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金剛經心法證道(上)

金剛經心法證道(上)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須菩提是佛世尊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在金剛法會因由中,佛世尊藉日常生活,暗示玄機妙理。被須菩提觀察出來非常讚嘆,因此須菩提就請求佛世尊,世尊遂授予無上正法。經世尊的啟示,略曉未來大道必將普傳,有很多的眾生,能得聞大道,須菩提內心思考著:「我所以能得聞大道,是因為不斷的修持精進,對於心性有所了悟,世尊才傳授給我無上正法。可是未來的眾生,未能如我解空了悟,就得聞明師所傳授無上的正法,他們會產生真實的信心嗎?」於是須菩提就請示 釋迦佛說:「世尊,未來有很多的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這三件無上的秘寶,是不是會產生真實的信心呢?」在於須菩提請示世尊的問題中,提到「如是」、「言說」、章句」。這究竟是指什麼呢?應當要先了解。


    先來解說「如是」:所有佛經的起頭,都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可見「如是」在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貌三菩提心,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段是須菩提問道得道的記載。須菩提請示世尊說:「非常的希有啊!世尊,世尊您老人家,對未成道的弟子,盡心調護眷念,對已經成道的弟子,又細心的囑付一切。世尊,世界上還有尚未得道的善男信女,假如他們發出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想要求道時,請問這道心真性,應當向何處常住而不退藏,又如何降伏妄想心,使不再起呢?」世尊聽了須菩提的請示以後,很高興地說:「好啊!好啊!須菩提,如同你剛才所說的,如來我盡心護念未成道的弟子,又細心囑付己經成道的弟子。這正是我所想要說的。既然你已經明白這個道理,現在你要仔細地聽著,如來我應當為你說個明白。如果尚未得道的善男信女,發出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時,應當「如是」住,使道心常住不退,更應當「如是」降伏妄想心,使之不再起。」佛把「如是」傳授指點明白以後,須菩提便領悟於心了。 


  這「如是」如果沒有明師指點,傳授大道的話,也只有望文生義,妄加解說罷了,如何了解其究竟實義呢?以須菩提的解空第一,又生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尚須釋迦佛的指點,才能領悟於心,何況修行不如須菩提的,那能不必明師的指點,就可以了解呢?相信自陽修道士,不必後學多言,都已經深會於心了。只是末得聞大道的人,速拜明師,求大道,自然就能夠了解其中的玄奧了。


        這「如是」實為三教心法之所在,為開啟一切經典的鑰匙。儒家稱為「道義之門」,或「止於至善」。道家稱為「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或「眾妙之門」。佛家稱為「如是」或「靈山」。「如是」即是天道所傳的第一寶,玄關竅或稱正陽法門。雖然名稱不同,實有同樣的意義。


   「言說」:如果只是指普通的言說,須菩提何必提出來說呢相信這「言說」絕對不是一般的言說,應當有其文外的密意存在。古人所謂「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這口訣雖然也是言說,但是何為言說中的密言密語。如果沒有明師的傳授,是無法得聞的。「口訣」乃是心印大法,得明師口授,親自得聞而印於心中,才能自性受用。不由明師傳授,縱然知道口訣,對於心性一點受用都沒有。這「言說」即是天道所傳的第二寶「口訣」。


   章句」,也不是指一般的經典文章來說,只不過是借喻罷了。經者徑也。是聖人仙佛示導眾生明心見性的一條途徑。使眾生在於依經修行當中,能夠與聖人之心相印契,明白自己所修行的,是否正確。所以「經」,古時又翻譯為「契經」。經典必然層次分明,次序井然,有條有理,循序漸進,示導眾生,親證菩提,返本還源,起手了手之道,皆蘊藏在經典中。章句必然也是段落分明,有條有理,有始有終,才能算是一篇文章。孟子云:「君子不成章不達」。文章必然是要有始有終,有內容的,否則就不能成為文章了。所以「章句」必定是有始有終,始終如一,一氣呵成。這不就是天道所傳第三寶的「合同」:子亥訣嗎只不過是文字不同罷了,其中所含的實義是相同的。


        前賢云:「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可見古今聖人仙佛,所得聞的大道,都是一樣的。雖然人有古今中外的不同,但是道理是永恒不變的。須菩提既然提出來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這三件無上秘寶的問題,可見須菩提所得聞的大道,也是相同的,否則怎會有此一問呢 


  世尊聽了須菩提所提出的問題以後,就告訴須菩提說:「你的心中不要有這些疑慮。因為大道的傳承有隱有顯,一時一運是不相同的。如來我確實的告訴你,在我如來圓寂以後,分成五個五百年,稱為五五百歲。在這五五百歲的最後一個五百年,就會有身家清白,品行端正的人。」


         所謂五五百歲,在大集藏經有「五五百年」或「五五百歲」,就是如來佛入滅以後,分成五期,一期各有一堅固期間,來論佛法的興廢,一期是五百年,所謂「五五百歲」:一、解脫堅固期:是佛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因為正法興盛,得到解脫的人很多,所以稱為解脫堅固期(自○至五○○年間) 二、禪定堅固期:是佛滅後的第二個五百年,因為正法失傳,得到解脫的人少,大多著重於內修禪定的工夫,所以稱為禪定堅固期(自五○○年至一○○○年間)。三、多聞堅固期:是佛滅後的第三個五百年,因為對佛法實修漸漸衰微,只是崇尚於佛經的研究,所以稱為多聞堅固期(自一○○○至一五○○年間) 四、塔寺堅固期:是佛滅後的第四個五百年,在這段時期內,以建造塔寺最為興盛,所以稱為塔寺堅固(自一五○○至二○○○年間)。五、鬥爭堅固期:是佛滅後的第五個五百年,也就是經文所謂「如來滅後,後五百歲」的時候。在此時,荒廢戒、定、慧三學,只是以鬥爭為能事,是增長邪見的時期,也就是佛說末法時期(自二○○○年至二五○○年間)


   根據中外大事年表及歷史學家考證,釋迦佛是出生於西元前五五七年,入滅於西元前四七七年。經文很明確地記載是:「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所以從佛入滅,西元前四七七年算起,如果以到今年(西元二○○九年)來計算,前後共為二四八六年。這個數目不是剛好在二千年至二千五百年之間嗎也就是現正處在佛陀所預言的「後五百歲」的時候。在世尊入滅後的二千年到二千五百年的鬥爭堅固,末法時期,大道普傳,有很多的眾生得聞大道,因此說「於此章句」,「於是傳授、傳給的意思。「此章句」是如是、言說、章句的省略,是說傳授給他們,「如是」、「言說」、章句,這三件秘寶。「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就能夠生發信心,而且認為所得聞的「如是」、「言說」、「章句」三寶,是千真萬確,真實不虛的。「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應當要了解能夠得聞大道就生發信心,而且確信大道是真實不虛的這種人,根基都是非常深厚,不只是一世佛、二世佛、甚至三、四、五佛所種來的善根,已是經無量千萬世佛,所種下來的善根。等待三期末劫,大道普傳,才來投胎轉世,得聞大道,辦理末後一著,以修成正果。因為大道的傳承,在於青陽期、紅陽期是單傳獨授,所以有很多修行很好的人,受單傳獨授的限制,沒有機緣得聞大道,永證無極,不生不滅的境界。如孔子三千弟子,得聞大道,由升堂而入室,達到聖域的只有復聖顏子和宗聖曾子。其他如七十二賢,雖然精通六藝,學行俱優,也只是達到賢關而已,無法臻於聖域。由子貢的感嘆就可以了解。子貢嘆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所教授的經書文章,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聽到。但是孔子所傳授的「性與天道」就無法得到了。因為經書文章是教化,人人可以得聞,至於「性與天道」是單傳獨授,不是人人都可以得聞的。可知以前要得聞天道,確實不是那麼簡單的。佛家、道家等也是同樣的情形。雖然如此,但是上天另有安排,使青陽期、紅陽期末得聞天道的修道士,能在白陽期大道普傳,大開普渡的時候,都有機緣得聞天道。這是上天慈悲,給予修道人歸根返本的機會,所以佛世尊預留此言,以為末法,後五百歲,大道普傳時作見證。


    在這末法時期的白陽修道士,如果不是歷劫以來,所修持的善根,很難生信心,修道行道的。因為種種的考魔太多了,誹謗排斥也不少,如果不是無量千萬世佛所修來的善根,怎能抵擋得住這些考魔和誹謗呢大概早就同流合污,醉生夢死了,那有可能修道呢所以身為白陽修道士,應該珍惜自己無量萬世佛所種來的善根,千萬不可以讓歷劫辛勤修來的善根,經不起一時的考魔和誹謗,使善根腐朽了,不是很可惜嗎


    白陽修道士,雖秉持無量千萬世所修來的善根,但是必須要知道,不讓這善根,發芽,茁壯,開花,結果,光有這善根,又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所以白陽修道士,得聞天道以後,務必要努力修道、行道,效法古聖仙佛,渡化眾生,如此才不會辜負自己,無量千萬世佛所修來的善根。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是說得聞「如是」、「言說」、「章句」三寶,縱然遭受到考魔誹謗,也能不斷修行,甚至一心一意,純淨不亂,堅信不疑的人。須菩提,如來我,用佛眼觀照,完全可以知道,完全可以見到,這些得聞天道,就深信不疑,努力精進,有始有終的修道士,將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金剛經第十四分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誣誑語者,不異語者。」可見如來所說,句句是真實不虛的。得聞天道的白陽修道士,更應該深具信心,也應該體認所負責任的重大。不可以得聞天道而感到自尊自大,應該感到一位荷擔如來,使命的重大,為繼往開來,延續如來慧命,傳承道脈,濟渡眾生,犧牲奉獻,完成偉大使命,才不會辜負天恩師德,如此必能夠得如是無量無邊的福德。大道無形、無情、無名,而眾生根有利鈍,見有深淺。雖然得聞天道的人很多,可是感受卻大不相同。道德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根大智慧的人,得聞大道,深知道尊德貴,就抱持著大道,努力精進,行持不怠。其次是中等的人,得聞大道,不知道大道的尊貴,但也不排斥,認為可有可無,沒有多大關係。道近就親近道,利近就親近利,因此若存若亡,時進時退。再其次是根鈍執著的人,得聞大道,不明真理,以為科學萬能,迷信科學,不信鬼神。又有執著修行的人,我執深重,以為自已的門派是至高無上的,不去虛心學習修持。甚至誹謗,排斥真理大道,如此狂人,豈是修行人嗎所以這些人縱然得聞大道,反而會大笑。可是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這些根鈍執著的人,得聞大道,不會大笑,就無法顯出大道的尊貴了。自古以來,至寶只有識貨的人,才能夠得道。不識貨的外行人,縱然得道也會認為這是無用的東西,而把它丟棄。難怪他會大笑的。六祖惠能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何還要聽信假修道人的漫罵、誹謗、撥弄是非,而不相信聖人仙佛所說的話呢如此不是太愚癡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