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道德經對保健養生的啟示

道德經對保健養生的啟示


臺灣百姓已經逐漸進入高年齡社會,保健養生成為今時最熱門的話題。自古以來,中醫藥對保健養生,提供了重要的訊息。如何保健養生,以達到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無病身康為目地?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終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乃是黃帝與天師岐伯醫學的問答集,岐伯指出,古時候善於養生之道的人,行住坐臥以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為法則,在日常生活中和行動上,都要有一定的規律,飲食定量,起居定時,不作過度的勞動,保持精神與形體的健康,都能活到百歲才死去。以上是中醫典籍對保健養生的記載,各教聖人所遺留下來的經典,亦有無數對保健養生的建言,茲提出道德經,對保健養生相關文獻,提供幾章,以作參考:
一、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註】︰聖人學習與天地一樣,生長萬物,利益萬物,因公忘私,不為自己,反而得到身心靈的好處。
二、道德經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註】:善於保健養生者,心性的修養要學習水一般的柔弱;因為水利益萬物而不計較,水處在最污穢的水溝,也沒有怨言,所以水的善德最接近道。水往低處流,避高趨低,居善地也;水的心胸最寬廣,可以融合萬物,與善仁也;水滋潤萬物,不為名利,不求回報,心善淵也;只要有水的地方,水都任萬物取用,從不拒絕,又遇圓必旋,遇方必折,遇塞必止,遇決必流,言善信也;水利益萬物而不息,而將多餘的水流入大海,條理分明,井然有序,像管理政事一般,政善治也;水不但滋養萬物,尚能洗滌污穢、泡茶、煮飯、燒菜、供及一切萬物之所需,處事能力最善,事善能也;水利益萬物,配合四時八節之運轉,例如梅雨季節,春雨綿綿,滋潤萬物,此動善時也。善於保健養生者,能夠學習水德的的功能,必能使身心靈健康,來立己達人。
三、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註】︰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味是酸、甜、苦、辛、鹼,以上是在感官對外界的感受,如果過份欲望的追求,將會使精神外洩,喪失自我,過份的縱欲騎馬打獵追逐鳥獸,最後必定是心神不寧,魂不守舍,自取滅亡。所以善於養生者,要清心寡慾,致虛守靜,鎖心猿,栓意馬,清靜自然,不求感官的享受,才能使身心靈健康,內在的智慧與道德共同提昇。
四、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註】:內心守著淳樸,沒有私心與欲望,回歸自然清靜的原則,必能心安理得,使身心靈健康。
五、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註】︰「一」者:道也、良心、本性、源頭、老、本來面目也,聖人修養身心靈,時時以道德、良心、本性為中心,故能成為天下人的模範。
六、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過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註】:當天下有道,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的時候,把戰爭用的馬,用在糞田裡去工作。當天下無道,發生戰爭了,兵馬只有用在於戰場的荒郊野外。世人的罪惡都是起於人心的慾望,而災禍的發生,都是人心貪念不知足所引起;所以能夠知足的人,身心靈健康,禍害遠離,就永遠無所不足了。
七、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註】︰老子認為人類生死分為三個階段,十個人當中,有30%正在生長,有30%進入老年接近死亡,但是意外死亡的也佔了30%。善於養生的人,如何預防意外的死亡呢?重點是不可以嗜欲太深,凡事順乎自然,看破生死,就是遇到兕虎,好像動物園的園丁一樣,瞭解動物的心理,故不被動物所傷害;遇到兵災,也不會被兵器所傷,因為有仁慈的心,修心養性,收斂七情六欲,看淡一切權勢名利,故能不受外來的災害,而達到壽享天年的歲數。
八、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註】︰老子的意思是:閉塞人類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賊之門,以及塞住欲望之口,時時迴光返照,回歸中道,使精氣神飽滿,不必動用很大的精神,就能做好任何事情;相反的,如果天天不知閉住六賊之門,整天追求於聲色貨利,三寶必定失散,最後無藥可救的死亡。
九、道德經五十二章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註】︰用迴光返照的功夫,以恢復本性的光明,身心靈就不會受到災殃,這是承襲聖聖相傳下來的真常之道。
十、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合之至也。」【註】:含德最深厚的人,可以和天真無邪的嬰孩相比,嬰孩純然天理,不知不識,柔弱沖和,與萬物合為一體,所以毒蟲不會螫他,兇鳥猛獸也不會攻擊他,嬰孩的身體雖然柔弱,但是拳頭握起來卻很緊,他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的事情,但是生殖器時常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滿的原故。嬰孩雖然整天號哭,可是聲音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氣血柔和的原因。善於養生者,要學習嬰孩赤子之心,心中空無一物,深藏不露,必能返璞歸真,去老返童。
十一、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註】︰老子說明治人事天,修身養性的方法,最好是用「嗇」,也就是愛惜精氣神三寶,使其不忘洩,好像早上起來要穿衣服一樣,又如厚積功德一樣,天天來做,做到清靜自然無為,就沒有甚麼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無法測量他的力量有多深,力量大到無法測量,就能負起化世治國的責任,稟持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好像深根固蒂的果樹,不懼風雨的侵襲,這就是長久生存,永遠不滅的道理。老子在本章對於養生保健的提示是︰去人欲、存天理、不浪費精氣神三寶、多積善德、敬天地、禮神明,以道做為治人事天的根本,是得長壽最佳的要點。
十二、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註】︰太上老君指出,老百姓之所以輕視生命,是因為居上位的奉養太奢侈,索求太過,致使人民的生活困苦,生不如死,所以百姓才會有輕視生命的念頭;如果居上位的主事者,能夠恬淡無欲、清靜無為,看輕自己的權勢尊榮,不以臭皮囊耳目口腹之欲為重,如此要比起貴生厚養來的重要。總之,老子在此章的意思,第一,在消極方面︰當攝生養性。第二︰在積極方面,要克制情欲,恢復清靜自然的規律生活,是養生保健最大的座右銘。
十三、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註】︰老子指出,人類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當人死了以後,身體就變為堅硬。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掉以後就變得枯槁堅硬。所以凡是堅強的東西,大部份都是屬於死的,柔弱的東西,大部份都是活的。因此強大的軍隊,不一定能夠打勝仗;高大的樹木,反而遭到砍伐。總之,強大的,反而居在下位;柔弱的,反而處在上面。養生保健者,絕對不可以太好強、爭勝、自大、自誇;想居眾人之上,結果必定會遭受到外來橫禍;能以柔弱自守的,反而能夠明哲保身,避免意外的災害。
十四、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註】︰人民回到純樸的生活時,吃的是素食清淡的食物,但是覺得很甘美,穿的雖然清潔樸素,但是覺得很美觀,住的雖然簡陋,但是覺得很舒適,風俗雖然簡樸,但是生活卻很快樂;人們都回到自然天真純樸的生活,鄰國相望,表示國與國之間,沒有戰爭,非常親近,雞鳴狗叫的聲音都聽得到,人民生活純樸安定,直到年老壽終,都沒有利益上的往來。


以上是老子提出養生保健者,宜順其自然,恢復上古時候人類純樸生活的模式,是最佳的養生保健原則。


保煉身心益壽年  岐黃妙術澤坤乾
        健康要旨詳參究  老子經文啟妙言
        養護精神身永泰  行醫濟世化三千
        生命有限功勳建  入聖超凡證佛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