存仁,臣心有敬,子心有孝,父心有慈,朋友居心有信,以上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素位而行,清平盛世可期而至矣。


【原文】:詩云:「瞻彼淇澳,綠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註解】:詩:詩經衛風淇澳篇。瞻:觀看也。彼:對岸。淇:水名,在衛國境內淇水的地方。澳:水邊。菉竹猗猗:菉:綠也,即青翠之意。猗猗:很美又很茂盛之義。比喻有道的君子,其德茂盛。斐:文采、風度,即文質彬彬的君子。切磋琢磨:切:以利器剖割;磋:以工具磋平;琢:以鐵槌鑿物,如雕刻玉石;磨:以砂石磨光,在此比喻勤勉好學,砥勵精進。瑟、僩、赫、喧:瑟:嚴謹、細心;僩:雄壯威武;赫:顯著盛大;喧:盛大光明。諠:忘懷。


【解釋】:詩經衛國淇澳篇,記載著一段歌頌康叔八代孫衛武公的讚美詩說:「看那邊淇水彎角的地方,青翠的綠竹長得很美麗又茂盛,好比有位文質彬彬的盛德君子,他研究學問的時候,細心的有如治骨角一般,用刀斧切開之後,再把它磨細使之光滑。他在涵養心德上,有如雕刻玉石一般,用鐵槌雕鑿,再以砂石把它磨光,這是比喻他在個人的進德修業上,謹慎嚴密又堅毅細心,在處理事務上,公正穩重又端莊光明,像這樣有道德、學問的彬彬君子,當然令我們終身無法忘懷的。」


*心得記要:


1、本段引例詩經,在讚美康叔八世孫姬和衛武公的功績,因為武公自即位後,不但幫助周朝平定犬戎之亂,還修明康叔所奠立政治的規模,且處事善於遠謀深算,內慎密,外敬重,有威儀的氣度,修養以切磋琢磨的功夫,故留給後人良好的印象。


2、蓮有孔、竹無心,故不沾污穢,故君子效法蓮及竹空心,無貪無慾,有容忍的氣量,能承受風雪而不氣餒,學習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


3、河流彎曲處,土地肥沃,竹林青翠茂盛,是個好地方。


4、如切如磋,研究道理學問的功夫也;如琢如磨,修身的功夫也,切磋琢磨,進德修業的功夫也。修辦道者,苟能依此循序而進,精益求精,依佛規禮節、尊師重道而修,明德新民,必可止於至善也。


5、有道的君子,要有周密的思想,謹慎的言行,流露出正大光明,大公無私的行為,立己達人,德澤遺留於天地間,成道後,亦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也。


【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註解】:道學:研習道理學問。自修:自我修飾品德。恂慄:戰戰兢兢,戒慎恐懼的樣子。威儀:令人敬畏的儀表。


【解釋】:以上詩句中的「如切如磋者」,正是曾子用來讚美君子求學所下的功夫,正是由淺而深,由粗而細也。而「如琢如磨」正是用來讚美君子的學道進德的功夫,是省察悔過,敦品勵行的克治存養。又「瑟兮僩兮」,正是對其小心謹慎,戰戰兢兢的態度敬仰,不敢有絲毫放肆。「赫兮喧兮」,則是對其德高望重,博施於人的行為,使人對其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儀容,感佩不已。「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正是說明有學問,有道德的君子,他的修養已經達到完美至善的境界,德被四方,百姓受其德澤恩惠,益懷思慕,故終身不能忘懷。


*心得記要:


1、切磋琢磨,指研究學問,追求真理、修養德性所下的功夫,其功夫由淺而深,由近而遠,格致誠正,遵循而進,如治骨角,欲使成器,必先切而後磋,有一定程序的以琢磨修飾,將品行修得如聖人一般。


2、修道,非一日可成,須要謹慎小心,戰兢自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恐過錯污染身心,宜守身如玉,始終如一,貫徹到底。


3、你功德施於一人,一人就感激你,你功德施於千萬人,千萬人就感激你,故功勳德澤,遺愛百姓,可達「死而不亡者壽」的境界。


4、止於至善,積極修辦,胸懷大中至正,內謹慎,外敬慎,代天宣化,宏揚真理,超九玄拔七祖,後學是忘不了你的。


【原文】: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註解】:詩:指詩經周頌烈文篇。於戲:即今『嗚呼』的感歎詞。君子︰指有學問有道德的君子。君子賢其賢:尊敬其先王。小人:指一般的庶民老百姓。沒世:沒同歿,指前王死後,引申為永遠。


【解釋】:又詩經周頌烈文篇上說:「唉!太好了,從前文王武王那止於至善的恩惠實在太大了,確實使後世百姓無法忘懷。」這是在啟示後人:君子最想要的是能親近他所尊敬的賢哲以進德修業,前王就滿足他,讓他能夠德業精進。老百姓最企盼的是能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前王就興利除弊,讓全民都能過著安樂幸福的生活。像這樣使全國各階層的人,都能夠各適其所,各取所需的德政,影響很深遠,使後代百姓仍然受其恩惠,所以前王雖然已經逝世,但後代百姓仍然無法忘掉他。


*心得記要:


1、前王指文王、武王,因為他們在世時實行德政,文王至德,承繼道統;武王大德,推行有利於百姓的王道,其德澤遺留萬古而不沒,功德永存,故沒世不忘也。


2、後王所尊敬之賢人明師是指成王而言?而成王效法文王武王的禮樂刑政去實行,親其親是親近老臣賢相如康絜,因為他開創承續道統之德政也。


3、修辦道要止於至善,效法前人開荒下種,後學亦應承先啟後,並發揚光大,使玄祖同沾恩德,共返理天。


4、以上藉著歌頌文王至德承繼道統、武王大德行道,承先王以及天之明命,繼天立極以化萬民的典故,這種德澤,典範永垂,喻修道之人,要尊師重道,承先啟後,將歷代祖師留傳下來的一貫心法,發揚光大,拯救原人離苦得樂,才能報答天恩師德於萬一。絕不可欺師滅袓、匿道不現,藐視前人,否則萬劫沉淪、永難超生。


































研究道學功夫



如切如磋



勤勉好學



光明自性



進德修業功夫



如琢如磨



砥礪精進



希聖希賢



內聖功夫


 



明德



自性



天命之謂性



明明德



自覺



率性之謂道



外王功夫


 



新民



覺他



修道之謂教



止於至善



覺行圓滿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